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巖尖是蘭亭景區背靠的最高山,也是蘭亭的核心區域,這次環溪神道親自上山,到華巖尖區域現場進行風水考察。
通過現場考察發現,此地由「坤卦」發脈而來,龍脈層層疊疊連綿不斷,最近處穴峰叫「母嶺」是當地人取得名字。我們通過無人機觀察發現,華巖尖的龍脈就是「母嶺」發脈而來,且「母嶺」這個名字剛好也是寓意「母親孕育下一代,大地孕育龍穴」之意。
龍脈雄壯而來,通過過峽剝換在華巖尖起峰為「玄武山」(靠山)落脈結穴。華巖尖剛好是這條龍脈附近最高的山峰,就成為了靠山玄武,也就說明此山下面容易落脈結穴。環溪神道一行人根據龍脈走勢,發現山腰處剛好有一處很多的平坦之地,根據尋龍點穴來斷此處就是落脈結穴之地。
站在平臺上,環看周圍,龍穴左邊通過玄武發脈形成雄壯的青龍護山,青龍與穴場非常近,而且青龍除了比白虎雄壯高大之外,並回頭護穴了,是非常有情的青龍,且發脈長遠。
在穴場右手邊白虎離穴場比較遠,且白虎比青龍要低一些和短一些,一直往前沒有回頭,也是有情的白虎護脈。
穴場正前方就是大明堂之地了,近處為山腳下的大平地,遠處為整個紹興。明堂寬廣,福祿久長。
縱觀整個穴場,剛好形似一張「太師椅」,背靠的華巖尖為太師椅背,左右青龍白虎為扶手,明堂為落腳地,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大局「北方玄武」的「神蛇吐信」之地上孕育出了「太師椅」風水寶地。
最後環溪神道拿出羅盤測量風水磁場,發現此地坤卦見山、艮卦見水,水口是艮卦艮山,根據三合風水定此局為「火局」,再通過人盤中針發現坤卦坤山凸起木星,斷此地屬於木火相生、人丁興旺、福澤綿延之地。
印山越國王陵 允常墓
通過地圖環溪神道發現穴場右前方就是印山越國王陵。此地對於華巖尖穴場來說,就在震卦甲山的位置,筆架山位于震卦卯山。這兩地對於穴場來說是旺文昌的。筆架山猶如放毛筆的架子,位于震卦卯山,文昌星。印山位于震卦甲山,權貴之地為「印章」。都是主文昌。出於好奇去印山現場看看風水如何。
環溪神道到了現場了解到,此地是越國允常的陵墓(勾踐的父親)。這地方風水是好的,但不旺權貴,只是單純的旺文昌。
穴場是封土的陵墓,沒有朝向。觀看四周發現北面坎卦是「棋盤山」,東南巽卦是「筆架山」,南邊離卦就是很多山脈了。經此判斷,這個地方其實非常適合出文人的後代,下下棋、寫寫字、畫畫畫,且南邊離卦又有這麼多大山脈,會使人出現眼光短淺或判斷失誤的情況,所以綜合判斷不適合做王陵,只適合文昌的後人。
下山後我們查了史料,發現越王勾踐時期是整個越國最鼎盛的時代,從勾踐兒子開始就沒落了。特別是越國滅國的原因,是無疆聽信讒言、判斷失誤,中埋伏,兵敗滅國。
但不管怎麼說,雖不利王族,但出文人還是挺好的,且印山對於華巖尖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文昌印」,有利於提升蘭亭地區的文昌磁場。
北方七宿為玄武,鬥是神蛇
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
而二十八宿在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這就是四靈山訣的由來。二十八宿中間的就是紫薇皇帝位,從天上星象引用到地上,就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就是好風水的標準。
北方玄武七宿是由「鬥牛女虛危室壁」七位星君(七組星系)組成,排名第一的就是「鬥」,指的就是「北鬥七星」,而「鬥」其實就是玄武裡的代表神蛇蛇頭的星鬥。
此地本身就是「神蛇吐信」局,再加上紹興布局了北鬥七星,徹底激活「神蛇」而啟動陣法。龍脈由會稽山入紹興,經北鬥七星,由蛇神接引,最後又回到龍脈本地,形成閉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