最耐寒的鳥,不會飛卻能持續徒步數千公裡——南美企鵝

2020-12-15 MG包羅萬象

提起企鵝,很多人都會想到南極地區,緊接著頭腦中會浮現出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事實上,不是所有的企鵝都分布在南極地區,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其他地區也有企鵝,例如南美洲。

南美企鵝

以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 命名的南美企鵝(又叫麥哲倫企鵝),生活在南美洲遙遠南端的冷水海域。每年的繁殖季節,這些企鵝就會聚集在阿根廷的通博角,並在這裡哺育後代。大量企鵝聚集形成了獨特的景觀,為阿根廷政府帶來了巨額旅遊收入。

龐大的種群

南美大陸除了麥哲倫企鵝之外,還分布著其他三種企鵝。麥澤倫企鵝是南美洲分布最廣泛數量最多的企鵝,它們也被稱為南美企鵝,它們以胸前的兩條黑色條帶而與其他企鵝相區別,鳥類學家可以憑藉這些特徵迅速分辨這些企鵝。

南美企鵝是世界上數量較多的企鵝之一,估計全球約有180萬對,其中有80萬對分布在智利、90萬對分布在阿根廷。阿根廷海岸以東的南大西洋上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約有10萬對南美企鵝。南美企鵝的生態環境以及遷徙路線較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對於企鵝種群來說是一件幸事,它們的種群數量依然在逐年增加。

偉大的旅程

分布區北部的南美企鵝種群是定居者,全年都在繁殖區域附近活動,而南部分布區的種群卻是偉大的遊蕩者。南部種群的南美企鵝會每年來回遷徒數百千米以至更遠,3~4月離開繁殖區域,並在8~9月再返回。截止到今天,它們在海洋中的運動模式對於鳥類學家來說仍舊是個謎,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可能是不會飛行的鳥類中遷徒距離最遠的物種,不會飛翔的鳥兒也能夠完成一次偉大的遷徙。

最新科技為科學家研究企鵝的遷徙提供了幫助,1998年3月,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科學家給10隻企鵝身上安裝了較輕的平臺發射終端器(PTTs)追蹤它們繁殖後的遷徒行為,希望能夠搞清楚這種不會飛翔的鳥類到底能夠遷徙多遠。

根據終端器的記錄,這10隻企鵝中,遷徙距離最遠的在75天內遷徙了2661千米,對於一隻不會飛翔的鳥兒來說,這個數字令人驚嘆。

想像一下,在南半球漆黑漫長的冬夜,南美企鵝在遠離海岸的大洋中經受暴風雨的考驗,並且反覆多次地完成這一旅程。更重要的是,南美企鵝不能像其他飛行的鳥類那樣俯視海面,尋找地面標記物來導航,它們需要在茫茫的毫無特徵的海面上前行,內心的孤獨與恐懼被信念戰勝,對於這些小動物們來說,能完成這樣的旅程,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

通博角天堂

阿根廷通博角的南美企鵝分布區是南極洲以外最大的企鵝分布區,每年這裡都會聚集大量遊客來觀賞企鵝,直接帶動了阿根廷政府的旅遊收入。

通博角是觀察企鵝的最佳地點,這個貧瘠的巖石灘布滿了鵝卵石,與周圍富饒的海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寬闊的大陸架深入大西洋480千米,直到馬爾維納斯群島,周圍的淺海營養豐富,有大量的魚類和烏賊,給企鵝們提供了最理想的環境。

夏季時這一海域有非常多的野生動物。除了南美企鵝,通博角的海同樣也是南美海獅、島海獅和象海豹的息地。水下則生活著南露脊鯨和逆戟鯨群,構成了通博角獨特的生物圈。

繁育後代

南美企鵝是遵循固定習性的生物,它們是極為忠貞的鳥類,會結成一生的配偶,它們大多數固守同一片巢址。很多雄性鳥類是不承擔孵化工作的,但是南美企鵝卻不一樣,企鵝父親也是很盡責的,企鵝父母會輪流孵化它們的兩個蛋,解化期約為40天,它們每天都為快速生長的小企鵝捕魚。

南美企鵝通常會和海豹、海獅及信天翁一起捕捉沙魚以及其他小魚。這些驚慌的小魚在受到來自空中和水下多方面的同時攻擊時會四處亂竄,對於企鵝來說會更容易被捕獲。

冬季之旅

繁殖季過後,南美企鵝會回到海洋。通博角的種群會沿著海岸往東北方向遷徙,到達烏拉圭和巴西南部的海域越冬。它們跟隨福克蘭寒流往北遷到拉普拉塔河口,在那裡福克蘭寒流和向南流動的巴西暖流匯合,眾所周知,當寒流與暖流交匯的時候會吸引大量海洋生物,世界幾個著名漁場都是寒暖流交匯形成的,企鵝在這個寒流和暖流匯合的區域會有充足的食物。

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南美企鵝先往西北遷至阿根廷海岸,之後和通博角的種群樣沿著海岸移動。在智利海岸繁殖的南美企鵝也會在繁殖過後往北遷徙,它們會隨著從南美洲的西海岸流向厄瓜多以南的強大的秘魯寒流北遷。整個冬季,企鵝會從最初聚集在一起的狀態開始擴大分布,向周圍遷徙。

年輕的遊蕩者

根據鳥類學家的研究,成年南美企鵝的擴散模式和亞成體有很大的不同。成年企鵝整個遷徙模式相對亞成體企鵝要晚一些,它們會在繁殖區域停留數周並換羽,而亞成體企鵝則會在海岸集結成群,然後幾乎立即出發,沿著海前往冬季採食區域,並在那裡換羽。相比成鳥企鵝,亞成體迫切地想要遷徒,經常會到達距離繁殖區域很遠的海域,甚至出現在世界的另一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海附近,相比成年企鵝,這些年輕的企鵝似乎更加喜歡冒險和旅行。

如今,隨著平臺發射終端器的使用,這些更加先進的電子標記可以提供諸如潛水深度、能量消耗和採食行為等方面的數據,幫助科學家了解動物的遷徙路線以及人類活動對動物遷徙的影響。隨著鳥類學家研究的深入,未來我們將會搞清楚這些企鵝在海洋中的運動模式。

相關焦點

  • 除了鴕鳥和企鵝,還有哪些鳥不會飛?
    但是有一些鳥卻放棄了飛行能力,只為更好地適應陸地和海洋裡的生活,比如鴕鳥和企鵝。除了它倆,鳥類中還有不少叛逆者,也選擇了逃離藍天的生活,你知道都有誰嗎?和前面兩位像鴕鳥的老兄不同,鷸鴕的體型要小得多,重約2千克,和一隻雞差不多大,它們雖然不會飛,但奔跑速度較快,可達10公裡每小時。
  • 除了鴕鳥和企鵝,還有哪些鳥不會飛?
    但是有一些鳥卻放棄了飛行能力,只為更好地適應陸地和海洋裡的生活,比如鴕鳥和企鵝。除了它倆,鳥類中還有不少叛逆者,也選擇了逃離藍天的生活,你知道都有誰嗎?和前面兩位像鴕鳥的老兄不同,鷸鴕的體型要小得多,重約2千克,和一隻雞差不多大,它們雖然不會飛,但奔跑速度較快,可達10公裡每小時。
  • 最大的鳥是鴕鳥,最小的鳥是蜂鳥,那嘴巴最大的鳥呢?
    它們在沙漠中奔跑的速度很快,每一步的距離可達3.5米,持續奔跑的速度為每小時50公裡,能奔跑5分鐘以上,衝刺速度為每小時超過70公裡以上,還能夠跨越5米多高的障礙。可惜不會飛翔,否者靠著這強大的身形稱霸天空也不是沒有可能。
  • 有翅膀,不會飛?這些不會飛的鳥裡有一種是紐西蘭的國鳥
    除了長羽毛之外,鳥類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會飛。但是一些鳥類,如鴕鳥和企鵝,為了更好地適應陸地和海洋的生活,已經放棄了飛行的能力。除了這兩隻鳥,還有很多鳥也選擇逃離藍天生活,你知道是誰嗎?鶴鴕這種鶴鴕站起來高1.8米,重80公斤,由於太重了,翅膀退化,它們不能飛,但它們能跑,能跳,就像鴕鳥一樣。但是鶴鴕比鴕鳥好看。它們全身覆蓋著黑色的羽毛,頭上戴著高高的角冠,脖子是藍色的,下巴上長著紅色的須邊皮膚,有點像火雞。鴯鶓鴯鶓原產於大洋洲,也被稱為澳大利亞鴕鳥。與色彩鮮豔的鶴鴕相比,鴯鶓和非洲鴕鳥更喜歡高級感的黑灰瑟。
  • 企鵝曾經是會飛的,為什麼現在不會飛了?
    地球上能生存的物種,從來就不是它們自己選擇存活的,而是大自然選擇它們,讓它們存活下來。這就是進化論了,也是達爾文著作之中所要描述的東西。現在的許多物種與它們最原本的樣子已經非常的不同了。如狗狗在以前其實是一種叫做浣熊狗的物種。有一些物種是因為被人類馴化養殖而被迫改變自己原本的模樣的,也有一些物種是因為需要適應大自然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模樣。
  • 有哪些常見的看起來不會飛,實際上飛行技巧卓越的鳥?鳥類飛行篇
    世界上有9000餘種鳥類,僅有40種鳥不會飛目前根據2018年最新版西班牙《國家地理》的記錄,目前世界上記錄在冊的鳥類接近1萬種(隨時在變化,沒有明確數字),僅有40種鳥類不會飛。我們最常見的不會飛的鳥,無非就是雞鴨鵝等家禽。或者說它們的飛行高度只有幾米而已,沒有持續飛行能力。這一點也很好理解:作為家禽,如果會飛的話,那養肥了自己飛了,那不就白養了嘛?!
  • 企鵝為什麼不會飛
    企鵝是典型的海鳥,雖然長著鳥的頭和喙,以及兩個翅膀,卻不能飛行。相反,它一到海裡就活蹦亂跳得像條魚,並且能以每小時18千米的速度在水中飛馳。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呢?從企鵝的起源來說,科學家們指出企鵝身上存在著尾綜骨。鳥類的祖先是蜥蜴型的,在基因的繼承過程中,保留了一個由脊椎骨組成的長尾巴。
  • 世界之最:地球上最大的十種鳥 QQ企鵝榜上有名
    在許多「世界之最」裡,因為沒有統一與權威的標準,因此有些統計列表爭議很大,如「最美麗的」、「最可愛的」等等,畢竟各花入各眼,即使是統計人數再多,也無法滿足所有人。但是當談到世界上「最大的十種鳥」時,那麼就有了最簡單的答案,因為只需要按體重計算就可以了。即使在某些物種間可能存在基因突變,產生出一隻很大的個體,但當這一隻代入到總個種群中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 鳥類的飛行本領知多少,沒想到它們是鳥卻不會飛,這是為何?
    從來沒見它飛起來過。原來,企鵝雖然是「鳥」,也長著翅膀,但它們是始終無法飛上高空的。對於飛翔來說,它的翅膀太短了,而它們的身體又是如此笨重。據計算,企鵝需要達到每小時400千米的速度才能升空,可是它們的小短腿卻怎麼也跑不了這麼快。大多數種類的企鵝生活在南極,它的翅膀已經適應水中生活,變形成了魚鰭的形狀,也沒有了飛鳥那種長而輕的羽毛,而變化成了防水的鱗狀毛。
  • 關於南極企鵝的有趣冷知識,唯一一種會遊泳但不會飛的鳥
    (可能帝企鵝皮糙肉厚特別耐凍的原因吧)而恰恰世界上最高的企鵝物種就是帝企鵝,高約1.2米,相當於八歲的小孩身高。世界上最小的企鵝則是小藍企鵝,大概就和一瓶礦泉水那麼高,大部分都是只有兩斤重,非常輕。在南極企鵝的死對頭就是海獅,他們雖然並不是食物鏈的關係,但是海獅最喜歡驅趕企鵝,目前科學家給出的解釋只有「好玩」!沒錯,海獅喜歡趕企鵝!!!原因只是覺得好玩,就好像小孩子喜歡趕鴨子玩一樣。
  • 世界十大不會飛的鳥類,非洲鴕鳥上榜單
    它主要生活在阿特拉斯山脈以南從上塞內加爾和尼日至蘇丹和衣索比亞中部的廣大地帶,是平胸總目中的一種鳥,其雄性據記載髙可達2.74米,體重可達156.49公斤,也就是300多斤了,比起一般成年人都還要重的多了。不過它的速度非常之快,衝刺的速度能夠達到每小時70公裡以上,最快能夠達到90公裡/小時,一步跨越的能誇8米,你說厲不厲害?跳躍騰空達2.5米。
  • 動物趣知識;會飛的魚、會飛的鼯猴及不會飛的企鵝
    一,飛魚的奮鬥;飛上天空逃脫了大魚的捕食,卻成了飛翔在天空中鳥的美食。長相奇特的飛魚,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就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隱時現、破浪前進的畫面十分壯觀 。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6種鳥類不會飛翔,企鵝入選,最後一個因為太胖了飛不起來
    可是你卻忘了,有些鳥兒是不會飛翔的。那有哪些鳥兒不會飛翔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6種鳥兒吧!最後一個因為太胖,飛不起來。1、鴕鳥說起不會飛的鳥,怎麼能忘了,我們熟知的鴕鳥呢!鴕鳥具有高大的身軀,在我們所見的鳥類中,鴕鳥可以稱為最大的鳥類了。據小編查閱資料得知,鴕鳥的身高最高可達2.74米,體重可達156.49公斤。如果你要忘了鴕鳥的樣子,請看下圖。
  • 世界最南城市烏斯懷亞,在地球盡頭看企鵝吃帝王蟹,美到懷疑人生
    今天,老鼠皇帝首席村婦就想和大家分享下這座世界最南的城市:烏斯懷亞。烏斯懷亞位於阿根廷的火地島最南端,與南美大陸隔麥哲倫海峽相望,距本國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3200公裡,距南極洲卻只有800公裡,它是世界上最南的城市,經常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在印第安語,烏斯懷亞是「觀賞落日的海灣」之意,當日落黃昏時,登上山崗,眺望晚霞中的海灣,水天一色,雲霞似錦,美不勝收。
  • 毒蛇不纏人、不會飛的鳥
    當然,纏人的蛇是有的,但纏人的蛇都是無毒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種大蟒,還有許多小型的無毒蛇,如遊蛇、錦蛇、鼠蛇等,都是利用纏和勒的手段,來攻擊對手。它們因為無毒,所以才被迫採取這種原始的手段。不會飛的鳥鳥,是所有渴望飛上藍天的人和動物羨慕的對象,因為地球上只有鳥類才是真正獲得自由飛翔資格的動物。
  • 北極的「企鵝」長什麼樣?人們試圖找出替代者,結果很失望
    如果有人問你北極熊和企鵝誰最厲害,誰最不怕冷,你可千萬不要上當,因為兩種看似類似的動物,卻生活在了相距1萬多公裡的南北極兩端,只可遙相望,卻無法相見。企鵝雖說也是鳥類,有著不小的翅膀,卻是一隻不會飛翔的鳥。經過不斷的演化,企鵝的水性變得越來越好,可飛翔卻越來越差,甚至笨拙的連雞鴨鵝都比不過。企鵝無法飛到其它板塊去,更無法跨越萬裡直接飛去北極,它們被永久地留在了南極。
  • 我們的貪婪是如何讓北極的「企鵝」們消失的
    「金鹿」號是它的航行資助人克裡斯多弗·海頓公爵(Sir Christopher Hatton)的家族徽章,這次航海的目的是航行經過麥哲倫海峽、到南美的西海岸探險、再對西班牙港進行劫掠,最後通過西北航路返回英國。沿南美海岸北上時,航海日記提到船員們遇到了一群不會飛但是可以下海捕魚的海鳥,威爾斯海員將其稱為「Penguin」。在威爾斯語指的是pen gwyn(白色的頭)。
  • 不會飛的鳥
    突然夢到自己成了不會飛的鳥。我有一雙美麗的翅膀,卻只習慣於用不怎麼有力的雙腳。倒不是因為喜歡走,只覺得比較輕鬆。美麗的翅膀作為一隻鳥,我並未見過壯美的大海,無垠的田野,黑壓壓的森林。我身在一片農舍中,不愁吃,沒人害我,想讓我不自由,而我自己卻飛不起來。我經常會有一種渴望,飛上藍天,盡情展翅,高鵬萬裡,享受風的吹拂。
  • 許多的鳥都不會飛,在這些鳥類之中,鴕鳥是最著名的不會飛的鳥
    從鳥的定義來看,鳥類是兩足,恆溫,卵生,而且前肢演變成翅膀,符合這一定義的就是鳥。鴕鳥就屬於這一定義,但是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鴕鳥就是屬於這一類,所以鴕鳥為什麼不會飛?
  • 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
    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時間:2020-03-23 17:33   來源:天晴資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企鵝是典型的海鳥,雖然長著鳥的頭和喙,以及兩個翅膀,卻不能飛行。相反,它一到海裡就活蹦亂跳得像條魚,並且能以每小時18千米的速度在水中飛馳。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