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上的傳說,久遠廣泛。東海在神話中是四海之首,居於其中的東海龍王自然成了四海龍王之首。說東海龍王最不願見的是誰,於《西遊記》中號稱「齊天大聖」的孫悟空恐怕會躺著中槍。東海龍王的最好的寶貝被孫悟空拿走了還成了人家的戰鬥夥伴,稱心如意的武器——如意金箍棒。相傳金箍棒原是太上老君煉製的兵器,如意金箍棒也是太上老君所取的名字。後被大禹借走治水,投入海中,變成了「天河定底神珍(針)鐵」。俗稱「定海神針」。
而關於「定海神針」的傳說在東海上的一座千年古城上有著另一番傳說:瑤池是西王母的仙居之地。又是一年西王母在瑤池舉行蟠桃盛會的日子,各路神仙受邀如約而至,可唯獨忘了邀請瑤池裡的一隻水怪。盛會席間,水怪出來興風作浪,一時間烏雲翻滾,狂風大作,巨浪滔天,周天暈眩寒氣凜冽。西王母大怒,便拔下雲鬢上的一枚碧玉寶簪,投入水中,水怪立馬反抗不得被鎮鎖在瑤池。水怪平息後,風和日麗池面蕩著漣漪、盛宴依舊繼續。西王母擲下的那枚碧簪,落在了天池北岸化作了一株古榆樹,枝繁葉茂,護佑生靈,被人們譽為「定海神針 。
為了千年古城定海能夠海定則波寧,現在古城遺址上一處廣場建造了一枚「定海神針」,高二十八米。保佑著百姓安康不受自然和外界的侵犯。
殊不知,歲月境遷,物是人非,千年古城定海搖身一變,成了當今懸於東海之上的現代化城市舟山,其中的來龍去脈,源起於眾臣奏請,得名於一道詔書。
清光緒《定海廳志》載:
定海故春秋甬東之地,唐曰翁山,宋曰昌國,元升為州,明復為縣,又改為所,繼而復舊,士人則以舟山呼之。本朝康熙間,改舊定海縣曰鎮海,而以定海名舟山。道光間,又升縣為廳,始徑達監司,不屬寧波府治。
春秋時,定海屬于越國的甬東之地,即現寧波境內甬江之東的區域。唐朝時始設縣稱為「翁山」縣,宋時廢舊縣名,改稱「昌國」,元時升為州,明朝時又設置成縣,明洪武二年改元時的「昌國州」為「昌國縣」。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朝開國名將湯和,領令巡視海防後,在浙江沿海地區,廣設城衛所59所。之後,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昌國縣改為昌國守御千戶衛所。繼而復舊,就是說繼明時定海改縣為所之後,又改回原有的建制。
明朝時文人皆以「舟山」之名稱呼定海。那明朝之後的舟山是否還保留著「舟山」之名呢?或者說舟山是什麼時候改成「定海」的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頒布「展海令」允許人民出去貿易經商。沿海地區的經濟恢復發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從大臣湊請,開復舟山。康熙準奏,說:「籲哉!渒彼周流,不知所屆,予其維之。」於是賜名「定海」寵以宸章,署以銀榜。遣侍衛之親臣,蒞波濤之巖邑。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皇帝御書「定海山」額賜浙江寧波府定海縣,知縣繆燧建御書樓以供之。現坐落在浙江省定海一中旁的御書樓就是當時知縣繆燧建造的,進入正廳「定海山」額懸於其上方。從此,舟山詔改為「定海」。
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
1953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析定海縣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劃入嵊泗縣,設立舟山專區。
1976年3月,舟山專區改稱舟山地區。
1978年9月,成立舟山地區行政公署。
1987年1月,撤銷舟山地區,建立舟山市。
如今舟山市下轄定海、普陀兩區,岱山、嵊泗兩縣。
今呼「定海」,則為定海區隸屬舟山市。呼「舟山」則是指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