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李園」的兩副楹聯
□孫慧銘
李載之在煙臺南山(現南山公園所在地)還建有一處果園,叫做「李園」。民國時任職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江蘇武進人胡君復所編的《古今聯語彙選補編·園林》書中收錄有「李園」的兩副楹聯,聯語分別為:
攝影 王克明傑閣憑臨,一面峰巒三面海;荒山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落花如夢,垂柳相思,雨灑東皋,雲深北渚;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說起煙臺蘋果,一般認為「西洋蘋果」引進者是美國傳教士倪維思,時為18世紀70年代初,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初,一位名叫李載之的廣東人,在煙臺市西沙旺開設「芝圃園」,為蘋果紮根煙臺並廣泛種植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載之本名李福全,號載之,1860年出生於廣東香山。1880年,20歲的李載之被輪船招商局派遣到煙臺,以首席幫辦之職負責具體業務工作,後升任煙臺輪船招商局總辦,並被登萊青道臺聘任為洋務委員、拯濟局委員及英文秘書,曾代表登萊青道臺妥善處理了日、俄兩國在煙臺的外交糾紛,創辦了煙臺紅十字會分會,也資助過郭顯德博士在煙臺創建起中國最早的博物院之一「福音堂博物院」。
另據史料記載,李載之對於煙臺果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貢獻,例如《煙臺蠡測錄》 中說:「粵人李載之、梁浩池二君,對於煙臺果業、闢園栽培、輸入良種、發展生產等項,亦可稱為功臣。」據稱李載之先將蘋果引植煙臺西沙旺一帶,建果園取名為「芝圃園」,又逐漸推廣到煙臺各地。
其實除了西沙旺的「芝圃園」,李載之在煙臺南山(現南山公園所在地)還建有一處果園,叫做「李園」。此園面積更大,不單是一個果園,也是一座私人莊園,民國時任職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江蘇武進人胡君復所編的《古今聯語彙選補編·園林》 中對此園有介紹:「廣東李載之,前充煙臺招商總辦,於煙埠南山購地為園,額曰『李園』,有樓臺花木之勝。」同時這本書中還收錄有「李園」的兩副楹聯,聯語分別為:
傑閣憑臨,一面峰巒三面海;
荒山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
落花如夢,垂柳相思,雨灑東皋,雲深北渚;
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第一副聯為時人餘瑞年題寫於園中西樓上。上聯第一分句中的「傑閣」即「高閣」的意思,如唐代韓愈《記夢》詩中的「隆樓傑閣磊嵬高,天風飄飄吹我過」,此聯中指「西樓」的高大。憑臨,解釋是據高俯瞰,這裡指站在西樓上四處觀看。而第二分句的「一面峰巒三面海」正是「憑臨」所見的景象,同時也點明了南山所處地理的意境之開闊、雄渾。
下聯中的「荒山」指當時荒蕪的南山。「結構」在這裡為動詞,與上聯中的「憑臨」相對,是「建造」的意思,指李載之在荒蕪的南山上建造了「李園」中的西樓。下句的「二分人力八分天」既是說明了建造時的不易,同時「八分天」也有「八分上天築造」,強調此山天然的優良條件,突出建築依山而建的特點和其巧妙。
此聯並非餘瑞年原作,而是出自曾任清朝山東濟南郡守的滿洲人常建極題於江蘇連雲港雲臺山三元宮的那副「世外憑臨,一面峰巒三面海;雲中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常建極的這副聯亦被很多名勝所借用,如劍川海雲居寺、潮陽雲臺山寺等等。餘瑞年改動上下兩聯首句各兩個字題於「李園」西樓,聯語從登閣所見,寫到構造的天然之美,從周邊景像到西樓本身,層次井然,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謂確切。
第二副聯為崇恩所撰題。崇恩,滿清皇室,由廩貢生官至山東巡撫,為道光、鹹豐朝野重臣。工書,法蘇軾。是清代中晚期著名的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金石學家、詩人。
我們不妨先看這副聯的下聯:「芳草有情,夕陽無·木葉亭皋下》,全文為:「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黃菊,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雲離合,青鳥沉浮。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閒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此句的意思為:芳草含情,延伸到天際,牽動離人的憂愁;斜陽無語,鴻雁橫渡南浦,我在西樓久久佇立。
張耒的那首《風流子》本是寫遊子相思之情,筆者認為,崇恩也是特意把這種思緒引用到了此聯中,以切合李載之這位離鄉多年的遊子的心境。而聯語給予「落花」「垂柳」「芳草」「夕陽」以擬人的手法描寫,還有以「雨灑」「雲深」「雁橫」「人倚」修飾的「東皋」「北渚」「南浦」「西樓」等場景,其實都並不單純只是一個簡單的「李園」中存在的物象,更是一種意象了,而這些意象,無一不是在表達主題思想——落花,凋落的花朵,以花喻人,「落花如夢」折射出對人世短促的感傷。如唐代李群玉的《奉和張舍人送秦鍊師歸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
垂柳,寓意依戀,《詩經》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古人送行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以示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垂柳相思」則是表達了離別後的相思之意。芳草,這一詞語自古在詩詞作品中出現較為頻繁,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芳草天涯人似夢,碧桃花下月如煙」,比喻君子、佳人等美好個體,可引申為對遠方自己愛戀之人的想念。
夕陽,即傍晚的太陽,以此物烘託出一種無奈的氣氛,可謂:夕陽無語,寓意誰知?
東皋,本意水邊向陽高地,也泛指田園和原野,用在這裡也正符合南山傍水的特徵。「雨灑東皋」即雨水灑在水邊向陽高地,更是指出了此地適宜種植——「任處春田可種苗」。
北渚,意為北面的水涯,如《楚辭·九歌·湘君》:「鼂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從主題角度看,這裡指南山北面的渤海。「雲深北渚」則是雲霧籠罩北面水涯的意思。
南浦,指南面的水邊,後常用稱送別之地,如唐代李賀的《黃頭郎》詩中有句:「黃頭郎,撈攏去不歸。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雁橫南浦」,因物興感,言雁屆時即歸,而人分離後卻不能歸去。
西樓,即此樓名,用在文中,多有「憂愁」之感。「人倚西樓」點出遊子登眺之處。
縱觀整副聯,從楹聯的基本規則來說,這是典型的同邊句子分別自對,並上下聯互對,且對仗工整,結構嚴謹,節奏明快;從表現手法上來看,以擬人和隱喻的修辭方式由景及情,融景入情,情景交融,上下聯義理渾然一體,堪稱難得的聯語佳作。「李園」的主人李載之遊走於近代煙臺開埠後的政商兩界,亦商亦官,長袖善舞。在政界,他是一位重量級人物;在商界,他是一位成功人士;他辦洋務、幹外交、修鐵路、建果園、辦紅會、修學校,是當時一位聲譽卓著的社會名流; 他見證並參與了煙臺乃至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並在煙臺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雖如今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載之路」已不復存在,但斯人已逝功業長存,今天謹借百年前曾懸掛於「李園」西樓的這兩副楹聯,來再一次了解並記住他。
原來摘自2017年11月13日《煙臺日報》A10版 《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