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孩子常常讓我們怒火中燒,卻不能隨性發洩;伴侶常常挑戰我們的極限,使我們異常失望;工作夥伴常常讓人憤憤不平,卻也忍氣吞聲。
但每每回到家,小狗總是搖著尾巴,熱情迎接,舔你的手,跳起來在你的身上蹭來蹭去,無論你是高興的、失望的,還是憤怒傷心的,它都一如既往地像第一次見到你一樣,讓你像受寵的貴妃,或者威武的國王。
沒有人像狗一樣,經年累月,從不改變地關注著你、愛戴著你、重視著你。
羅蘭說:當我與愈多的人打交道,我就愈喜歡狗。
《忠犬八公》這部電影背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帝國大學農學部教授上野英三郎養了一隻秋田狗作為寵物,取名八公。八公每天會陪主人散步去學校,當主人出遠門時,會在地鐵站等主人。
這位教授在學校上課時意外離世,再也沒有回家。小狗八公以為主人出遠門了,依然每天到地鐵站等主人,一等就是10年,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颳風下雨,也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直到它去世為止。
八公用它忠誠無比的品質和行動,給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忠誠,什麼叫做永不變心的愛。
無數看過這部劇的人都會留下感動的淚水,同時也在內心自我拷問,人類的品質優於一條狗嗎?
還有一個故事。
在義大利的海濱城市安丘流傳著一個關於人和狗的故事,一條黑色的狗,帶著似乎找不到家的痛苦眼神,孤寂地走進了安丘公墓。
它沿著墓園長長的小路無聲地走啊走,用靈敏的鼻子到處聞,誰也不知道它在尋找什麼,墓園的工作人員說,直到看到它臥在一個新的墳墓前,發出悽慘的嗚咽聲,才明白它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它在主人的墓碑前呆了很久,直到天黑,才一步一回首、依依不捨地離開。它走後,工作人員關上了公墓大門,第二天上班後,它又準確無誤地來到公墓,臥在主人的墳前,流著眼淚靜靜地呆著。
日日如此,周而復始。當地人知道它的故事後,來公墓都要給它帶些食物。
我也因此理解了達爾文所說的:狗對人的愛已經成為狗的本能,幾乎不容置疑。
這種不容置疑的品質,召見了人心的蒼涼,當親人離世,作為有血有肉的我們,常常忘記去祭奠,狗的行為讓我們人類汗顏。
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狗的故事》中,狗主人家的育兒室著火了,狗冒著生命危險將主人家的小娃娃拖離火海,卻被誤以為發了瘋,主人用手杖打折了它的腿。當真相大白後,主人又對這條狗大加讚揚,狗又生活在榮耀之中。
但好景不長,這條狗的厄運又開始了,女主人和孩子出遠門期間,男主人和他的朋友用這條狗的孩子——小狗崽做實驗,殘忍地殺死了它。
作為一位曾經救過主人孩子命的母狗,怎麼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慘遭此劫,在悲傷和痛苦中磨折死去。
作者馬克·吐溫用對比的手法,用狗的善,揭露人性的惡,用狗的種種優秀品質,反襯人的種種卑劣品行。
狗樂於助人,救了主人的孩子,而主人卻恩將仇報,殺死了狗的孩子。
網上有人說:你餵狗三日,它記住你三年,你善待人三年,他可能三天就將你遺忘,很多時候,人不如狗。
這種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是也並非沒有這樣的人。
我媽在老年人活動中心認識一位王大爺。王大爺有三個兒子,老伴兒去世的早,他含辛茹苦把三個兒子拉扯大,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自己出去單過,因為忙工作,三個兒子很少去看王大爺。
王大爺常常抱著他的小狗,給大傢伙說:「得虧有這條狗,沒有它我活著都沒意義,我照顧它,它像我的親人。」
席勒說:領養狗,也許是人類唯一可以選擇親人的機會。
有了狗的陪伴,王大爺的老年生活變得不再孤單。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媽說都不曾再見到王大爺,大家以為王大爺生病了。有一天,在廣場舞中心見到王大爺,他容光煥發,整個人開心極了,後來才知道,他的三個兒子天天去家裡陪他,老大走了,老二來,老二剛走,老三又來,還都帶著各種吃的喝的。
王大爺熱情地邀請大家去他家吃吃喝喝,說他哪裡消化得了那麼多東西。
不久後,得到消息,王大爺住的老房子要拆遷,王大爺才恍然大悟,三個傢伙為什麼突然對他如此熱情和費心。
拆遷賠償的結果很快出來了:部分資金,三套房子。
王大爺有退休工資,錢一分沒留全給兒子分了,錢倒是好分,問題出在房子上,三套房子,三個兒子一人一套,倒也沒有異議,可偏偏三套房子的面積大小不一。
最大的面積130平米,另外兩套,一套80平米,一套60平米。這下好了,房子不是蘋果,不是蛋糕,可以稱重,可以用刀切,三套房子的面積沒法均分。
拆遷後的王大爺如今住在租來的房子裡,三個兒子倒是也常常去看他,但是個個愁容滿面,去後就坐在王大爺旁邊默默抽菸,屋子常常煙霧繚繞。
辦法探討了很多,但是誰都不能說服誰,誰都想要最大面積的房子,王大爺的出租屋常常罵聲四起,三個兒子動輒就要抄起傢伙打對方,面對反目成仇的兒子,王大爺常常唉聲嘆氣。
三個兒子的眼前,只看到房子和利益,從來不曾看到老父親的苦悶、孤獨和悲愁,沒有誰願意把老人接去同住,只明目張胆地直言不諱:我要利益、我要資產!
在這個自私的世界上,唯一不自私的朋友,不拋棄他的朋友,不忘恩負義的朋友就是他的狗,不管他是貧窮或富貴,健康或疾病,狗都會守護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
是的,狗勇敢、忠誠、直率、聰明,至死不渝、善解人意、散心解悶、捨己為人、無私奉獻,對主人的忠誠日月可鑑。
單單是狗的這些品格,就讓它在生靈裡出類拔萃,讓我們智慧、勇敢的人類望塵莫及。
人不如狗,人利慾薰心、爾虞我詐,活的不如,品德不如,看起來可笑,但卻是當下社會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
古人說「狗不嫌家貧,孩不嫌母醜」,鬥轉星移,在物慾橫流的當下,嫌母醜的孩子並不難找,嫌家貧的狗還未出現。
作為人類,我們理應再接再厲,跟上文明發展的節奏,在物慾橫流、利慾薰心的當下,學習狗的精神,讓愛永恆,讓品德進階到最高逼格。
一、永遠熱情、真誠
臺灣動物學專家戴更基說:現在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冷漠的態度,還比不上與狗之間相處的那份真誠。
狗的熱情和真誠,讓很多人在繁忙之餘,孤獨之中,找到了心裡的慰藉,也因此很多人把狗當成家庭成員的一份子,而不是一個寵物。
狗的熱情,讓主人找到了被尊重、被認同、被關注、被需要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多人對狗比對人還好。
不過,人人都能擯棄冷漠,讓熱情和真誠回歸的話,每個人都能從對方身上找到狗的品質,彼此之間的冷漠也會消失。
二、至死不渝,從一而終
當下社會,離異出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所以有人說:山盟海誓、天長地久應該用在狗的身上,而不是人的身上。
暢銷書作家傑佛瑞麥森說:狗若愛你,就會永遠愛你,不論你做了什麼事,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多少時光。
狗死心塌地地跟著你,一心一意追隨著你。
無論主人是達官貴人,還是貧困農民,狗永遠不會用勢力的眼神審時度勢。
即使主人命運不濟,發生了變故,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狗也會有難同當,陪伴主人乞討流浪。
即使死神奪取了主人的生命,屍體埋葬在寒冷的地下,縱使所有的親人都淡忘了這位已逝的故人,唯獨這隻忠誠的狗依然會默默地守候在主人的墓地,眼睛裡充滿悲傷,忠貞不渝,直到死亡。
第三、從不嫌貧愛富,從不為利益奔忙
中國有句古話:「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是說人和鳥獸都有選擇主人的權利,見異思遷也好,為利益驅使也罷,但是狗從不這樣,狗對此不屑一顧,永遠是人類的榜樣。
人如果在內心裡能夠減少對於利益的追逐,或許也會活得簡單、瀟灑。
讓我們學習狗,學會放下,放下利益,放下重負,輕裝前行。
第四、充滿靈性、感恩、容人之量
狗的靈性從頭腦到尾巴,或許你僅僅以為他是一條狗而愛答不理,狗卻從你的氣息到你的悲喜,絲絲縷縷裝滿心。
你的一舉一動,你的傷心,狗會用會說話的眼睛和表情慰藉你;你的孤單,狗會用主動親近撫觸你、陪伴你。
你的一滴水,你的一頓飯,狗都會湧泉相報。
對於你的棍棒,你的斥責,狗從來都用它的容人之量包容你;無論受到多少委屈,也不會和主人結怨。
有人感慨:如今世道變了,人要向狗學習。
世道是變了,人心更變了,變得不如從前純真、善良、容易滿足。
而狗,從未改變。
德國作家溫魯說,「狗是唯一愛你甚過你自己的生物」,既然狗從未改變,也足夠值得我們學習,就讓我們敞開心扉,學習狗的精神,使我們內心更加富足。
作者:懵懂葉青,喜歡用溫暖而有力量的筆觸關注卑微、善良的靈魂,書寫美好、倔強而又大愛的底層人群。歡迎關注,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