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
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是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的一部古典神話小說,它是在前人創作和民間流傳故事的基礎上再創造的一部經典巨著,其內容更加豐富,情節更加曲折,藝術性更加生動。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西遊記》第六十八回至第七十一回中,共同感受古典神話小說帶給我們的文學魅力。
小說《西遊記》第六十八回至第七十一回內容簡介。
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六十八回至第七十一回主要描述了唐三藏師徒四人在去往西天的取經途中,到達朱紫國時,唐三藏因為要倒換官文,覲見國王,同時孫悟空隱身揭了皇榜,之後,在八戒和沙僧的協助下,悟空為國王醫好了三年頑疾,還獨自經過兩次曲折打鬥,幫助國王從妖怪賽太歲的手中救出了金聖宮娘娘的故事。
寫作順序及事件。
在小說《西遊記》的這四回中,作者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展開描寫。分別寫了唐三藏獨自進宮,覲見國王,要倒換關文;孫行者忽悠八戒隨他上街買調料,隱身揭了皇榜,嫁禍在八戒身上;孫行者在八戒和沙僧的協助下治好了國王的頑疾;國王設筵席答謝唐三藏師徒四人,席間說出金聖宮娘娘被妖怪抓去;悟空第一次獨自去降妖,一波三折,未成功;悟空第二次獨自降住妖怪賽太歲時,觀音菩薩降臨,收了自己的坐騎——妖怪賽太歲;悟空送金聖宮娘娘回到國王身邊,大羅天上紫雲仙去了娘娘的護身棕衣,共七個事件。
寫作手法及人物塑造。
在小說的這四回中,作者仍然使用人物之間的對話、心理、動作、神態以及風景、街市、場景等描寫,著重塑造了孫悟空的敢想敢做、不怕兇險、敢打敢殺、聰明機智、嫉惡如仇、堅忍不拔的性格特點,讚揚了他的英雄主義精神。
而以豬八戒的愛貪小便宜、好吃懶做、膽小怕事的性格特點作為襯託,又用少量筆墨塑造了唐三藏的膽小怕事,一心只知拜佛,善惡難辨,和沙僧的少言寡語、老實忠厚的性格特點。
引發的思考。
在小說《西遊記》的這四回,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對孫悟空的英雄主義精神的讚美。同時,也感受到作者在故事情節中對佛教因果思想的宣揚。根據觀音菩薩所言,朱紫國國王之所以遭受「拆鳳三年,身耽啾疾」,是因為他做太子時,一次外出射獵,射殺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兩個孩子——雌雄兩個雀雛。
佛母懺悔之後,教他要遭受此罪三年。觀音菩薩坐騎金毛犼剛好知道這個消息,於是偷偷下凡,擄去朱紫國國王的金聖宮娘娘三年,與國王清災。當然,這只是佛教因果思想的宣揚,是菩薩的護短。
而我們從悟空的角度去想,妖怪賽太歲殘害宮女、霸佔人妻、十惡不赦,本應結果了它的性命,就因為妖怪賽太歲是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犼,就因為朱紫國國王做太子時,射殺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的兩個孩子,所以朱紫國國王要生病三年,要與金聖宮娘娘分離三年,而悟空不得不放了妖怪賽太歲。這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明朝醜陋社會現象的一個諷刺。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明朝,在吳承恩身邊,存在著惡人做了傷天害理之事,卻最終沒有被懲治,就是因為惡人有像菩薩這樣的上層人物保護。而且,一些作惡的人,本身就是上層人物手下的爪牙。
所以說,小說《西遊記》看似寫妖精,其實寫惡人;看似寫如來、玉帝、菩薩等,實際是寫統治階級的黑暗。因為,小說《西遊記》是在以前佛教版本的基礎上再創造的文學作品,所以摻雜佛教思想和作者個人思想是必然的。我們在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讀小說的人不同,感受也不同,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