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家族體型最小的種類,跟鼠類差不多大小,進化過程接近人類

2020-12-03 幻之獅

鼠龍曾被認為是遠古恐龍界中體型最小的恐龍,屬於恐龍界的「小老鼠」。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鼠龍剛孵化的時候以四足行走,但這種恐龍隨著逐漸長大,它的身體質量中心會隨著生長而改變,運動方式從四條腿爬行變為雙腿步行。這十分類似於人類的成長過程,人類在嬰兒時期,同樣用手足爬行,等到身體長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搖搖擺擺的學著走路,而後隨著年齡逐漸長大,走路變得越發平穩。最終,利用雙腿來支撐身體並做各種動作。

這種轉變在動物王國是極為罕見的,只有極少數物種被認為也會隨著年齡經歷從爬行到直立步行的轉變,而且它們全都是恐龍。而鼠龍是其中最明顯的種類。

鼠龍剛孵化的時候,體型可算是「微型」,小到如老鼠的幼崽一樣,因此得名「鼠龍」。它們是食草類恐龍,主要以蕨類植物為食,也許是蕨類過於營養,它們在8-10年的時間內,體重從幾十克變為1噸重。儘管如此,它們依舊是溫順的,食肉龍會將其作為食物,尤其是暴龍哥,它們很喜歡以鼠龍為食。

除了鼠龍之外,科學家通過分析恐龍的系譜樹,認為慈母龍,禽龍、鸚鵡嘴龍、橡樹龍、大椎龍等幾種恐龍,都如鼠龍一樣,從最初的四肢著地,變為雙足著地。這些恐龍無一例外都是食草類,而食肉龍恐龍不具備這種「進化」功能。看來,素食主義者在進化方面更勝一籌。

儘管鼠龍與人類一樣,都是用雙腿走路,但實質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更不是什麼「親戚」。

除了恐龍,在人類目前所發現的動物中,沒有任何動物可以做到這一點。按照這種進化理論,這些恐龍像極了人類,有生物學家認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也許經歷千百年後,它們會進化為智慧物種,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並產生出文明。也許最終成為地球主宰者的是它們也說不定。到那時,坐在電腦前面「吃雞」的或許不是人類,而是它們。

相關焦點

  • 這種小腦袋的古代鼠類為什麼在進化史上如此重要?
    作為一個科學假設,島嶼效應的基本定義是這樣的:島嶼是孤立的區域,經常導致生活在這些區域上的物種發生獨特的進化。在島嶼上,動物通常比在大陸的動物小,以適應它們所受限制的空間。例如,印度尼西亞的Flores島就因為生活在上面的小型象和小型史前人類(通常被稱為「霍比特人」)而聞名。
  • 恐龍家族中的肉食者,霸王龍、迅猛龍等兇猛的恐龍都同屬該家族
    卡斯勒稱:馬什用這個暗指&34;的名字是為了突出肉食性恐龍的一個標誌性特徵,與現代食肉鳥類相似的三爪形足。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現生的鳥類是這一家族的恐龍的後代。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獸腳亞目的傳統分類方法主要是基於體型的大小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像腔骨龍和嗜鳥龍這樣體型較小、重量較輕的虛骨龍。它們是食肉動物,其體型在中生代漫長的歲月中只稍稍變大了一點。
  • 鼠類遠古祖先長有劍齒
    要在恐龍統治的世界中找到食物,所有的遠古哺乳動物不得不在恐龍這種龐大的爬行動物面前表現出低眉順眼的樣子,連自己的體型也不敢進化得太大,以免引起恐龍這種捕食者的過度關注。劍齒鼠也是這些小型哺乳動物中的一種,它們的體型和現代家鼠差不多,體長10釐米左右,尾長10釐米左右,體重大約50~100克,還不夠填飽食肉恐龍的牙縫,食肉恐龍自然不會找它們的麻煩。
  • 人類的「遠親」體型賽大象,「直系表親」小且像鼩鼱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三疊紀時期生活著一種又大又壯的哺乳動物的遠親生物,但它們並不是恐龍,它們非常接近哺乳動物。這種超大體型食草動物令古生物學家十分震驚,並改變著我們對動物進化史的認識。2008年,研究人員發現一根56釐米長的二齒獸股骨後,意識到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動物。然而,蘇萊賈和同事發現的二齒獸骨骼化石更大,其股骨長度超過80釐米。涅德威茲基說:「獲得這一考古發現之後,更加清晰地表明我們正在研究一種體型巨大的遠古物種。我們認為這是三疊紀歐洲地區最意想不到的考古發現之一,誰會想到這裡會發現接近大象大小的哺乳動物遠親物種化石證據?」
  • 人類的"遠親"體型賽大象,"直系表親"小且像鼩鼱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微信|公號ID:WYKXR163三疊紀時期生活著一種又大又壯的哺乳動物的遠親生物,但它們並不是恐龍,它們非常接近哺乳動物。這種超大體型食草動物令古生物學家十分震驚,並改變著我們對動物進化史的認識。
  • 恐龍家族的素食主義者,鳥臀目恐龍的起源、特徵和家族成員
    鳥臀目恐龍不斷多樣化發展,到白堊紀成為最常見的草食性恐龍,這可是個不小的壯舉,因為在蜥臀目迅速崐起時這一進化支可謂舉步維艱。從這些共同特徵開始,進化向著地球陸地上最不尋常的、特化的、帶頭飾的四足動物邁進。鳥臀目的家族成員鳥臀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2.17億年前。在一些棲息地,比如菜索託和南非,在發現了&34;的地點找到了早期鳥臀目恐龍零碎的化石。
  • 能被當成寵物的幾種恐龍,最後一種和人手掌差不多大,可愛極了
    一說恐龍,大家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或兇猛殘暴或巨大無比的形象,但實際上,大型恐龍只是恐龍家族中的一部分罷了,還有很多體型嬌小,甚至沒人類手掌大的恐龍曾出現在恐龍時代,而這些恐龍如果留存到今天的話,恐怕早就成為寵物市場最搶手的寵物了。
  • 恐龍的祖先是誰,可能只有兔子一般大小!
    恐龍這充滿了神秘性的生物,在地球上活躍了數億年之久,人類的歷史和它們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而反過來看,正說明人類有著巨大的潛力。即便是從南方古猿開始算起,也不過僅僅只存在了三千萬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就已經到達了現在的高度,還有機會調侃恐龍,只希望不步後塵。
  • 雞真的是由恐龍進化來的嗎?
    當然可以肯定不是霸王龍哈,那麼大的傢伙進化成一隻小雞雞?你認為可能嘛?不過雞是由恐龍進化來的倒是在科學有共識的!不過大家可能會很驚訝,恐龍不是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了麼,怎麼可能還會進化成雞?當然如此的撞擊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無疑是一場滅絕性的災難,但體型比較小、對環境適應性比較強的小型動物依然還是有生存機會的,因此儘管大型動物,當然不只是恐龍都已經滅絕殆盡,但小型恐龍卻頑強的生存了下來......與小型哺乳動物一起,開始了漫長的演化生涯!
  • 恐龍進化的中間環節,那些奇葩的龐然大物,誰才是恐龍的祖先?
    有些恐龍的背部長有帆狀物,或尾巴上有用於防衛的板狀及刺狀物;有的恐龍身體笨重,身上有像坦克一樣的甲売;有的身體光滑,有蛇鳥般的雙腿,行動敏捷。但並不是所有的恐龍都生活在同一時代,第一批恐龍的種類非常少,在恐龍生活的第一個2000萬年裡,它們以緩慢但平穩的方式證明著自己的存在。直到侏羅紀早期,地球上恐龍的數量和種類開始爆炸性增長。
  • 統治了地球那麼久,恐龍為什麼沒能進化出更高的智力?
    18世紀的北美大陸上共有約2千萬頭野牛,它們也是體型較大的動物,高2米,體長3.5米。這一數字代表著,在沒有人類農業和工業的幹擾下,較大型動物在北美這麼大的陸地上所能達到的數量水平。以此為參照,根據全球陸地面積、當時植物種類、恐龍大小等,科學家估計,在侏羅紀晚期,即恐龍的頂峰時期,恐龍數量約為6千萬隻。但準確數量還有待考證。恐龍為什麼能長那麼大?
  • 恐龍稱霸地球1.6億年,為什麼沒有像人類一樣進化岀智慧?
    恐龍並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種,而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包括蜥臀目和鳥臀目兩大類。它們種類繁多,在上億年的時間當中,出現了上千種恐龍,比如霸王龍、迅猛龍等。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坑位於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恐龍族群幾乎全部滅絕,只有幾個小分支進化成了現代鳥類。
  • 這個就是恐龍的祖先?美國出土小個子恐龍,被認為是恐龍的祖先
    眾所周知,恐龍家族中普遍都是龐然大物,連飛行在空中的翼龍也比如今的角雕大幾倍,因此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的祖先可能也是龐然大物。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龐大的恐龍反而可能起源於一種嬌小的恐龍。,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種體型十分嬌小的恐龍,並且通過研究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所有恐龍的祖先。
  • 這個就是恐龍的祖先?美國出土小個子恐龍,被認為是恐龍的祖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眾所周知,恐龍家族中普遍都是龐然大物,連飛行在空中的翼龍也比如今的角雕大幾倍,因此不少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的祖先可能也是龐然大物。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龐大的恐龍反而可能起源於一種嬌小的恐龍。根據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期出現了一篇關於探索恐龍祖先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種體型十分嬌小的恐龍,並且通過研究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所有恐龍的祖先。那麼這隻嬌小的恐龍到底是什麼來頭?為什麼研究人員認為它是所有恐龍的祖先?這隻小恐龍是什麼來頭?
  • 科學家重建恐龍大腦,竟然僅有豌豆粒大小
    Buriolestes schultzi是一種體型接近狐狸大小的恐龍物種,它們生活在2.3億年前,擁有豌豆大小的大腦結構  目前,一塊保存非常完好的恐龍頭骨化石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夠對恐龍大腦進行重建,原來一種狐狸體型大小的恐龍的大腦僅有豌豆粒大小。
  • 昆蟲界的超大個體能有多大體型?最長超過半米,最重媲美麻雀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生物一定是昆蟲,大到蟑螂知了,小到蚊子螞蟻,都屬於昆蟲家族的一份子,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按照最規範的分類,昆蟲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也不怪我們接觸的機會多,昆蟲的種類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
  • 10大恐龍之最,最小的恐龍體重僅有0.26千克?
    10大恐龍之最,最小的恐龍體重僅有0.26千克?想必大家都多少對恐龍有一些了解吧,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他們是威猛兇狠的,令人恐懼的,但是具體的應該沒什麼了解,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恐龍吧。中華鳥龍最色彩繽紛的恐龍有很多恐龍都是長羽毛的,但是有些根本看不出來。中華鳥類是第一種被發現化石中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也是第一種被確定羽毛顏色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早白堊紀的中國,與秀頜龍(最小的恐龍)有著相近的親緣關係。
  • 美研究確證史上最小恐龍 體型僅相當於小狗大小
    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一直是高大兇猛的形象。而據美國《今日美國》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一具史上最小的恐龍骨骼,按照骨骼大小推算,這種恐龍的體重還不到7公斤,身體大小隻相當於一隻小狗。早在1991年,科學家就發現過這種恐龍的零碎骨頭,但當時他們還不清楚這是什麼種類的恐龍。
  • 巨大的恐龍為什麼會退化成小鳥?難道退化也是一種進化?
    恐龍並非退化成鳥,而是進化成鳥,因為恐龍的祖先並非鳥類。一些人認為恐龍進化成鳥與進化論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對進化論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一部分人認為所謂進化一會是朝好的方向進化,比如進化得更大,更裝,更快,腦容量更大。
  • 為什麼恐龍時代之後的動物越來越小?可能跟資源和生存環境有關
    6500萬年前小行星滅絕滅絕之後,地球上的生物開始向小型進化,動物們的體型也越來越小。到了今天,我們在陸地上能夠見到的最大動物只有大象,其它的動物體型都不大。而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可是藍鯨跟6500萬年前的一些大型恐龍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恐龍時代之後的動物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