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鷗
近期,因為一起男司機暴打女司機的事件,「路怒症」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路怒症」這個詞最近幾年才在中文媒體上變得常見,表現為開車時情緒不穩定、做不文明手勢、罵髒話、過度按喇叭或用大燈閃、突然加速或急剎車、突然變更車道或併線,故意不讓其他車輛併線、被「別」之後一定要還回去、開車時向其他車扔東西、停下車準備打人等。
「路怒症」,這一起源於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概念,如今已全球流行,並被收錄在《牛津大辭典》中。心理學界把「路怒症」歸類為陣髮型暴怒障礙。雖然是陣髮型,其猛烈程度卻不可低估。
在這些事件中,糾紛起因排名第一的,是車輛剮擦,因變道而起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一方認為另一方阻擋了自己的車道;另外,還有非常大比例的起因,是有一方大聲質問另一方「你會不會開車」。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數據也印證「路怒」情緒日漸上升的趨勢。據統計,2013年因「路怒」導致的交通事故共8.02萬起,比2012年上升了4.9%,2014年上升2.4%,而2015年僅1至4月,就同比上升了3.7%。
公路,似乎正在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拳擊場」。
而筆者關注這個問題也有一段時間了,為什麼一些平時特別平和斯文的親朋好友,一開車上路就跟換了一個人一樣,在路上受了「欺負」,要麼口出髒字,狂按喇叭,要麼一定要「以牙還牙」。尤其是在往往我們不趕時間,不是開車高手的情況下,對於其他司機稍稍「不規矩」的行為,為什麼完全「零容忍」?
不管路人、乘客,還是司機,每個人都對大擁堵深惡痛絕。集體轟鳴的馬達,大量排出的尾氣,不知盡頭的等待,光是這三樣就足夠讓人抓狂的了。然而這不完全是路怒症的最大病因。你去趕赴一個重要的約會,但是堵車,恐怕要遲到了,汽車有二十分鐘沒有動過。一般人的反應是什麼——咆哮,附帶著生氣、挫敗、厭惡、緊張。總之,你失去了內在的平和。
怒氣是從我心中發出的,我到底氣什麼,到底要什麼?
「我要到我想要到達的地方,在我想要達到時候到達。」 「人家怎麼看我的遲到行為。」 「我需要錢,這筆生意的收入可觀。」這些都是關於「我要」的欲望。
當這些渴望控制我的生命,它們帶來憤怒。我的朋友Q哥認為駕車就像人生旅程,當你掌握方向盤的時候,就是這個過程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轉向、加速、減速。這是駕車的樂趣。但是,在過程中,被人打斷計劃或者是打斷這個流暢的過程,是令控制欲強的人非常不爽的事,會憤怒、會想報復。
如果我們心中有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感到生氣、煩躁,因為我「要」達成自己的意願,得到別人的認可或金錢。然而,如果我們看到已經有物質條件,就不必貪戀這些。要學會感恩那已經有的,輕鬆面對還沒有到手的。如果我們不把一切都抓得那麼牢,控制得那麼緊,會不會少一點焦慮,多一點從容?在堵車時放開方向盤,享受一會兒空閒的時光。當有人要插隊時,讓他一下,行路雖慢了一點兒,心中的空間卻更寬了一些。
小A是個平日裡溫文爾雅,沉默少言、不愛激動的IT男,最近剛剛學會開車上路,我問他,真的摸到方向盤後,就會變成容易生氣嗎?他笑了一下說,是真的,遇到不正當超車或者別了一下自己的人,心裡會罵人,但是如果遇到前方有一個小空,自己也想去搶,就正好成了自己方才罵過的那種人。
其實人就是如此,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總能看到別人的毛病。心中的鏡子,讓我們可以更加看清自己。
簡單來講,我們可以避免汽車保險槓上的一個凹陷,或者避免一宗激情馬路殺人案。甚至旁邊的幾部汽車的司機也會被我們有禮貌和輕鬆的態度所感染。
我們兜了一個圈子,發現「放輕鬆」雖然不一定能改變形勢(也許還是堵了兩個小時,還是遲到了),卻常常在世界上帶來好的影響。換個角度,今天最有意義的事正是我遇到了公路「危機」,我可以微笑以對,我戰勝了過去的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5月20日四版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