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全面奔小康」知識大賽頒獎典禮暨城市探索邀請賽在滬舉行。
「1952年,王根發的父親作為上海普陀區某工廠的勞動模範,分配到了曹楊新村的新房。1995年-2000年,王伯伯參與了上海地鐵1號線的建設,在建設徐家匯站時認識了許多當時在大中華橡膠廠的員工。時光飛逝,如今,王根發已退休,而大中華橡膠廠也華麗轉身成為了美麗的徐家匯公園……」這是一段根據各類新聞報導、書刊和文獻資料編撰的人生劇本段落。王伯伯平凡而又閃光的人生折射了一段上海在實現小康的道路上的歷史變遷。2020年12月26日,由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學習強國」上海學習平臺和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聯合主辦,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和「心城市」承辦的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全面奔小康」知識大賽頒獎典禮暨城市探索邀請賽在滬舉行。85名市民分為17支隊伍,沿著主辦方設置的四條代表如王伯伯一樣的四位普通市民的人生軌跡,沉浸式體驗普通市民的小康人生路。
「菲婭的藝術人生」「退休工人王伯伯的品質生活」「大學生張小野的美麗生態夢」以及「IT男李康康的未來暢想」是本次活動主辦方特別設置的四條線路,分別代表藝術家、退休工人、大學生和白領四個不同群體。四條線路途中設計了一個個有趣且結合小康內容的任務,讓參與者在沉浸式享受遊戲樂趣的同時,深入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康故事。據悉,這些任務中,有的是回顧小康初心起航地的明信片製作,有的是感受城市變遷的世博記憶回眸,還有體驗「鏽帶變秀帶」的美麗濱江打卡,體會小康帶來美好生活的電影藝術尋寶等。四條線路範圍覆蓋上海市八個區,打卡點位則包括上海南浦大橋、曹楊新村、徐匯西岸、南京東路、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技城、蘇州河等16個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坐標,勾勒出上海小康發展的全景圖。
活動邀請函一經發出,就收到了市民群眾的積極報名參與。參賽團隊有來自全面奔小康知識大賽前十強的社區團隊、也有來自不同行業的職工團隊和學生代表等。
復旦大學代表隊隊長於杭是位旅遊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她說,「個人生活變化是國家發展的縮影」,所以希望和同學們一起,通過線路及其呈現出來的故事,體會從個體發展到國家發展中的產業變化。「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團隊也積極討論自己的感受,對未來的個人生活和產業發展的展望,以及對我們旅遊管理專業的啟示。」於杭如是說。
通文號學隊是一支由上海申通集團維保通號分公司職工組成的隊伍。該隊伍的隊員來自地鐵線路維護和計算機班組等崗位,負責地鐵通信信號項目維護和保養。他們感慨人工智慧的發展,隊長段楠說,以前維護設備大多靠人工查錯,現在都是運用電腦上的大數據在維護,一旦發現某處的數據不正常,或有報警,就會立即去查找維護。「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上海地鐵發展的日新月異,它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從最初的一條線到如今的18條線,完成了從線到網的發展過程,方便人們的出行的同時,也帶動了地鐵站周邊的商業繁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為了讓廣大上海市民更好地回望這段走向小康生活的不平凡之路,砥礪新時代、奮進再出發,2020年6月起,小康知識答題活動持續3個多月在線上展開。廣大市民通過「國富民強」「品質生活」和「山清水秀」三個篇章,超過450道精選題目的學習與答題,深入了解到了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環境生態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社會。據悉,本次大賽最終吸引近60萬人次參與題庫學習,超過6萬人次參與線上答題。
值得一提的是,大賽期間,主辦方還在線下配套舉辦了影像展覽與專題講座。1951年,解放後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布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1995年,上海地鐵1號線全線通車;上海世博會、洋山港、迪士尼、進博會……結合大賽題庫,一張張珍貴的解放日報攝影作品被展出在市民「家門口」的文化活動中心內。與此同時,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曾峻、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等10多位專家學者也紛紛走進社區,與居民面對面「話小康」。
(文中圖片為活動現場,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