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爺保號」將潮汕文化串聯了起來
潮汕人「會行就會拜」,不無道理
兒時,
很多小孩還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
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時年八節
家裡的長輩便會牽著孩子「拜老爺」
從厝主公嫲到各種老爺宮
很多潮汕人拜了大半輩子
熟練掌握了拜老爺的各種習俗
可能都不知道拜的是什麼神明
很多人詬病潮汕的迷信
其實,每個民族、地方都有自己的信仰
潮汕人的信仰,更多是一種感恩,一種對世間美好的嚮往
也正是潮汕人廣泛的信仰,將很多民族的文化故事傳承下來
潮汕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神
潮汕,地處南海邊陲
自古與中原相隔甚遠
交通閉塞,森林叢莽,瘴氣蠻煙
被視為絕域
古時,潮汕地廣人稀
居住這裡土著民族,尚處蒙昧階段
靠天吃飯
命運寄託於冥冥之中的天神地祇
這裡「土產」了很多地方神
秦漢以後,乃至唐宋
大批自中原的漢族因躲避戰亂
攜家帶口,移民至此
包括從福建莆田來到潮汕東南沿海地區
他們帶來了閩南語系與文化
與當地居民融合,
形成了操閩南語系的潮汕話的居民
沿海的優越自然環境
為移民至此的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這佔了潮汕大多數居民
還有一些,經由梅州輾轉到潮汕西北地帶
與當地的畲、瑤少數民族語言融合
形成潮汕的客家方言區
而這些移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
也帶來了各地的「神明」
並與當地土著共同創造融合出一批新的神明
這使得潮汕地區的神明異常豐富
潮汕人拜的神有哪些?
有人說
潮汕人佛道不分,見神就拜
很多廟裡既有道家神像,又有佛家神像
不知是道觀還是寺廟
其實
潮汕人最主要信奉的神明還是自己的祖先
然後才是三教合一
所有的信仰為服務祖先的信仰
可以從潮汕人祭拜文化看到
潮汕人最重要的節日
一定是在家裡祭祖,其次才是各種神明
潮汕人平時省吃儉用
一到祭祖拜神,就殺雞宰鵝
全家出動
虔誠的場面,讓人深受感動
祭祖是感恩,緬懷先人
而拜神更是如此
在這裡
大部分神明都是對人類做出貢獻的能人志士
潮汕的神明
有自然崇拜的諸神
有歷代王朝的忠臣良將和節烈義士
有因為各種自然災害等原因而土生土長的神
有在潮汕做出貢獻的能人志士
有佛教裡的佛祖等諸神
有道教裡演變來的諸神
天公
天公,道家的始祖
也就是電視劇常提到的玉皇大帝
主掌自然萬道的自然之尊
掌管天地間一切的神明之一
從上古神明演化而來
不僅在潮汕
在福建、臺灣、四川等地都有這樣的民間信仰
潮汕對拜天公格外重視
這是大年初一要祭拜的第一個神
正月初九是天公誕
虔誠的人可能遠行出門都會有給天公燒一炷香
2. 太陰娘
小時候我一直覺得月娘和天公是一對的
總覺得他們是太陽公公和月亮婆婆
真是童言無忌
月娘,出於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月屬陰,叫太陰娘
只在中秋時祭拜
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叩拜
這個節日帶有一些浪漫色彩
也許是因為嫦娥奔月的傳說
讓這個節日變得與愛情相關
待嫁姑娘拜月多是尋求好夫婿
孩子則是祈求學業進步
近幾年,化妝品、文具本子也漸漸被拜上供桌
八月的夜晚,秋風習習
供桌上秋果飄香,香菸嫋嫋
一家人圍坐喝茶,談天說地
家裡的大人會為孩子講嬋娥奔月的故事
這大概是潮汕孩子最初的愛情啟蒙吧
3.三山國王
這是潮汕本土所產的神明
實指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
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最先的祖廟也在這裡
史料記載
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它非佛非道,無經文教義,
不受語言地域限制,潮客同尊,
千百年來庇護著潮汕的村村寨寨
不完全統計,目前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廟超過200所
在廣州白雲區太和黃莊村也有一間三山國王廟
4.城隍公
與三山國王相對的
在城鎮裡長大的孩子對城隍公會更熟悉
這其實是源於道教體系裡邊的
城隍被認為是古代城鎮的保護神
有縣必有城,有城則有城隍廟
每個街頭巷尾,基本都有城隍公的神祗
城隍是護城神,保國愛民的好官化身
也是陰間的判官
潮汕人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
哪怕你活著時候受到命運不公平待遇
死後到陰間自然會有判官為你鳴冤辯護
如果你生死為非作歹
死後會得到惡報償還
這是潮汕人勸人為善的處世哲學
5.土地公
土地公其實也就是伯公
正稱叫做福德老爺
傳說中的土地之神
由古代的社神發展而來
福德老爺造福鄉間,德澤萬民
土地公可以說最小的一個神
掌管著一區、一裡、甚至一屋
人們多希望他能保佑家宅平安
並不會有太大的祈求
不過,雖是小神,但也不能看輕
俗話說
得罪土地公,飼無雞
不少潮汕人家裡都設有土地公
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
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會虔誠祭拜
一般祭宗祠,掃墓,動工前都要祭拜伯公
也叫做祀后土
一般墳墓旁邊,都有一個「后土」或「福神」的石碑
那就是土地公,保護該地的安寧
6.伯爺
講到伯公,也來說說伯爺
很多人會將這兩個混淆
其實,他們不是同一個神明
伯爺應該說是伯益才對
伯爺公也就是感天大帝,
是五帝中顓頊的後代,嬴姓的始祖
相傳伯益擅長畜牧和狩獵,為大禹帝重用
助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
禹去世後,禹子啟即繼王位,與啟發生爭奪,為啟所殺。
也有說是伯益推讓,啟才得以繼位
傳說,伯益主持開山闢路,制服了「山中王」老虎,
讓獸王乖乖聽話,便有了「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的俗話。
民眾把他稱為「感天大帝」。
舊時潮汕虎患嚴重
為保人畜平安,常在山下修建「伯益公廟」
廟內伯益神像,白須、持劍、騎虎,英姿颯爽
不少潮汕學者將伯益功勞視同大禹
7.司命公
潮汕話應該是司面公
也就是常說的灶神
一年到頭常駐爐灶邊,收集一家人善惡
過年上天打報告給玉皇大帝
最早的灶神據說為炎帝所化,也有稱火神祝融託祀於灶
不過一年到頭受盡煙火燻烤
除了火神應該也沒誰能受得了
潮汕民俗——廿四老爺上天
最初應該只有灶神,
不過後來就變成了除了土地爺之外
各路神仙基本都會上天匯報
各家各戶提前祭拜,必備糖品
據說灶神吃了糖品,便會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語。
8.五穀母
五穀母的神像
一般是扎著辮子,拿著穀子的女性
這是非常古老的民間信仰
在潮汕得以保存下來
她就像大地母親,源於母性社會的女性崇拜
也有說是神農
神農是男性,因教人種五穀,被評為五穀爺。
至於為什麼是女性神像?
這大概就像民間將觀音大士稱為觀音娘
應該有一些傳說被遺失
潮汕地區有一個「五穀爺告無狀」的典故
傳說五穀爺被呼為五穀母
內心非常尷尬,便將一紙狀詞呈訴至觀音菩薩處
希望評理,給回公道
觀音看完大笑,「我這觀音大士不也被稱為觀音娘?算了,只要慈悲為懷,受到尊重,又何必計較男女。」
五穀爺心裡還是很委屈,又上書給玉皇大帝,並把觀音大士被稱為觀音娘也寫上去。
玉帝看後更是大笑,「卿所奏二例屬實,然稱男稱女,於本人無損,也無傷大局,何必耿耿於懷?豈不聞潮汕人有句口頭禪『父是天,母是地,老婆是玉上皇帝麼!』朕可當百姓的老婆,何況你等呢?!」
五穀爺只好點頭謝恩下凡。
9.床腳婆
這是潮汕地區本土所產的神,也就是公婆母
公婆母作為潮汕小孩子的守護神,極其受重視
一般家有十五歲以下的幼兒需要供奉
每年七月由做母親的帶著十五歲以下的幼兒祀拜一次
如果家中的孩子患有麻疹或天花等病,也要祭拜
顧名思義
床腳婆供在孩子睡覺的眠床底下或床頂端
在家中管轄範圍只有一房之大
傳說阿婆是宋代一位潮汕婦女
善於看護和教育幼兒
宋仁守出世不久時啼哭不知,危在旦夕
御醫無法,皇帝便昭告天下,請能人進宮
阿婆被請進宮護理,果然宋仁守便不哭了
一日,她正在開懷餵奶
皇帝突然駕到,迴避不及
只好躲在床下,不幸憋屈而死
皇帝知道後大為感動,遂封其為兒童保護神
從此,凡有小孩人家都要供奉
直到孩子十五歲出花園為止
但也有部分潮汕地區是公婆母,又有其他傳說
但關於床腳婆也是褒貶不一
有些人在家設公婆母為了照看小孩
有些人忌諱,認為小孩哭鬧,
是因為公婆母在暗地裡掐小孩
尤其是去別人家,如果別人家的床設有公婆母
大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在那個床上睡
潮汕人祭拜的神,不止前邊提到的九個
佛祖、玄天大帝、珍珠娘娘、甚至女媧娘娘.....
每一個神研究起來都有著傳說,有著文化淵源
甚至是一段歷史故事
妹紙印象最深刻是家裡的土地公嫲
兒時,總覺得他們是一堆慈祥的老人
守護在家中
害怕時候,有時會默默和土地公嫲傾訴
而你
印象中,最深的神明是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