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最早只是一年中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現在已成為我們緬懷先輩,紀念祖先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實它和另外一個節日有關,這個節日叫「寒食節」。
這裡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春秋時期,介子推是晉國的名臣義士。晉文公重耳還是公子時,流亡各國,在衛國時資糧被偷,而衛國看他是個落難公子而不接待他,甚至連衛國的農民都看不起他甚至捉弄他,沒有人願意施捨一點飯給他吃。饑寒交迫之時,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一塊肉割了下來,配以野菜給重耳做了一道「水煮肉」。
重耳吃飽之後,才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便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盡了犬馬之勞。重耳最終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返回晉國做了國君。
晉文公歸國做了君侯分封群臣時,當年跟隨重耳逃亡的人紛紛討封,唯有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他認為晉文公返國即位實為天意,覺得忠君的行為應該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他看不起狐偃等「以為己力」居功討賞的人,認為他們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不屑於和他們為伍,於是攜老母隱居於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晉文公即位後事情比較多,一時之間把介子推給忘了,後來有人提起「割股啖君」的事情,晉文公很是慚愧,便親自到綿山請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裡,不願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文公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晉國國內不準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為後世所稱頌。後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黃庭堅在《清明》一詩中讚嘆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天禧元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介子推的這首奉君詩,也許就是今日清明節的來歷,今日唱響也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日的綿山已經成為了山西旅遊的名片、5A級旅遊風景名勝地,集人文、山水於一體,不坐景區旅遊大巴,幾天你也遊不完。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綿山主要的旅遊景點
一、龍頭寺
龍頭寺,原名塔巖頭,因巖下黃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貞觀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駕幸綿山禮佛時,有雙龍顯靈而改為現名。區內有毓德堂、關帝廟、真武廟、南天門等名勝古蹟。有《葉劍英元帥論綿山》、《左傳·介子推不言祿》、屈原《九章》、宋廷魁《綿山賦》、唐太宗御製詩碑等,這些石刻是領略綿山厚重歷史文化的主要景觀。這裡也是朝觀雲海,夕觀日落的絕妙去處。
二、龍脊嶺、介子推母子塑像、養生園
龍脊嶺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該遊覽區主要展現李唐軍事文化和道家養生文化,有龍抬頭、龍涎泉、龍鬚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二十餘處景點。子推母子塑像生動傳神,再現了當年介子推偕母歸隱綿山的情景。綿山唐營是國內唯一留存的唐代古營。督戰臺、插旗石等歷史遺蹟,講述著秦王李世民當年布兵督戰的故事。綿山的靈氣吸引了眾多的仙家、聖人,僅此處就有伯子常、彭祖、子喬、華佗、漢鍾離、呂洞賓、陳摶等歷代古賢的修行洞十餘處,是中國最古老的養生地。養生源用碑石圖文對養生功法做了簡明生動的介紹。
三、李姑巖
李姑巖,也叫皇姑巖,是國內罕見的皇姑出家的遊覽勝地。這裡保存有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的介休梁鍾豫《修李姑巖記》載:「綿山之巖有名李姑巖者」。相傳,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妹長昭公主隨駕禮佛,至此結廬,焚修有年,卒登覺岸,顯靈助人,後人在此塑其像祭祀。李姑巖位於龍脊嶺西側,是一處長達200餘米,深20餘米,高30餘米的天然巨型巖洞,廟殿分建為上下兩層。依山築閣,別具特色。其中廟殿有皇姑殿、釋迦殿、關帝殿、都龍王殿、羅漢堂、三身佛殿等名勝。
皇姑殿內九尊雕塑,全部是唐代遺物,十分珍貴。皇姑樓是當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其中的設置和壁畫,再現了大唐皇室風貌。其它各殿的來歷都與李姑有關,傳承著許多感人的傳說故事。整個遊覽區座落在原始林木的樹蔭之中,雲垂煙接,披拂清芬,一派古色古香的氣氛,是綿山旅遊區的獨特景觀。因此,千百年來,三晉百姓中流傳著在綿山「千遊巖,萬遊巖,最美還是李姑巖」的說法。為了方便遊客,開通了上下龍脊嶺的觀光纜車,使人去李姑巖十分便捷安全。
四、蜂房泉、天井賞月
蜂房泉,又名聖乳泉、母奶頭,是一處罕見的自然奇觀,中國絕無僅有的懸泉。北宋宰相張商英曾用:「水竇蜂房泉,山頭鹿(糧倉)頂圓;風吹鞴袋谷,雲罩簸箕天」來形容這裡的山勢地貌。巨大的懸崖絕壁上數十對苔蘚茸結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斷線,滴落池中叮咚作響,宛如琴弦彈奏出的山水清音。清代康熙年間山西名士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龍那伽也只能品嘗一勺,而不許多貪。詩云:「佛恩滋靜者,石乳敕龍潭。菡萏瓊茄引,摩尼玉線甘。惠該功德八,清徹法身三。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許貪。」該景區還有望峰門、五龍朝母殿、四海龍王殿、三皇閣、五嶽殿、媽祖殿、聖母殿、八仙洞、上善若水牌樓等景點。
五、大羅宮遊覽區
大羅宮遊覽區,當地人俗稱「中巖」。「三清上,曰大羅」。道家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為大羅天,因此這座宮殿為大羅宮,意為最高的仙宮。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傑閣,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整個建築群面積為三萬多平方米,共十三層組成,總高110米,遊客稱讚「可以與布達拉宮相媲美」,可謂天下道家第一宮觀。 大羅宮始建年代不詳,據傳在春秋時介子推來綿山隱居,就有道家人物活動的遺蹟,東漢時已有部分殿廟初具規模。唐開元十一年(723),玄宗皇帝南出雀鼠谷時,專程駕幸綿山緬懷前朝聖祖功德,感戴綿山諸神護佑李唐王朝的恩典,降旨敕修大羅宮諸殿。以後宋代元佑年間、明萬曆年間、清代康乾年間官方與民間屢加修葺。至1940年遭日軍焚毀,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上重修,才成為今日勝狀。 本區內包括大羅宮主殿的講經壇、混元殿、群仙殿。還有靈霄殿、三清殿、財神殿、救苦殿、元辰殿、三官殿、五老君殿、鬥姆殿等諸殿。展廳內綿山唐、宋、元、明、清歷代精品彩塑,被稱為「山西的敦煌」。藏經閣是中國名勝區最大的藏書之處。宮內《道德經》木刻、石刻及英、日俄等譯文,堪為《道德經》文化之大觀。巖上有一天然石洞,夏日常有白雲飄出,故稱為「白雲洞」。洞旁建一草庵,叫白雲庵。庵內的《金剛經》石刻,為唐代遺留的稀世文物。
六、天橋
天橋是因修築在懸崖絕壁上的棧道而得名,有千餘年的歷史。長300餘米,寬 1 米多,上離峰頂80餘米,高入雲表;下距溝底300餘米,懸於危巖上。每逢雨過雲湧,人在橋上過,雲在腳下飛,使人有平步青雲,飄飄欲仙之感。景區內主要建築是洞神宮、祖師殿、七真殿、水母殿、懸空長廊等和回頭看柏龍、兔橋、須彌石等名勝景觀。有孔明和張良等人的修行洞。此外還有中國古代最險絕的軍事堡壘——石勒寨,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洞神宮是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與劉武周在雀鼠谷度索原交兵時曾得洞神宮太清道德天尊護佑而大捷。唐太宗李世民為感神恩,於貞觀十六年(642)降詔重修。宋、元、明、清官方和民間先後增葺。1940年遭日軍焚毀。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擴建。
七、一鬥泉
一鬥泉是一處天然生成的石泉,因僅僅能盛一鬥水而得名。傳說很久以前綿山缺水,元始天尊雲遊至此,用拂塵醮東海之水,往綿山灑了幾點,綿山便出現了很多泉水,最後一點滴在此處,形成一鬥泉。
八、朱家凹、臥龍賓館
綿山朱家凹景區和朱明王朝興起有關,是一處「聖跡」。據稱在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在這裡修行,祈禱上蒼保佑兒孫富貴。結果他的兒子朱元璋的在靈寶天尊的庇佑下,統一了中國,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洪武十八年派皇十七子朱權來綿山謝恩,大興土木,修葺洞玄宮,這就是朱家凹的來歷。朱家凹是上清靈寶天尊的道場,左右偏殿為十方靈寶殿和諸仙殿。西面山崗上有玉皇閣,嘉靖二十一年(1542)朱世宗在此建醮,祈求大明江山千秋永固。巖下是臥龍賓館,原意出自《易經》「潛龍在淵」、「利見大人」。在明代是個山房,明代天子朝山時都要在此駐蹕,所以稱臥龍賓館。
九、雲峰寺抱腹巖
雲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高僧迪公經營始建,距今一千七百餘年。抱腹巖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主要景點有毗盧殿、玉皇閣、空王殿、五龍殿、迪公洞、鸞公洞、志超洞、五龍松、鐵索嶺、《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餘處。寺內供奉有當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田志超是漢人第一個成佛的,塑像為包骨真身。寺內還保存有許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抱腹巖頂壁掛鈴,場面驚心動魄,令人讚嘆叫絕。鐵索嶺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鐵索嶺的鐵索和下方雲梯懸掛於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登山的一條險徑。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於崇禎十年(1637)題寫的長聯,清光緒三年(1877)皇帝所賜「慈雲法雨」御匾,以及當代著名學者邑人張頷所題「抱腹棲雲」的匾額,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十、正果寺、全身舍利像
綿山原為五龍母子所有,志超來山後,龍母將綿山以下棋的方式讓給志超,五龍皈依佛法,常在說法臺上聽空王佛說法。後來,五龍功力大增,飛升躍過對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溝壑,故名五龍躔。本區主廟叫「正果寺」。寺內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雖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頗有靈氣,是研究綿山歷史文化和地理氣候的重要文物。此外還有通天雲衢、五龍松、彌陀殿、聖母殿、觀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五龍殿等,來歷神奇,廟殿靈驗。靈應塔明七暗九層,高達69米,高出雲霄,巍峨壯觀,是中國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更兼這裡地勢險峻,松柏參天,成為綿山極具特色的遊覽勝地。
十一、棲賢谷、九曲一線天大峽谷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峽谷。兩邊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傳聲,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相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裡到達歸隱地的。封侯亭是當年文彥博宣旨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所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具有皇家園林的氣象。亭內有宋神宗的聖旨碑刻,彌足珍貴。遊覽區內還有清風洞、迎仙坊、天源瀑布、超凡洞、簫聲疊瀑、鱷魚石、仙界石、壁上園、蝴蝶窩、馴虎之神、點石為羊、仙泉等二十餘處景點。
十二、介公嶺、介公墓
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縣、以節、以俗銘記的歷史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介公嶺便是千古先賢介子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本區內還有哀號坡、綿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蓮葉泉、白鴉山、如意泉、魚龜山、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懾神石等主要景點。魚龜山,諧音「於歸」,是介子推的歸隱處。
思煙臺記載了晉文公焚山,有白鴉繞煙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哀號坡、足下亭,講述著晉文公面對枯木餘煙,用燒剩的木頭製成木屐穿在腳上口呼「足下」,頓足哀號的往事。介公墓建於 2000 級石階之上的柏樹嶺中央。居高臨下,放眼眺望,古代晉國山川盡收眼底。古墓依山而建,有元、明、清歷代墓碑數通。介神廟坐落在一處深28米,寬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祠廟。
十三、水濤溝(個人認為是綿山的重點風景區)
綿山秀色,首推水濤仙溝。溝前說法臺蒼翠如黛,聳立於兩山之間,環繞於澗水之中,夏秋季節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 ,如詩如畫。
十裡仙谷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稱的綿山石桐水,千迴百轉,飛流激蕩,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數十處,宛若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
溝中主要景觀有:五龍樹、五龍飛瀑、蓮花峰、仙籙榜、子月峰、刀劈石、雄獅瀑、水簾洞等自然山水奇觀;又有仙女坐龜,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知章醉酒等雕塑小品。華夏奇瀑五龍飛瀑,落差80餘米,跌落於五龍潭;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洞口飛流如練,洞內可容三四十人,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
十四、古藤谷
古藤谷,俗名「西水溝」。它地處聞名遐爾的水濤溝西側,與水濤溝相媲美,又別具特色。據《史書》記載,這裡曾經是綿山靜林河的發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創辦靜林書院之地。谷內古藤纏繞古樹,形成似傘、似尾、似洞、似橋、似網、似宮等形態各異的藤景奇觀。獼猴桃、山葡萄、山櫻桃、山核桃、野山楂、山梨、山杏等山珍野果,隨處可見。此外,這裡還是天然的中草藥植物園,僅載入《本草綱目》的名貴藥材就有黨參、綿黃芩、五苓子、蜱蘚、菖蒲、茯苓等百餘種。許多天然造化的奇石千姿百態,酷似各種動物。因此,千百年來吸引了眾多的歷史名人來此遊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題留石刻,至今清晰可辯的還有唐玄宗、令狐楚、文彥博、賀知章、張煊等的手跡。由於谷內是典型的溫帶雨林氣候,被遊人稱為「天然氧吧」,是消夏避暑的最佳去處。
十五、毓德堂
綿山毓德堂,是集中體現綿山大道思想,供奉「天地君親師尊位」莊嚴神聖的殿堂。始建於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建。意在告誡世人遵循天、地、君、親、師、諸道敬天敬地、忠君愛國、孝敬父母、仁愛兄長、尊敬長輩,用介之推的「忠孝仁信、禮義廉恥、慈儉溫良、謹讓謙和」16字箴言教化天下。綿山毓德堂是中國最早弘揚大道思想的殿堂。殿內莊嚴肅穆,皇家氣派。珍藏著歷朝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至理名言書法瑰寶。唐太宗李世民曾兩次幸臨綿山。朝拜介之推、空王佛後,他為介公的忠孝清烈、高風亮節和空王佛解民倒懸、普度眾生大道思想所啟發,在毓德堂留下了「為人君者,當為庶民父母、百姓應盡己之力,國家和諧,實實在在是為天下百姓著想」的墨跡」。「皇上應勤政為民,朝夕聞道,鞠躬盡瘁,千萬不敢違背這些祖訓」。「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出將入相50年的北宋著名宰相文彥博、明代著名天文學家劉伯溫,都是在綿山毓德堂留下了「治國必須厚德」、「人倫道德尊卑有序,綱常有法」的哲理名言。
毓德堂上層,正中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右側為祭母文、祭社稷文、玄宗皇帝祭天地文,左側為神宗奠玉皇大帝文、秦王出師告天地文、太宗皇帝祭介山文。由此可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對天地君親師的崇拜理念,在綿山毓德堂得以傳承和延續,顯示了綿山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博大精深的和諧社會理念。弘揚大道思想,傳承道德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這就是綿山毓德堂一貫遵循的宗旨。
綿山實在是太大了,只能蜻蜓點水般的給大家做個價紹,要真正的領略綿山的美,就請您來到綿山來!
小貼士:
綿山風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中國民間故宮,華夏第一民居——王家大院,近在咫尺,任您組合,名山、名城、名院一遊皆得。山西省境內大運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把山西許多著名旅遊景點串連一線,遊名山(綿山)觀名城(平遙古城)看名院(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名樹(洪洞大槐樹)尋根祀祖盡在彈指一揮間。 [5]
自駕路線:太原方向:沿大運高速公路南下至靈石出口下即可下高速後約10公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