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員給新生企鵝「寶寶」做「體檢」 受訪者供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錢瑜
近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獲悉,海洋王國帝企鵝本年度成功繁殖首次突破兩位數,共孵化10隻帝企鵝。這是繼2017年海洋王國一舉成功孵化9隻小帝企鵝後的又一新記錄。
帝企鵝繁育是業界難題
8日,記者在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看到,10隻帝企鵝寶寶有的剛開始換毛,有的已經換完了毛,並採食整條鯡魚。保育員帶著一眾新生企鵝「寶寶」做「體檢」,逐一稱重,測量身高。目前,10隻新生企鵝,最矮的是30釐米,最高已經長到80釐米。有趣的是,在企鵝館展示窗前,科普教育講師還安排現場遊客和館內的企鵝比身高。
據了解,帝企鵝人工繁育一直是業內難題,一隻雛鳥的成活要經歷多重的困難。100%的存活率標誌著企鵝飼養技術的成熟。資料顯示,世界上現存企鵝共有18種,長隆引進了7種,已有5種成功取得繁殖,而且繁殖數量每一年都在遞增。企鵝對空氣、水質、食物要求非常高,因為它們在野外生活的環境本身就是非常乾淨的,因此要實現人工保育環境的繁育需要超高的硬體和技術水平。
在廣東打造「南極」環境
長隆集團的保育團隊在企鵝孵化期間,堅持每天24小時的密切監測。如果幼雛發育良好,能成功孵化,而且親鳥可以餵養,保育員就不會過多幹預企鵝的繁育過程,予以企鵝更大的空間。
據高級保育師張學平介紹,帝企鵝的野外生活環境模擬是成功繁殖的首要條件,也是最難「還原」的。如大家所熟知,帝企鵝是在南極最嚴寒的冬季進行繁殖,這就需要人工模擬南極冬天的各種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溼度的變化,燈光周期的調控,光照程度、色溫的選擇,陸地和水池面積的比例等。每個環節都會影響企鵝的繁殖。
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對企鵝的投入可謂「大手筆」。企鵝很容易受到空氣中黴菌的感染,因此進入館內的空氣都要經過循環過濾和消毒,確保企鵝館內的空氣品質保持在最佳的狀態。由於南極環境溼度較低,場館採用空氣除溼和平衡水池面積等措施以達到最適溼度。此外,帝企鵝繁育場館採用南緯69度的光周期,每年的六七月份是極夜,場館全天關閉光源;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是極晝,場館提供全天光照。
除了對空氣、溼度、光照等環境的嚴格控制,還有飼料營養的配比控制,以及醫療技術和硬體的投入,同時,保育團隊與國外的技術團隊保持密切的交流,與國內外的高校和研究所合作進行專業探討,才使得企鵝繁殖工作順利進行,取得碩果。
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總經理蔣敏靈稱,此次帝企鵝的低緯度繁殖數量達到雙位數,這是保護動物生態多樣性以及異地保護的又一裡程碑。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作為海洋生物保育和科普的前沿陣地,將繼續建設完善海洋生物飼養保育的科研平臺,讓每年數以千萬的來訪者更好地了解海洋生物,共同為動物保護與繁育而努力。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