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龍魚側線
黑黑的一條影線,在鱗底呈線性分布,由頭到位,側線的黑色影線很重,雖然長大後會隨著鱗片的增厚而漸漸消失不見,但在20cm以下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你看8cm的小紅龍時,就會更加刺眼和明顯。我個人喜歡這樣的側線形式,我總是覺得這一窩如此側線分布的魚顏色會更好(日本人當年的KEY之一),因為我看魚時魚的尺寸很多在8-10cm。如果讀者有興趣,看到這種類型的魚,可以嘗試。
02紅龍魚過背程度
紅龍長成成體後一般都過背,小的時候是否過背不是看魚的重點,拿紅龍幼魚過背為賣點有忽悠的嫌疑。與金頭類似,小時候就過背的個體一般發色較晚,色質和厚度都相對較差,而晚過背的個體紅度會更好些。
03龍魚下顎
龍魚下顎曲線比上顎曲線更重要
1、下顎是否銀亮與紅度關係不大,可操作性也小。
2、下顎弧度大的小魚紅度相對好,弧度小較平直的魚紅的機率低。
3、下顎兩側的縫,數目越多紅的機率越大,三道半是基本,四道半會更好,縫的顏色越深越好,越深的縫,發色越早,越深的縫,下顎及肚皮這些很難紅的地方才會越早紅;越深地縫,鰓部的發色才會越滿。
龍魚拗(ǎo,弄彎)嘴手術:一些奸商在幼龍的時候用鉗子向上掰,造成翹嘴的形狀,一定程度上也能掩蓋兜嘴;但幾個月就會恢復平。挑選幼龍時,嘴部應注意觀察上顎是否異常翹起,雙唇是否能緊密貼合。
04龍魚胸鰭
胸鰭的鰭骨越粗,他的姿態就越好,第一根大骨是關鍵。相對於粗細而言,胸鰭的顏色並不重要,當然,伴隨深體色的小魚,一般各鰭顏色也會越深,但隨著慢慢的發色,很多之前顏色並不深重的小魚胸鰭一樣變到黑紅,梗骨之間黑色素明顯,梗骨間暗紅色明顯。從20cm小魚的角度來說,梗骨紅度越好的,發色越快。胸鰭梗骨沒有顏色的並不是不紅,只是從比例來說,紅得快的個體比例略少一點。對於梗骨,很多人並不是很注意,左右胸鰭姿態、梗骨數量的多少,其實是一個挑選龍魚的點,不要選到左右並不對稱的龍魚。對於成魚而言,胸鰭是否很紅,與魚體紅度關係不大,但深體色的龍魚,尤其是能紅到肚腹的品種,前胸鰭的紅度都不錯!
05龍魚背鰭
注意顏色均勻即可,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顏色不均勻的個體,相對於背鰭和臀鰭靠尾鰭的末端,形狀為圓弧形而言,我更喜歡尖形的,與臀鰭形成剪刀形狀,似乎紅度更有保障。但這樣的魚不容易包尾,大家看個人喜歡。
06龍魚臀鰭
在幼魚階段,紅龍小魚臀鰭和背鰭有均勻的虎斑紋路,這些紋路最好細且均勻,整齊平行,略有短缺可接受,但不要過粗,不要過黑、不要亂,而小魚長到20多公分,虎斑會慢慢消退,後三鰭顏色均勻,如果臀鰭留有很多與梗骨平行的雜亂的黑色影線,並不是十分理想!臀鰭末端的形狀同上。
07龍魚尾鰭
純種的小紅龍在10cm左右,尾鰭會有清晰的2-3道影輪,隨著小魚慢慢長到15cm,就會被紅色所覆蓋而顯現不出來。但部分尾鰭會留有未消退的斑點和花紋,這是我個人喜歡的表現。後三鰭顏色要均勻一致,最好不要邊緣紅、越靠近身體越淺。或者只是各鰭邊緣有一圈嫩嫩的紅。我們喜歡不是很鮮亮的暗紅,不喜歡嫩紅的尾鰭色質。魚從幼龍階段後三就收得很厲害的話,長大後,如果頭又小又尖且無下顎,或者前半身寬則顯得後身更窄,造成兩頭尖,十分不好看,一定要調整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