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已實施 部分保健食品包裝上仍難覓「不是藥」警示語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從昨天開始,《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開始正式實施。這也就意味著,所有保健食品都必須在包裝的顯眼位置印上這麼一句警示語。按照新規,警示用語區應當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的主要展示版面,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

新規的實施效果如何?保健食品和經營者是否按照新規來進行消費提示了呢?記者探訪發現,無論是在一些超市還是網絡電商,未在醒目位置標示「不是藥物」警示語的保健食品仍在正常銷售。

某保健食品包裝上,有關保健功能的字樣(紅框中)很明顯

「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警示語(紅框中)藏在包裝背後的說明裡,不明顯

新規:保健食品專門區域須醒目標示「不是藥物」警示語

一直以來,保健食品的標籤都要求不得涉及疾病預防和治療功能,標籤上只需要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即可,不過對於這一聲明標註的位置和大小並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往往把「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警示語隱藏在不顯眼的位置,而且字體也設計得比較小。這就讓誇大保健品功效和虛假宣傳等營銷行為有了可乘之機。

為了指導保健食品警示用語標註,使消費者更易於區分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藥品,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2019年8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外發布了《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

按照這一針對保健食品的新規,從今年1月1日起,保健食品標籤要設置警示用語區及警示用語。警示用語區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20%。警示用語區內文字與警示用語區背景有明顯色差。警示用語使用黑體字印刷,警示用語要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的內容。

與此同時,為了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新規還要求,保健食品經營者要在經營保健食品的場所、網絡平臺等顯要位置標註「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等消費提示信息。

探訪:保健食品包裝上難覓顯眼警示語

1月1日是《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正式開始實施的第一天,記者來到位於西直門外大街的一家超市一探究竟。

在銷售蛋白粉、燕窩、維生素和西洋參等保健品的貨架上,專門懸掛出了「保健食品銷售專區」的條幅,條幅的下方,還寫有一行小字「本品不得代替藥品」。

記者隨手從貨架上拿起一款湯臣倍健的罐裝「乳清蛋白」固體飲料仔細查看,無論是產品的正面,還是側面和背面上的配料表、營養成本表、食用方法等區域,均沒有發現標註有「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內容的警示用語。但在罐子的顯著位置,則在宣傳蛋白質的諸多好處,比如能提供多種胺基酸、有助於組織的形成和生長等。而在另一罐「天然元」牌的老年乳清蛋白粉固體飲料的包裝上,記者同樣沒有發現任何警示用語。

在一款2019年6月生產的「養生堂」牌B族維生素片的包裝瓶上,標註有「針對中國居民營養需求設計」、「核心營養素配比科學」等顯眼的字樣。翻轉瓶身,只見不大的小瓶背面,密密麻麻印有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產品規格、生產批號和生產日期、貯藏方法等共22行內容,必須仔細刻意觀察,才能看到其中隱藏著「本品不能代替藥物」幾個小字。

而在另一款2019年11月生產的「養生堂」牌天然維生素E軟膠囊的包裝瓶上,正面特意為其保健功能設計出一塊宣傳區域,宣稱這款產品具有「美容、祛黃褐斑」的功效,並用加粗字體標註出這款產品具有「延緩衰老」的保健功能。將外包裝盒翻轉至背面,仔細搜尋後才發現,「本品不能代替藥物」這幾個小字隱藏在密密麻麻的產品說明中。

記者現場查看了多款超市銷售的保健食品後發現,幾乎沒有一款產品在外包裝的顯眼位置標註上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這一內容的警示用語。有的保健食品上甚至沒有任何警示用語,有的則將警示用語隱藏在多行產品說明中,就算是眼神好的年輕人都需要仔細查找半天才能發現。

隨後,記者又登陸了部分保健食品的官方旗艦網店,均發現了同樣的問題。比如,在一款宣稱能夠補軟骨、護關節的保健食品銷售頁面上,一直將網頁將近拖到底,才在產品信息中發現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注意事項: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實例:誤信保健食品有療效 花了冤枉錢反延誤病情

因誤信了保健食品宣稱的治療效果,張先生不僅花了上萬的冤枉錢,還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

一次體檢時,醫生發現,張先生的血糖略有些偏高,便叮囑他注意控制飲食,少吃甜食。一位朋友聽說了張先生的體檢結果後,立刻向他推薦了一款號稱能降血糖、預防糖尿病的保健食品「苦瓜含片」。朋友宣稱,自己以前也有血糖偏高的毛病,自從吃了苦瓜含片,就算敞開吃飯,甚至吃甜食,血糖都一直處於正常值範圍內。聽了朋友的話,張先生立刻打電話訂購了同款苦瓜含片,每次吃飯前,只要吃了苦瓜含片,就如同吃下了「定心丸」,不光飯菜敞開吃,可樂、蛋糕等甜食更是一樣不落。誰想到,第二年再體檢,檢查結果讓張先生大吃一驚,醫生診斷,他不光沒有控制住血糖,還患上了糖尿病。

「我一直吃著苦瓜含片,怎麼還會得糖尿病呢?」張先生不解地詢問醫生。

醫生告訴張先生,那些所謂的保健食品,根本不是藥,吃了也起不到治病的作用。

和張先生一樣,在我國的保健品消費群體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受到了虛假宣傳的誘使,從而盲目購買保健食品。有人甚至一直拿保健食品當藥吃,不光病沒治好,反而引發了更加嚴重的問題。

保健食品宣稱有治病效果,這類問題不僅頻頻被曝光,甚至有些還受到了處罰。比如,2019年,馬利來實業有限公司號稱其旗下產品KI多醣體(固體飲料)、利來粥(固體飲料)以及KI谷蔬全餐(固體飲料)具有「活化免疫細胞,能夠促進免疫系統正常化」、「中醫治未病 慢病康復」、「KI多醣體能深度解肝毒,活化幹細胞,讓肝細胞再生,所有慢性肝病包括B肝大小三陽、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都有調理好的成功案例」等疾病預防、治療的功能。對於這一虛假宣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其處以50萬元罰款。

監管:全國將建「保健」市場違法案件資料庫

隨著保健品投訴高發,監管部門已關注到保健品市場出現的諸多問題,並積極整治保健市場亂象。2019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工信部、公安部、衛健委等13個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執法人員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商品進行監督檢查,清理虛假信息9.7萬條,關閉網站、APP、公眾號3877個,全國共立案21152件,移送司法機關案件446件。專項行動中受理消費者申訴舉報4.4萬次,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23億元。下一階段,還將組織跨部門、跨地區進行執法,建立全國「保健」市場違法案件資料庫,抓緊完善從業人員信用體系。

2019年11月,市消協對外發布「北京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費認知及消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廣告宣傳誇大其詞或與實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問題類型,比例為78.32%。對此,市消協建議,增加老年消費者撤回權利,即針對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費猶豫期,期限為一個月,在消費猶豫期內購買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權利,可以向經營者要求退貨,經營者不得拒絕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為消費信息缺乏導致的非理性消費問題。

市場監管總局也提醒,選購保健食品要認清、認準產品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標誌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依據其功能和適宜人群科學選用並按標籤、說明書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產品註冊信息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消費者如對所購買的保健食品質量安全有質疑,或發現存在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請及時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也可撥打投訴舉報電話:12315。

相關焦點

  • 科普|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什麼區別?如何理性選購?
    臺海網7月29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什麼區別?保健食品可以當藥吃嗎?買保健食品時要注意什麼?保健食品真的可以抗癌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保健食品市場越來越紅火,「防癌、抗癌、延年益壽、提高智力、排毒養顏……」等功效被宣傳得神乎其神。近期,針對保健食品行業的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正在進行中。
  • 為什麼說保健食品不是藥?
    保健食品的本質仍然是食品,雖有調節人體某種機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們賴以治療疾病的物質。對於生理機能正常、想要維護健康或預防某種疾病的人來說,保健食品是一種營養補充劑。對於生理機能異常的人來說,保健食品可以調節某種生理機能,強化免疫系統。而藥品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證、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 保健食品有了「示範」店!
    目前,已將初審合格的33戶示範店申報業戶上報到省市場監管局,整個創建工作進入公示評價階段。保健食品誠信經營(示範)店需要達到什麼標準呢誠信店基本條件1. 持有有效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2.經營場所整潔有序,設置保健食品銷售專櫃(專區);3. 在經營場所「五公示」:即食品經營許可證、銷售專區牌、誠信創建承諾書(自我聲明)、消費警示語和虛假宣傳防騙清單;4. 不得銷售假冒偽劣保健食品,不得虛假宣傳、誇大宣傳食品和保健食品功能,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定,不得通過虛構原價、虛假打折等方式欺騙消費者;5.
  • 東營市市場監管局五措並舉 紮實開展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整治
    會同宣傳、公安、商務、文旅、衛健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方案(2020-2021年)》,成立聯合行動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工作分工,建立聯合督導、風險會商、行刑銜接、信用獎懲等工作機制,確保整治工作順利推進。目前,已召開部署及調度會議2次,開展聯合督導1次。二是加強日常監管,規範經營行為。
  • 國家市場總局:保健食品涉疾病預防治療等作用不得列入保健功能目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0日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了解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於今日正式發布《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與保健功能目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建立開放多元的保健食品目錄管理制度
  • 為什麼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物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鄭州的劉奶奶散步時拿到社區志願者遞來的一張宣傳單,上面寫著「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等警示語,劉奶奶對社區志願者說,自己一直有個疑問,自古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能不吃藥就不吃,保健食品是食品,多吃點沒關係,還能改善身體狀況,周圍有很多同齡人都是長期吃保健食品,少吃藥或不吃藥。
  • 「不是藥,勝似藥」 廣告有這些用語的保健品別買
    「所有病痛都可以治療,不是藥,勝似藥」——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迫切追求健康、警惕性低等弱點,通過誇大、虛假宣傳等方式誘騙老人高價購買所謂保健品,損害老年消費者合法權益。下面案例,你家老人可能也會遇到實際上,一些網購保健品的實際成分與廣告宣稱的不符,甚至含有有害成分。
  • 食品夥伴網 保健食品標籤標識出「新規定」了!
    該徵求意見稿對保健食品的標籤標識又有了新的要求。重要內容及解讀如下1.在保健食品最小銷售包裝的主要展示版面設置一定面積的特別提醒區,用一定高度、與背景有明顯色差的黑體字標識特別提醒警示語: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 明年起,保健品上必須大寫加粗這幾個字!
    20日上午,市場監管總局正式發布《保健食品標註警示用語指南》,明年起全國所有保健食品須醒目標明: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 孫梅君: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藥品,不能治病。但有的推銷人員常常「忽悠」消費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在標籤上標註的提示信息不醒目,警示作用不強烈。
  • 雷菊芳:在保健食品備案制目錄中增加藥食同源藥材
    從1996年6月1日至2015年末,我國批准的保健食品,以「藥食同源」藥材單品種適當添加一些助劑製成的保健食品佔原料使用總數的比例很高,例如蜂膠、葡萄籽、銀杏葉提取物為分別佔42.93%,46.55%,35.79%。
  • 警惕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 有效識別避免上當
    受「藥食同源」等理念的影響,商家打擦邊球,在宣傳中將普通食品「特殊食品化」、甚至將保健食品「藥品化」的違法行為屢見不鮮。甚至製造認知誤區,對缺乏相關知識的消費者進行蒙蔽。陳健表示,從有關單位所做的2019年保健食品消費認知調查來看,僅有47.8%的線下普通居民能依據「藍帽子」專用標誌來識別真正的保健食品,21.3%的消費者不能識別典型的虛假功效宣傳。藍帽子標誌是我國保健食品專用標誌,為天藍色,呈帽形,業界俗稱「藍帽子」,也叫「小藍帽」。
  • 女用催情藥泛濫 包裝挑逗註明「迷奸專用」
    暗訪保健品批發市場,女記者「購買」遭拒在英雄山路上的一家保健品批發市場,在櫃檯上隨處可見女用催情藥的身影,當記者以自己用的名義,想要購買一盒名為AV女優催情藥時,女店主上下打量了一下記者,稱這是別人放在櫃檯上的,不賣!不論記者要批發多少,對方還是不賣!記者連續走了三四家櫃檯,都受到冷遇。只好讓王先生進去試試。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保健食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保健食品》有關問題的公告(2015年第104號) 2015-07-16 13:24:45 來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瀏覽: 次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保健食品》(GB 16740-2014)(以下簡稱GB
  • 新一年新變化2020年這些法律法規今起實施
    通過發揮醫保部門「戰略購買者」作用,以量換價推動藥費大幅下降,多個全球知名的「貴族藥」開出了「平民價」,進口藥品基本都給出了全球最低價。保守估計,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總體上患者個人負擔將降至原來的20%以下,個別藥品降至5%以下。未來,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將進一步減輕。
  • 央視曝光:有毒有害降糖類保健食品被輕易貼上「國食健字」編號
    除此之外,這些商品的包裝盒上還都印有國食健字保健食品的批准編號,也就是消費者熟知的「藍帽子」,經稽查人員查證,這些批准文號都是虛假的,包裝盒上的廠名廠址也都無法對應。為了進一步分析查證,稽查人員將這批商品送往專業檢測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分析。
  • 保健食品暗藏致命禁藥 央視記者調查揭秘保健食品黑幕
    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苯乙雙胍,卻被發現暗藏在保健食品中,承德市食藥部門立即將這一線索移交給承德市公安局。  河北省承德市公安局食藥支隊支隊長 陳旭:我們立即受案,將這盒保健品送往專業部門進行檢驗檢測,結果通過檢驗仁合胰寶這個保健食品,含有西藥。
  • 食品、藥品、保健食品……一篇文章告訴你到底有什麼區別?
    根據各地試點實施情況,國家衛健委將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論證將上述物質納入食藥物質目錄管理的可行性。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曾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 迪慶州多部門聯合開展保健食品市場督查整治行動
    摘要:近日,雲南省迪慶州衛健委、公安等多部門聯合開展保健食品市場督查整治行動。此次聯合督查整治工作為期2至3天。   近日,迪慶州市場監管局聯合州衛健、工商、公安、文旅等多部門,在全州範圍內全面開展保健食品聯合督查整治行動,圍繞涉及保健食品的非法生產經營、欺詐和虛假宣傳、違法廣告等突出問題加強聯合治理,提升淨化我州的保健食品市場環境。
  • 一批新規今起實施 北京寵物狗上街需戴免疫標識
    一批新規今起實施「十一」起,北京市民上街遛狗,別忘了給寵物狗佩戴免疫標識。今起,一批新規將隨著國慶節的到來正式實施,其中不少與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部分優撫對象補助標準提高民政部、財政部日前發出通知,再次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
  • 廈門12月底全面「禁塑」 一些商家已主動使用環保包裝
    在廈門實施了12年的「限塑令」,將於本月底升級為「禁塑令」,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從「有償使用」變成「禁止使用」。此外,一次性塑料餐具也將禁止使用。近日,記者走訪廈門市景區、大型商超、餐飲店發現,一些商家已經主動使用環保包裝,但仍有不少商家在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