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有信仰的年輕人講信仰的故事——浙江青年宣講團的「後浪潮音」
新華社杭州8月5日電 題:讓有信仰的年輕人講信仰的故事——浙江青年宣講團的「後浪潮音」
新華社記者魏董華、吳帥帥、李平
在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一位青年工程師正在分享一個關於小小軸承的大國重器故事;
在嘉興南湖紅船旁,一批青年師生用一出話劇「還原」了一段崢嶸歲月;
在人跡罕至的羅布泊,一批「90後」浙大學子在尋找一種「馬蘭花」的精神……
他們是各行各業的「80後」「90後」,他們用小切口、身邊事呈現大主題、大道理,他們既是新思想新理念的「忠實粉絲」,又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優秀講師」,他們正在用信仰的故事回應「時代之問」和「歷史之問」。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在浙江,「青年講給青年聽」現象正蔚然成風,「後浪潮音」帶著信仰的力量,在青年人中引發共情共鳴。
青年人講青年人聽
透過辦公室窗戶,26歲的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員工張佩思每次都會被牆上的一句話激勵——「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深深印刻在他腦海中。與之相關的種種經歷也成了他最想與人分享的故事。
半個多月前,張佩思加入了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團」,「為大國重器貢獻青春力量」成了他的宣講主題。
張佩思說,中國高鐵風馳電掣,但有一個重要零部件仍依賴進口,這就是精密軸承。2016年,張佩思畢業後進入了一家行業內頂尖的外資軸承企業。這段工作經歷讓他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被「卡脖子」。
「在這家外企,中國技術要毫無保留地交出去,而對方的尖端技術卻對中國員工保密。」這深深刺痛了張佩思,他最終選擇離開這家外資企業,加入了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
在中浙高鐵,張佩思與其他研發人員一起,致力於打破高端軸承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2019年9月,中浙高鐵參與研發的「時速400公裡變軌距軸承」項目成功交付,被應用於「一帶一路」上的中歐班列。通過這一技術列車可自行調節和適應軌距,提高了線路運載效率。
如今,他利用周末時間奔走於企業和學校,向青年人講述這段關於中國製造的故事。「製造業很辛苦,但一個國家的製造業不能沒有人才。」張佩思說。
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顧問胡堅表示,共同的經歷、共同的年齡段加之共同關注的問題,年輕人講給年輕人聽,可以平等探討,最容易收到宣講的好效果。
鄉村農技員、基層女民警、電臺主播、高校輔導員……他們用青年喜歡的語言把黨的創新理論講給青年聽,讓理論宣講年輕化。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形成400餘個基層特色宣講團,其中300餘個由「80後」「90後」負責運行;5000多名基層宣講骨幹中,「80後」「90後」佔80%以上。
有信仰的年輕人把信仰講給年輕人聽
信仰是什麼?
對於嘉興學院紅船劇社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主創人員來說,信仰是他們在話劇《初心》最後一幕,合唱國際歌時流下的眼淚。
話劇《初心》由嘉興學院師生共同創作,重現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光榮歷程。
自2017年12月首演以來,這部劇已在多地高校累計演出40多場,累計觀眾超過15萬人。
浸潤、洗禮、傳播……一出話劇也是一次生動的宣講。
「我總是在想宣講的效果在哪裡?在話劇《初心》中我找到答案——在演員飽含熱淚高唱《國際歌》的場景中,在臺下觀眾專注的目光裡。」嘉興學院文法學院黨委書記洪堅說。
在距離嘉興南湖近4000公裡外的新疆羅布泊,一曲《馬蘭謠》讓人心回大漠:
有一種花兒名叫馬蘭,
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
伴著那駱駝刺啊紮根那戈壁灘……
「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馬蘭精神」激勵著25歲的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李楊寧。
「1958年,一支神秘的部隊悄悄向死亡之海羅布泊開進。他們接到的命令只有一個:『不準問幹什麼,不準問到哪裡去。』因為這是一項絕密任務——進行中國第一次核試驗……」故事的講述人李楊寧,也是浙江大學「馬蘭精神」學生宣講團的創始人之一。
新疆馬蘭基地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核試驗基地。這裡人跡罕至,卻留下了王淦昌、程開甲、林俊德等一串熠熠閃光的名字。他們為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幾十載青春。
「馬蘭基地的10位院士裡,有4位是浙大畢業的。」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項淑芳說。2017年,浙江大學成立了馬蘭工作室,向學子們講述這些科學家們的故事,其中全軍掛像英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的事跡是主要宣講內容。
1960年,林俊德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系,隨後便遠赴西北,在馬蘭基地隱姓埋名,參加了中國全部核試驗。縱使生命進入倒計時,他仍9次要求醫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為了更好地宣講,李楊寧和宣講團成員從2017年起,每年都會前往西安、新疆等地,採訪、收集林院士的生平材料、故事細節,前後已整理了10萬多字的書稿。
只有走近年輕人,才能走進年輕人。「拉近的距離,讓學生聽到他的英雄事跡時,不再只是一瞬間的感動。」項淑芳說,「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只有身邊的信仰才能長久駐留。」
截至目前,浙江大學「馬蘭精神」宣講團的學生宣講員已有19名,累計舉辦面向師生的主題報告11場,參與人數超過3萬人次。
「蒲公英」的力量
雖然漢語不太好,21歲的藏族女孩次仁卓嘎還是被話劇《初心》裡講述的那段歷史感動,尤其是劇中一段對話:「前途很遠,也很難,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看完首演後,她第一時間申請加入話劇社,負責每次演出的道具擺放。
大一下半學期剛開學,她首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我高中的班主任告訴我,我考上的大學在南湖邊,那裡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次仁卓嘎出生在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年木鄉奴林村。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世了,靠著姨媽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2017年她考入了嘉興學院。
如今,次仁卓嘎已經做好決定,畢業後回到西藏,當一名老師。疫情期間,她再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數據顯示,自首演以來,三年間,幾屆學生演《初心》、學黨史,團隊中先後共有200多人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隨著師生們的口耳相傳,綻放於西北大漠的馬蘭花被越來越多的浙大青年學子知曉。
2019年4月,當大部分浙大機械工程專業學子忙著找實習、做設計之時,25歲的鄭萬裡卻選擇另一種生活:到荒漠中的新疆馬蘭基地,每天聽著軍號起床,接受體能訓練,一邊扛沙包,一邊寫論文。
鄭萬裡曾在朋友圈分享了林俊德院士的事跡。有人留言問:「未來如何選擇?」鄭萬裡回復:「堅定不移跟黨走!」
浙江大學有過相關統計,歷次「馬蘭精神」宣講後,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數量會在次日達到一個高峰。2019級本科生開學宣講後,第二天就有305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聽完「馬蘭精神」宣講後,24歲的李飛騰與宣講團成員來到西安參觀西北某研究院。這次出行在他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
2020年畢業季來臨,李飛騰收到了眾多大公司拋出的「橄欖枝」。但他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到西北某研究院工作。
李飛騰說,當年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放棄了國外高薪待遇、優渥生活,與他們相比,自己的選擇算不了什麼。「有些事總要有人去做。」
與鄭萬裡和李飛騰一樣,青年理論宣講團的青年,如同一株株蒲公英,在自我學習中,傳播理念,飄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