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不是一種魚,甚至不是一個生物類別。按照生物學的方法,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之下,分有三大科的生物,有一科烏賊也被稱作墨魚,另外兩個科「槍烏賊」和「柔魚」混淆在一起,統稱魷魚。
許多人分不清楚章魚、墨魚和魷魚,這三者都是軟體動物頭足綱的近親,但它們的習性味道完全不同。章魚有八條腕足,俗稱「八爪魚」,肌肉纖維硬實有嚼頭;墨魚、魷魚有十條腕足,烹飪得當肉質就很滑嫩。
生活習性上,章魚有避光性,捕捉章魚要靠漁民扔進大海的罈罈罐罐,讓章魚們自己去鑽黑洞;魷魚墨魚都有趨光性,在各類紀錄片中看到的燈光誘捕,捕的都是魷魚和墨魚。
魷魚和墨魚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墨魚身上有大片的硬骨,魷魚只有一根細細的軟骨。
其中柔魚科的魷魚是一種可怕的生物,理論上可以無限長大。這個地球上最大的軟體動物就是這一科的大王酸漿烏賊,體重可以超過一噸,是地球上最大捕食者抹香鯨的獵物,據說,成年大王酸漿烏賊跟幼年抹香鯨,甚至可以一較高下。
魷魚大了也能襲擊人類,傳說中的北歐海怪很多就是指水手們看到的大魷魚,現實中美洲大赤魷也能夠攻擊潛水者。這一類魷魚在北美一帶泛濫成災,不過利好的消息是,雖然美洲人民不愛吃它,但是遙遠的中國人民樂此不疲,大量的美洲魷魚遠銷中國。
每年全人類會從海洋中捕獲300多萬噸水產品,其中70%就是魷魚,而其中1/3的魷魚是被中國人民消費掉的。中國自己的魷魚已經不夠吃了,一半的魷魚要進口,其中南北美洲是最大的貨源地。
魷魚曾經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水產之一,但是我國近海的北太平洋魷魚,竟然快被我們吃滅絕了,現在的有國產魷魚大部分是遠洋捕撈。南中國海的魷魚資源相對還豐富,所以廣東人吃魷魚還是有一些先天優勢的。
除了幹魷魚和鮮魷魚之外,潮汕人還發明了一種介於中間狀態的半發酵魷魚「溼魷」。這種狀態下的胺基酸風味表現特別突出,所以魷魚最好吃的狀態是半發酵時候的「溼魷」。
魷魚的價格差異很大。尾巴比較小的柔魚科也被稱作火箭魷,味道一般價錢也便宜,尾巴大的槍烏賊也被稱作大尾魷,味道鮮美價格昂貴,潮汕閩南地區人民趨之若鶩的「軟絲」就是大尾魷的一種,學名叫萊氏擬烏賊,日本臺灣和潮汕地區用來做魷魚刺身的就是這種萊氏擬烏賊。千萬不能搞混了,拿火箭魷做刺身,一是不好吃,二是容易拉肚子。
魷魚有一樣在食材中令人震撼的素質,相比起我們常吃的豬牛羊肉,魷魚的脂肪含量低到只有令人震驚的4%。同樣是肉,用魷魚來煲湯,怎麼煮都不出油花,因為它的油脂含量實在是低得「令人髮指」,這當然也是一個利好消息,多吃不發胖嘛。
也有人糾結於魷魚的膽固醇含量很高。沒錯,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魷魚中還隨身帶了一樣法寶,就是牛磺酸,牛磺酸對分解所謂的「壞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膽固醇有很好的幫助,但無論怎樣,最佳的飲食方法就是不過量的均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