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節中國電影也過了個大年。
院線上有《流浪地球》走出國門,在海外市場贏得熱度;院線下有導演王小帥帶著新作《地久天長》拿下柏林電影節的影帝和影后。
市場和獎項都有新碩果,為2019年的電影人們開了個好頭。
現象級如《流浪地球》,更是自上映之日起便話題不斷,平均下來幾乎每一天都有熱搜。
在北美上映,首周排片就打破近年華語電影在海外的排片紀錄,而且上座率高達90%+。
首周票房以僅67塊屏幕的數量拿到了北美位列13位的成績。
上映11天攬獲382萬美元票房,成為了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不過有關《流浪地球》的信息我們已經說過很多了,所以本文來說一說剛拿了柏林影帝影后的:
《地久天長》
柏林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與坎城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
說來中國電影與柏林電影節的緣分一向不淺,中國的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大獎,就是柏林電影節給的,即拿過金熊獎的張藝謀的《紅高粱》。
2014年《白日焰火》又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熊獎及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這雖然已經是第五部獲得金熊獎的華語電影,但卻是華人演員第一次獲得柏林影帝(廖凡)。
至於第二位柏林影帝,也就是此次2019年的王景春。
無獨有偶,在《地久天長》中與王景春搭檔的詠梅,也是繼張曼玉《阮玲玉》之後的中國第二位柏林影后,同時也是內地的首位柏林影后。
這是柏林電影節歷史上第三次同時包攬影帝和影后的影片,前兩次分別是2011年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和2015年的英國電影《45周年》。
王小帥的這部《地久天長》,再一次創了華語電影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的獎項新紀錄。
雖然一開始中國電影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的經歷可謂曲折,前有曾國祥的《少年的你》和張藝謀的《一秒鐘》,後有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均因為「技術原因」等不可抗力退賽。
讓原本有多達17部華語電影入圍柏林的「中國大年」迅速熄火。
但所幸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足夠爭氣,之後又火速為我們帶來了好消息。
這一波接一波的急剎車和轉折搞得影迷心力交瘁。
只希望華語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的路能越來越好走吧。
王小帥是我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之一,其獨立製片編劇導演的處女作《冬春的日子》,曾被英國BBC選為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1999年執導《扁擔姑娘》,入選過坎城電影節的「一種注目」單元;2005年執導《青紅》,獲得第58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10年執導《日照重慶》,入圍第6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4年9月又憑藉《闖入者》入圍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地久天長》是王小帥第三次「會師」柏林電影節,前兩次分別是2001年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入圍了第51屆柏林電影節競賽片單元獲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以及2008年執導的《左右》,斬獲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特別關注」獎。
總之可以說,王小帥把國際三大電影節的重要獎項都入圍了個遍。
王景春呢,大家對這個名字或許不夠熟悉,但對這張臉確是熟得很,我們經常在各種電影電視劇的配角中都能見到他。
比如《白日焰火》、《探靈檔案》、《建軍大業》等。
2013年還憑藉電影《警察日記》獲得過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也是王景春的第一個重要影帝獎項。
就在2月17日,得知王景春拿了柏林影帝之後,喻恩泰還特地在微博為其發表了一篇文章,順便把王景春這個大家還不夠熟悉的名字也推上了熱搜。
文章裡調侃兩人曾一同在湖邊許願,而王景春的願望就是:影帝不能只拿一次,要一直拿。
略萌~如今王景春也算是實現願望了。
《地久天長》是王景春第二次與王小帥合作,第一次是在2011年入圍多倫多電影節的《我11》當中,兩次都是飾演一名父親。
影片跨度長達30年,講述從1982年到2012年期間,沈英明和劉東兩家人原本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但因為一次意外而生縫隙。
但又在後來的幾十年裡,隨著家庭,親情,愛情的變故及社會的變遷,兩家人經歷了沉沉浮浮,恩怨難清之後一起成長的故事。
電影長達3小時,以三段式敘事方式展開,第一段主要講述兩家人在後文-革時代的生活。
第二段把鏡頭對準王麗雲一家,著重描寫了人物糾紛與性格摩擦,境遇的不同所帶來的痛苦與無奈。
第三段故事則延續到了下一代人身上,通過發現真相推動故事高潮,三十年的起落沉浮盡現眼前。
從上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這幾十年是中國社會變化最快也最大的年代,電影通過對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個體描寫,來展現時代對人物命運的影響與裹纏。
最後通過與時代、與命運、與社會的和解,使得影片結局走向不那麼殘忍。
據悉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映時曾看哭許多觀眾,王景春和詠梅無聲勝有聲卻又張力十足的表演,極具感染力,引起了中西方觀眾共同的共鳴。
為了演繹好《地久天長》裡上世紀80年代的父親角色,王景春還一個月減重了32斤,只為了讓消瘦的身形更加符合條件艱苦的80年代人。
詠梅則是第一次在電影中擔任女主角,之前曾參演過2004年的家庭情感劇《中國式離婚》,2012年的年代劇《亂世書香》等。
2016年曾憑藉電影《刺客聶隱娘》提名了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最佳女配角獎,其在片中飾演聶隱娘的母親。
此次主演《地久天長》,這一主演,就拿了個影后回來,是厚積薄發的代表了。
其實頒獎之前曾有許多人預測王小帥會憑藉《地久天長》拿下本屆柏林的金熊獎的。
至於最後為何錯失,看過的觀眾表示「問題」興許出在結局上。
《地久天長》前兩個小時足夠克制地描繪了大時代與小人物糾纏的痛苦,最後半小時卻在導演的「不忍心」下走向「大團圓」結局。
之前的隱忍、衝突、痛苦,在炸開後沒有被繼續克制,而是在導演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中走向和解。
我相信以常年與國際電影節打交道的王小帥來說,他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弊端」,走向「殘忍」,才是比走向「大團圓」更符合「拿獎」的操作。
但剪輯到了影片後半段的時候,他不想跟自己的心過不去了。
如同觀看電影的觀眾們一樣,哪怕不夠有力量,哪怕結局不夠批判與殘酷。
但大家需要一個「落淚」的結局,把之前兩個小時的「隱忍」爆發出來,得到釋懷。
給殘酷故事一個殘酷的結局,是對現實的交待,或許也是對獎項的交待;但給殘酷故事一個不殘忍的結局,才算是對自己的交待。
無論怎樣,《地久天長》已經夠優秀了,期待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