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早些年,紅糖是彌勒市竹園鎮的名片,曾暢銷於西南、東南數省;如今,1.3萬畝蓮藕又成了這一方水土的金字招牌。彌勒市的壩區鄉鎮也不算少,為什麼竹園鎮能在農業發展方面異軍突起呢?有人說,良好的水利條件是竹園鎮「躥紅」的一個重要條件。此言不虛也。
竹園年平均降雨量953.7毫米,有五溝一河二龍潭,各型水庫6個,小壩塘9個,水利資源較為豐富。
竹園人興修水利的歷史悠久,其治水故事也頗多。明代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構甸(即今天的竹園)興修小東溝,於甸溪河海家橋下築壩取水,開啟了彌勒水利工程建設的新紀元。這是全市水利史最早的一次記錄,見諸於1985年編撰的《彌勒縣誌》中。在竹園鎮雲洞電站往西百餘米處,至今橫亙在兩山山谷之間的石橋,正是史志中所言的甸溪河海家橋。
據竹朋灌區管理處的水利紀念碑記載,竹園西溝修建於1662年,整條溝修修改改,歷時一百餘年,直到1820年才完全竣工。另一條貫穿竹園集鎮而過的長溝,則修建於1690年。
竹園新溝修建於1700年,由貢生楊崢主持修建。新溝之水源是黑龍潭,因為當時河溝管理不善,誰家有錢都可以將河溝攔腰截斷,私築水壩,以致整條河溝共設置了18道壩。各自為陣的混亂局面導致了河道不暢,旱澇無常,那時的新溝水時常危害竹園大地,百姓飽受其苦。
楊崢振臂一呼,召集了一批有識之士開展治水工作,他們先拆除了河道中各家各戶修建的堰壩,再組織起群眾來,採用清淤、加固岸堤等辦法,終於「馴服」了這條「水魔」,讓它老老實實地為竹園人服務。為此,楊崢成了竹園人心中的「大禹」。後來,楊崢的後代子承父業,一直擔負著管護竹園新溝的重任,並適度收取一定取水費,其管理新溝的時間跨度長達200年左右。
在1939年修建竹園東溝(甸惠渠)時,彌勒籍的彝族中將張衝功不可沒。張衝將軍從臺兒莊戰役凱旋歸來後,回到家鄉擔任彌瀘水利督導。這是張衝將軍第一次接觸治水事業,且算是牛刀小試;解放後,他曾先後擔任過雲南省副省長、水利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對中國水利事業的貢獻也不小。
除此之外,時任雲南大學校長的熊慶來在竹園東溝修建過程中,積極幫忙斡旋,幫鄉親們從省城租賃來大型施工設備,縮短了工期;不僅如此,熊慶來的父親熊國棟雖已過古稀之年,也在甸惠渠修建過程做出了不少貢獻,經常到施工現場指導、協調;竹園鎮莊地村的錢仁培作為在地官員,在修建該工程時多方奔走,出謀劃策,為竹園治水事業盡心盡力。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不光繼承了前輩修建的遺澤,還持續撥付資金投入到水利建設中來。總投資4333.3萬元的竹園鎮龍母溝水庫不光是一項重大水利設施,還成了一方百姓流連忘返的踏青之地;工程浩大的甸溪河竹園段改造工程,是造福鄉裡的一件民生工程。
水利管理者不光重視建設水利工程,還注重對竹園水利文化的傳承與保護。1983年10月,竹園將散落在該鎮各地的水利紀念碑,統一遷往竹朋灌區管理處院內進行集中管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座由九塊石碑組成的碑林,呈四合院式分布,碑林頂上建有亭子,防止陽光風雨對其侵蝕。立於西邊的兩塊石碑,最為年長,所記之事系雍正二年楊崢治理竹園新溝的始末,碑文共計3000餘字,對其修建過程記載最為詳實。正是這樣一座水利紀念亭,為傳承與保護竹園悠久的水利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載體。
水是生命之源。竹園鎮能有今天的發展,與良好的水利條件密不可分。這一段段治水故事,說起來無不浸潤了歷史文化的芳香,讓竹園人感到無比自豪。
來源/人文紅河
總編/孔令勇 值班編輯/孔德雲 排版/邱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