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太湖縣與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同名並沒有給它帶來太多的變化,甚至連它的名字都鮮為人知,但是這並不代表太湖縣在歷史上輝煌的篇章。安徽省太湖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縣,自古地理區位十分優越,前有長江黃金水道,後有巍峨的大別山,一條古驛道沿大別山邊緣穿境而過,是當時中原進入東南沿海等地的必經之路。古時的太湖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經濟富饒。這些都為各種不同背景的文化傳入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其中就包含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
早在晉代大興年間,弟子來到太湖寺前鎮建佛圖寺。佛圖寺不但是外來僧人在太湖縣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縣乃至江淮地區有文字記載的首座佛教寺院,它的建設,標誌著佛教文化在晉代就正式傳入太湖縣,傳入江淮地區。
禪宗文化是一種外來文化,劉宋時期傳入我國後,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深受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乃至群眾基礎等因素的影響。禪宗二祖慧可在今河南嵩山接到達摩禪宗衣缽後,也曾在洛陽、鄴城等地有過一段時間的弘法經歷,但由於當時我國中原地區譯經、講經之風和布施以求功德之風盛行。慧可所傳的「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禪宗,被當時的人們視為「魔語」並不為當時社會所認可。
北方社會的不認可,加上為避北周武帝滅佛,無奈之下,禪宗二祖慧可輾轉南移,帶著達摩交給他的禪宗文化種子,歷盡艱辛,來到太湖縣獅子山,這裡社會穩定,政通人和,在當地山民的暗中保護下,開闢禪宗道場,弘揚佛法,這一舉措也使得剛剛傳入中國不久的禪宗文化在太湖縣得到了保護和發揚。慧可作為作為中華禪宗文化的開拓者,他在達摩印度禪「壁觀」和「四行」基礎上,吸取了中華儒、道文化的精華,提出了「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無二,僧寶亦然。」的禪宗宗旨,將古印度禪文化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文化。時至今日,我們仍可看見當年二祖在獅子山野餐露宿,參禪打坐的聖跡,在《太湖縣誌》中也都有相關記載可尋。
二祖慧可來到太湖,禪宗開始了本土化進程,他提出了「宜處山林」觀念,從唐到宋,我國歷代禪師都牢記二祖慧可的教誨,依託山林,農禪一體。自此中國禪宗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太湖縣這塊土地上。中國禪宗也是從太湖開始,真正地走進了山林,隨著後期的發展壯大又是從太湖開始,真正地走出了山林,走向了全國。
據《大正藏》記載,從北周至宋,先後有禪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五祖弘忍、六祖弟子本淨禪師,臨濟宗八代傳人、臨濟宗楊岐派二代傳人白雲守端、三代傳人五祖法演、曹洞宗六代傳人義青投子等十九位大師在太湖開設道場。一批又一批高僧信徒也都尋著二祖慧可的足跡,相繼來到太湖縣,弘法參聖,修寺建廟,二祖慧可播下的禪宗文化種子也終在太湖縣這塊政通人和的土地上,生長成為參天大樹。
佛教之鄉,造就了禮儀之邦。在這個群山逶迤、碧波蕩漾,綠蔭濃翠、仙霧繚繞之地,太湖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和優秀的地方文化,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尋幽訪勝,求經拜佛。雖然與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同名,但是太湖縣的名字卻鮮為人知,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進程,如今的太湖縣儼然已成為了世人舉世觀瞻的禪宗勝地,它的名字也越來越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