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背後:129名志願軍戰士被凍成冰雕,犧牲後槍口仍指向敵方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有高度現代化的技術裝備,但新兵多,缺乏戰鬥經驗(大多是1948年以後入伍) ,是抽來的(也有招來的) ,怕苦戀家,士氣低,無犧牲鬥志。有些部隊曾遭受過朝鮮人民軍的打擊,如美144師、騎1師。

志願軍副統帥鄧華還談到「敵人步兵的戰鬥力除黑人外一般是弱的,這是它致命的弱點。美軍的戰術弱點主要是攻擊力弱、怕近戰夜戰、怕被斷後。」進攻時,程式化的「三板斧」,先以飛機、大炮轟擊,爾後坦克引導步兵衝鋒,並以小部隊迂迴。遇到志願軍抵抗即龜縮不前,復以飛機、大炮轟擊,如此再三,直至摧毀我陣地為止。更怕志願軍反擊,只要我有小部隊從側後迂迴,必退而陣地。所以有的志願軍戰士說:「只要沉著,工事做好,敵人是上不來的。」如黃草嶺、飛虎山戰鬥,志願軍竟然創造了曾用石頭打垮過敵人的衝鋒的戰例。

柳潭裡追擊戰歷史畫面(拍攝者為志願軍老兵、原27軍《勝利報》社社長曲中一)

美軍怕近戰夜戰。他們乾脆聲稱夜間是共軍的天下。所以志願軍往往利用夜間發起攻擊,突入敵陣地進行近戰肉搏,就能將敵打垮。美軍怕切斷後路,因為裝備重、消耗大,是現代化的基本弱點。同時,美軍生活好,怕苦,不會爬山,不能離開公路,尤需不斷補充裝備、彈藥、燃料和食品。所以最害怕切斷後路和破壞交通,對其側背異常敏感。兩次戰役,敵都因我實行戰役切斷曲而全線退卻。戰術切斷,敵尚可增援反擊,而戰役切斷,則敵因第二線兵力薄弱,不能不迴轉頭來。這些弱點,正如毛澤東形象的比喻,是「鋼多氣少」,與之相反,志願軍則可謂「鋼少氣多」。

儘管裝備不佔優勢,然而志願軍在長津湖卻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神話。據《中華武術》雜誌記載,九兵團進入長津湖戰區時,因氣溫陡然攝氏零下40度。戰士們只得想方設法禦寒,行軍中有的頭裹毛巾,有的身披毛毯,穿上一切能禦寒的東西。一位朝鮮人民軍聯絡官目睹此景,感到失望,連說:這樣的部隊,非得全軍覆沒不可。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糾正道:「我們的部隊是有戰鬥力的。」人民軍聯絡官說:「別說是美國人,就是土匪也能赤手空拳把他們打倒。」宋時輪火了:「那你就先打倒我試試,看看我們有沒有戰鬥力?」宋時輪甩掉外衣,猛衝過來,瞅準機會,一拳擊中對方前胸。人民軍聯絡官倒退兩步,摔倒在地上。人民軍聯絡官心悅誠服地說:「從你的身上,我看到了志願軍的戰鬥力!」志願軍因棉衣問題,受到了嚴冬襲擊,損失很大,但士氣仍然旺盛,戰鬥力令敵膽寒。

儘管衣著寒酸,也遠未解決抗寒問題,但至11月21日第九兵團全部秘密完成了戰役開進行動。侵朝美軍「空中戰役」期間,每天平均出動各種飛機達1000餘架次,也未發現第九兵團的集結行動。戰後,西方一些軍事歷史學家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的開進行動是「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蹟之一」。

美軍人大衛·哈伯斯塔姆在其所著《最寒冷的冬天》一書談志願軍的戰鬥作風時,充滿了敬意。他寫到:「中國軍人身穿白色風衣,在雪地裡,你根本就注意不到他們的存在。其實,他們偶爾也會從中國人的頭頂飛過,此時,他們馬上全部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以至於飛機裡的偵察員無法注意到他們。」因而,當美軍第10軍在東線向鴨綠江冒進時,他們的空中偵察從未發現過中國軍隊的痕跡。「中國30個師組成的伏擊大軍埋伏得天衣無縫,敵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存在。軍事史學家斯拉姆 馬歇爾對此形容得再恰當不過了:『猶如沒有身影的幽靈』。試想9兵團的15萬將士,缺衣少糧,潛伏在冰天雪地中,又不能讓美軍發現,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多高的組織紀律性!

正因如此,當9兵團在發起對美軍的攻勢時,才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效果,美軍第10軍被打得狼狽不堪。進攻死鷹嶺的美軍,突然發現志願軍陣地沉寂下來,等他們包圍上去後,發現整連129個志願軍官兵被凍成了冰雕,槍口卻衝著敵人來的方向,依舊保持著戰鬥的姿勢。後來,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毛澤東報告戰況,電報中寫道:「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記載「12月3日由柳潭裡南突之敵在飛機坦克等配合及下碣隅裡之策應對攻下,於下午3時全部(二百餘輛坦克汽車)通過新興裡與下碣隅裡之敵會合,斯時死鷹嶺以南之1520高地等尚在戰鬥惟因部隊傷亡及凍傷無力行走出擊。」要知道堅守陣地的59師177團勇士們在死鷹嶺分割敵人後能已經堵擊敵人6天時間!

志願軍的英勇,連美軍也感到肅然起敬。

相關焦點

  • 一場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戰役:能夠打敗戰士不是只有槍炮
    這個「冰雕連」共129人,他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的戰士,這三個連隊除一名掉隊戰士和一名在外的通訊員外,無一倖免,全部被犧牲在陣地上。圖|冰雕連倖存老戰士志願軍戰士為什麼會被凍成「冰雕」?「冰雕連」的一百多名戰士,來自我國南方部隊,在跨過鴨綠江的時候,身上穿的是單衣,沒有棉衣,更沒有棉鞋、棉帽。
  • 零下四十度,衣著單薄的志願軍,長津湖圍殲美軍北極熊團
    這是一支身著華東棉衣在零下40度酷寒下作戰的軍隊;這是一支完全沒有制空權、在敵軍狂轟濫炸下冒死衝鋒的軍隊;這是一支手中的步槍打不響,手腳都凍成冰坨,幾天吃不上一頓熱飯都敢於去拼刺刀的軍隊!人類歷史上,這樣的軍隊少之又少,他們就是長津湖戰役中我們的英雄前輩。
  • 長津湖冰天雪地裡的搏殺:美陸戰1師是如何逃出志願軍包圍圈的?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交戰雙方是志願軍第九兵團和美軍第十軍,最終結果是美軍被重創後從海路撤出朝鮮東北部,志願軍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戰役發生的背景志願軍出兵朝鮮後,聯合國軍方面依然不認為中國軍隊已經大規模介入韓戰。
  • 金剛川和長津湖,抗美援朝中為橋而打的兩場戰役,場場壯烈
    > 長津湖戰役的爭奪點是一座橋——水門橋 志願軍要炸橋,美軍要修橋,而橋的兩邊就是懸崖,一旦炸毀水門橋,美軍王牌軍陸戰1師將面臨全軍覆滅! 12月6日,志願軍用董存瑞捨生炸碉堡的方式把橋支撐柱子全部炸掉,然而美軍在日本的三菱重工連夜製作了8套M--2型鋼木標準橋梁,接著用運輸機運往一千多公裡以外的朝鮮水門橋附近,再用降落傘空投到美軍陣地,經過一夜的緊張搶修,美軍工兵部隊於12月8日架起了一座可以通過所有重型裝備的臨時橋梁, 通過橋後,美軍看到一側的高地上有一股志願軍的部隊
  • 學志願軍冰雕連!印軍深夜零下五十度棲身雪坑,恐畫虎不成反類犬
    ,但還不忘在坐起身的同時手持步槍,所以不少人甚至由此對印軍山地部隊有了一分前所未有的敬意,他們直言從這名印軍士兵身上看到了當年志願軍在朝鮮一把炒麵一把雪的無畏精神,甚至讓人想起長津湖戰役中悲壯的冰雕連。
  • 長津湖戰役,部隊繳獲3千條軍毯,師政委下令:剪碎給戰士包手腳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志願軍第9兵團十餘萬將士冒著零下30多度的低溫勇猛出擊,迅速將美7師和美陸戰1師分割包圍。之後敵我雙方在蓋馬高原上進行了將近一個月的艱苦搏殺,由於缺乏重武器加上後勤限制,本已是甕中之鱉的美陸戰一師僥倖逃脫。
  • 長津湖戰役有多慘烈?多年以後美國老兵回憶:我很慶幸,我還活著
    第九兵團是一支戰功赫赫的王牌部隊,在解放戰爭中解放過濟南,在孟良崮全殲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在淮海戰役中,活捉杜聿明,後來這支部隊一直駐守在江南,原本是用來解放臺灣的,後來由於朝鮮戰事緊張,1950年11月火速向北駛去,原本準備在北方換裝冬季作戰服裝的九兵團,由於戰事緊張,車站抵達後,至少稍微休息,臨時補充一批軍大衣就朝前線開去,此時的九兵團不少戰士穿著單衣薄褲。
  • 為了和平——電影中的那些抗美援朝經典戰役
    今年,另一部關於這場戰爭的電影《冰雪長津湖》也已開拍,預計將於明年上映。 1950年11月,在我志願軍入朝的第一次戰役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判斷,中國軍隊總兵力不過三、四萬人,因此決定發起「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發動鉗形攻勢,向鴨綠江推進,試圖一舉消滅朝鮮境內的志願軍和人民軍。
  • 「北極熊」團遭志願軍圍殲,團長不知所終,50多年後才確認陣亡
    長津湖戰役是9兵團出國首戰,由於入朝倉促,後勤物資準備不足,面對朝鮮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寒冷天氣,9兵團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即便環境異常困難,志願軍戰士們士氣高昂,仍然打出了不少亮眼的勝仗,如今保存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 抗美援朝勝利後,各國都在研究中國步兵,我軍步兵到底強在哪裡?
    從志願軍秘密入朝開始,志司便命令部隊換裝朝鮮軍服,隱蔽前進,在完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美軍無數次的空中偵查都未曾發現行軍的志願軍主力部隊。而在雲山戰役發起之前,志願軍更是殲滅了一部分南朝鮮軍,但是依然沒有能夠引起美軍的重視。
  • 志願軍戰士未殺一人,犧牲後被評為一級戰鬥英雄,他有何特殊功勞
    1952年,我軍專門為一名志願軍犧牲戰士召開了追悼大會,會上,人山人海,許多群眾聞聲前來弔唁,我軍戰士更是面色凝重,默默為其送行,就在追悼會接近尾聲之時,志願軍總部特意宣布,為其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志願軍戰士生前卻未殺一人,那他是誰?
  • 北極熊團:曾駐上海搜刮銀元做紀念杯,18年後團旗成志願軍蒸籠布
    長津湖戰役是9兵團出國首戰,由於入朝倉促,後勤物資準備不足,面對朝鮮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寒冷天氣,9兵團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即便環境異常困難,9兵團的戰士們仍然打出了不少亮眼的勝仗,如今保存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 志願軍全殲北極熊團,27軍兩個主力師被打殘,上萬人傷亡
    抗美援朝戰場第一次戰役結束之後,麥克阿瑟認為只是志願軍的小股部隊作戰,作戰目的也只是為了保護豐滿水電站,所以決定繼續向鴨綠江推進,希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麥克阿瑟以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對志願軍發起了鉗形攻勢。
  • 志願軍全殲美軍「北極熊團」,團旗太花哨,竟被戰士當做蒸籠布
    這個團組建於一戰戰場,但得名卻在稍後西方列強「武裝幹涉蘇俄」的戰爭中,由於在俄羅斯酷寒的嚴寒艱苦作戰,所以這個部隊在美國媒體上聲名鵲起,被戲稱「北極熊團」,31團就從此將這個綽號當做自己的軍團名,並製作了這面繡著北極熊的軍旗。由於北極熊團一直都在國外作戰,所以又被稱作「外國軍團」,是一支響噹噹的精銳部隊。
  • 志願軍1100門大炮齊射,韓國王牌軍也擋不住,最終拿下金城戰役
    中國自同意援助北朝鮮的請求後,就迅速組建了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參與了規模較大的五大主要戰役,完成了將聯合國軍打回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初始目標。由於麥克阿瑟帶領的聯合國軍連連失敗,美國不得不在用人上做些調整,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先後迎來了三次變動,但這並不能抵擋一路高歌猛進大獲全勝的志願軍,而如同打了水漂的巨額戰爭經費和17萬年輕美國士兵的生命,就是美國幹涉朝鮮半島的民族內戰付出的代價。
  • 上甘嶺戰役中的奇蹟:9名戰士死守陣地,殲敵400僅3人輕傷
    1952年10月14日,慘烈的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在這場持續43天的戰鬥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出動6萬多名精銳士兵,志願軍也累計出動4.3萬餘人,雙方在上甘嶺進行了一場空前慘烈的陣地爭奪戰。在這場戰役中,聯合國軍動用300多門大炮,170餘輛坦克 ,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向僅3.7平方公裡的志願軍陣地累計發射190萬枚炮彈,炸彈5000多枚,平均每秒發射6發炮彈,火力密集程度至今還沒有哪場戰役能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