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專家提醒切勿盲目聽信銷售宣傳 應按需投保
文 本報記者周慧
「本來承諾收益率遠超銀行存款利息,結果一年下來一萬元保費只有25元分紅。」近日,有網友向記者爆料,拿到的分紅收益跟宣傳時承諾收益相差甚遠。記者了解到,存單變保單、片面誇大保單收益率等問題不斷被保險消費者所詬病,「這也因此導致了不少消費者一發現是保險產品,不管不問,先退掉再說。」保險專家提醒消費者,在籤訂產品合同時,要看清楚購買金融產品的類別,不要盲目聽信銷售人員的宣傳。
案例一:承諾分紅超銀行利息1萬元一年分紅僅25元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投訴,「交了1萬元保費,銷售時本來承諾中途退保沒有任何損失,結果一年後想退保卻要多扣除1000多元的本金,存了一年,分紅僅為25元,和當初承諾的遠遠高於銀行利息相差甚遠。」
網友告訴記者,一年前自己是在銀行渠道購買的保險產品,當時銷售人員告訴自己,每年交一萬元保費,交五年,每年都有高過銀行利息的收益率,而且就算中途退保也沒有損失。「第一年過去了,一萬元保費的分紅只有25元,就算存一年期定期也有300多元。但我要求退保,保險公司卻還要扣除我1000多元的本金。」
保險專家提醒,在分紅型產品的宣傳頁面中,預期分紅收益往往分為低、中、高三檔,但是事實上,每年分紅險的分紅並不是固定的,分紅完全取決於險企的盈利狀況,如果公司沒有盈餘,分紅險也存在沒有紅利可分的情況。此外,專家表示,紅利的計算基數並非保費,也就是說分紅率並不等同於收益率,「投保保費為1萬元,保險公司拿去運作的資金可能只有幾千元,而且分紅時,保險公司也不是把當年所有收益都拿去分。」
案例二:9000元保費中途退保變2000元
「之前參加了一個『青年人節省零花錢的計劃』,結果退保後我還要虧幾千元。」網友小Q(化名)向記者投訴,銀行信用卡中心的人員給她電話,說每個月只需交451.10元,共交10年,20年後如無理賠發生可返還已交主附險保險費110%。「業務人員表示中途可以退保,但始終對退保費用隻字未提,即使在我的追問下,也迴避正面回答。原以為存零錢計劃可以幫我節省不必要開銷,並在需要時取出。結果現在累積已經投入9000元,著急用錢,卻被告知,扣除手續費後只剩下2000多元。」
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張小姐,她告訴記者,在保險公司交了三年保費總共24萬元,「買的時候保險銷售人員說是隨時可以退現金,但到想退保的時候才發現,只能退11萬元,損失慘重。」
保險專家表示:「投保人若想退保,按照合同約定保險公司將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所謂保單的「現金價值」,就是保單在指定時刻所具有的價值,換句話說,就是客戶如果在這一時刻選擇退保,他所能取回的錢。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多數保障型保險產品繳費前五年的現金價值一般都是所交保費總數的一半甚至不到三分之一。以某款產品為例,以25歲女性投保,第一年投50000元,現金價值為12100元,投保人若在繳費第二年退保,當年只拿回繳納保費的24%。
專家提醒,在購買保險,拿到保險合同文本後,要留意所附的「現金價值表」,明確自己的權益。同時,要儘早和家人溝通商量並冷靜思考,確認所投保單並不合適的,應該抓緊時間在10天的猶豫期內辦理退保手續,避免無謂的損失。
專家建議
按需投保
謹慎退保
保險專家告訴記者,很多保險業務員在銷售過程中違規講解,將保險預期收益率與銀行利率掛鈎對比,結果造成多年後,客戶本預期比利息更多的紅利,結果反倒虧本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退保,消費者將失去已有的保險保障。隨著被保險人年齡的增長,消費者若想重新購買相同保額的保險保障,在一般情況下,費率、核保要求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尤其是在猶豫期過後退保,根據合同約定,消費者只能獲得低於保費本身的現金價值,本金會承受一定損失。」
而針對銷售誤導行為,今年1月份,保監會、銀監會也聯合發布了 《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對銀行保險渠道銷售全過程進行詳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