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沸沸揚揚的「泰森宣稱能打死李小龍」事件還在引發海內外網友熱議,但「戰死拳臺」這類事情,無論是曾經還是當下,都屢見不鮮。
就在前些天,墨西哥業餘拳手埃斯皮諾薩在一場酒吧拳賽中被對手踢中頸部,當場昏迷,三天後宣告不治身亡。而這是墨西哥今年至少第6起因搏擊賽事導致死亡的事件。
同樣的悲劇也在中國發生過——2019年11月30日晚,22歲初學格鬥的大學生在成都一場搏擊賽中被職業選手KO倒地,隨即宣告死亡。消息一出,微博相關熱議迅速衝到了6000多萬條。
在不少網友為此義憤填膺呼籲「拳擊/搏擊項目應該被取消」的浪潮下,不免引發了一陣疑問:
搏擊運動,真的危險嗎?
重量級拳手任何一拳,都有致命危險
2017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相關運動生理研究小組經過儀器測算,發現體重200磅以上且訓練有素的拳手,一拳能打出700磅(即317kg)以上的力量。
這樣的爆發力如果實實在在擊中普通人的頭部,那都是致命的危險。要知道,一個體重150磅的成年男子揮舞鐵錘的力量,一般也超過不了500磅。
有趣的是,著名UFC拳手Cain Velasquez(沒錯,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凱恩)曾參與了美國一項節目的拳力測試,測試結果極度荒唐——凱恩一拳達到了2240磅。儘管因為當時測量方式和節目效果而被闢謠,但也說明了拳手的力量深不可測。
如果不以數據量化,從客觀事實來看——我們還是以邁克 · 泰森為例。
1999年,泰森在第五回合用後手直拳KO了「白水牛」博薩。這一記看似漫不經心的出拳直接讓對方下頜骨粉碎,躺在擂臺上無法起身,瞳孔出現異動。
而1991年泰森和拉多克的兩次鐵拳大戰更是讓人觸目驚心,賽後泰森耳膜穿孔,拉多克下巴粉碎、肋骨骨折,在醫院躺了兩個月。
但這些事情,在拳臺也只是小巫見大巫。尤其是東南亞風靡的泰拳運動,在鋼膝鐵肘和不佳的醫療條件下,「戰死拳臺」的人數只會遠遠多於紙面。
每年30人戰死拳臺
很多大型搏擊網站和組織,會把「拳擊」和「其他各類形式搏擊」分開討論,因為前者的商業化程度和賽事密度遠遠超過任何其他項的搏擊運動。
從1890年開始,因拳擊運動死亡的人數已接近2000人。而在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站立格鬥等多個競技項目更是難以統計。
反倒是最被認為殘暴的、站立和地面技並行的MMA項目,死亡率極低。迄今為止,綜合格鬥導致的死亡不到10人。最近一次是2016年,葡萄牙28歲拳手卡瓦略被TKO後,宣告腦死亡。
據悉,每年死於拳臺的搏擊手應該在30人左右,尤其是一些經濟落後、規模較小的國家和地區難以統計。
不必苛責勇敢者的運動
但是換而言之,拳擊和格鬥,本來就是勇敢者的運動。
暴力,是人之本性。在石器時代,能搏殺敵人和猛獸的戰士能獲得更多的崇拜和交配權。而古代,驍勇善戰的猛士與將軍也一直被人推崇。
到了文明社會,這個扇一巴掌就可能要賠償成千上萬的時代,成年人對暴力和攻擊的本性一直被壓抑。而搏擊運動的興起與風靡,恰恰是腎上腺素的另一類釋放。
而實際上,每年30人的死亡率其實極低。
每一年,因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在125萬以上;而每年因火災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8萬多;因為跳傘、翼裝飛行或蹦極等導致的意外死亡,也在300人以上。
而今年,截止2020年8月10日,筆者發稿時期,因新冠肺炎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突破72萬,其中美國,佔了1/4。
這樣相比,搏擊運動,並不應該被苛責。而屏幕前的你,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