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翡翠市場經常會聽到一些專業名詞,這些專業名詞經常會讓許多非專業級的玩家一頭霧水,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起螢光」和「起膠」這兩個專業名詞。
起螢光與起膠都是翡翠特有的一種光學效應,也是評定翡翠等級的一個重要指標。只有當翡翠的結晶顆粒細到一定的程度,透明度也足夠時才會產生這兩種物理光效。
起瑩光:
說的簡單些就是一件翡翠通過光線的折射使整塊翡翠明暗不均,產生金屬光澤、玻璃光效或者絲綢般的螢光光澤。既然「起螢光」也是一種光學效應,那麼它就離不開光的折射以及反射,那麼它也就和翡翠整體形狀、稜角的弧度等密不可分,如果是一件素身、平面、沒有任何弧度的翡翠就不容易產生螢光效應,但是反過來,如果形狀以及角度夠了,可是結晶程度和透光度不夠也是不可能產生螢光效應的。螢光的強度又與硬度、質感、對光學的折射強度密不可分。
起膠
起膠,簡單說也就是我們的第一視覺的感受是有膠的質感、粘稠的感覺、細膩猶如雞蛋清,所以在業內也有人叫做蛋清底,但是它有具有玻璃光澤,當你轉動它是它是整體性的猶如流動的膠,光效是連綿不斷的。
那麼起膠和起瑩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剛才說到當翡翠內部晶體顆粒細小到一定程度,透明度好的情況下,就會有這2種現象,當翡翠內部晶體顆粒小排列緊湊規則就是起瑩的效果,同樣顆粒小 排列不規則就是起膠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講起膠和起瑩很難共存。但從另一方面來講起膠和起瑩也可以共存,那樣的話起瑩和起膠的效果都略遜色一些,瑩光會看起來更柔和,表面膠質感也沒有那麼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