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方嶽詩:「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小到在公交車上被人踩了一腳,別人沒有道歉;大至不幸生了病,花光了積蓄。
這些煩心事對於有些心大的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可是對於一些天生性格敏感的人來說,卻可能是一顆持續危害我們身心健康的毒藥。
一位女士在上班時,遭到了老闆的訓斥,心裡有怒氣也有怨氣,可是她不能對著老闆發洩,她在下班的路上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受。於是她回家後開始痛罵老公沒用,老公莫名其妙挨了罵,也是滿肚子委屈,正無處宣洩,看見兒子把紙弄得滿地都是,氣不打一處來,又把孩子狠狠教訓了一頓。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天大的錯,感覺老爸在針對自己,回頭又把前來蹭腳的貓一腳踢走了。
所以,一個人對於一件不順心的事念念不忘,很可能會導致整個生活都亂套了,身邊的人也跟著一起遭殃,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這就是反芻心理帶來的危害。
若是最後只踢了一下貓就沒事了,所有人都平息了,這倒沒有成為大問題。但是,很多人是無法平息情緒的,不順心的事件會在腦海裡一遍又一遍地上演,自己也一遍又一遍地遭受折磨,自己也仿佛吃了火藥一樣,一點就炸,到最後很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那麼,我們該怎麼應對這種「反芻心理」呢?
1,我們要轉換一下視角,重新看待和評估讓我們不悅的事
比如被老闆訓斥,我們可以用第三視角去看這件事的經過,就像被訓斥的那個人不是你一樣。當我們啟用第三視角,我們的心情就會輕鬆許多,接下來我們可以比較心平氣和地來評估這件事,到底老闆是在針對我們個人,還是對每個人都是如此嚴格,到底老闆所說的話有沒有可取的地方呢?
2,不要喋喋不休地跟身邊的人一直傾訴這件事
我們都聽過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的遭遇的確非常悲慘,開始的時候,大家也都很同情她,可是當她見一次說一次之後,大家已經由同情變成了厭煩。
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們可以適當和家人朋友傾訴,但是過度傾訴也會帶來糟糕的結果。
3,轉移注意力
「反芻心理」就像一個牢籠,把人困在裡面出不來,當我們使用轉換視角之後,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這個牢籠,我們可以放鬆下來,轉而去關注別的事情了。
我們可以去做一些有氧運動,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或者玩一些腦力遊戲,比如拼圖或者數獨之類的。
最後,如果發現自己有「反芻心理」,並且沒有辦法通過自助的方式解決,還是要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