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似鷺非鷺的大鳥,漫步於西雙版納的水田中,用它們的閉不攏的奇特鳥喙在水下探尋食物,專挑田螺這類別的鳥沒法對付的「硬茬」來吃。這就是鼎鼎有名的
鉗嘴鸛。
5月初,我在西雙版納勐海縣進行鳥類調查時,在當地壩子田野裡,遇見大群鉗嘴鸛。它們在秧田裡悠然自得地覓食,與當地人和諧相處。
鉗嘴鸛 本文均為 張海華 圖
清晨的勐混壩子。「壩子」一詞,在中國西南地區常可聽到,意為山間的較大面積的平地。
「壩子」一詞,在中國西南地區常可聽到,意為山間較大面積的平地。與此相參照的名詞,則是「梁子」,指的是山峰。
在勐海境內,有著版納最高峰滑竹梁子,也分布著素有「版納糧倉」之稱的勐遮壩子與勐混壩子。
勐遮壩子遇「鸛河」5月2日下午,我離開勐宋鄉的滑竹梁子,經勐海縣城,往勐遮鎮駛去。
勐遮壩子是西雙版納州面積最大的壩子,廣泛種植水稻。縣裡的馮主席告訴我,只要勐遮與勐混的稻子豐收,那麼整個西雙版納州的糧食就夠吃了。
那天下午3點多,車離開縣城沒多久,就進入了勐遮鎮範圍,公路兩邊全是平整的田地。我開得很慢,而且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只要看到合適的環境,就停下來尋找水田裡的鳥類。
快到著名的景真八角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忽見右邊水田裡有很多鷺鳥,還有不少鉗嘴鸛。我趕緊就近停車,提了器材走過去。
田裡的水很淺,碧藍的天空與朵朵白雲倒映其中。白鷺、牛背鷺、鉗嘴鸛們都在分散覓食。見我走近,那些膽小的鷺鳥紛紛飛遠,但沒想到,它們的逃離引得原本並不怕人的鉗嘴鸛也起飛了。
西雙版納勐遮的水田,碧藍的天空與朵朵白雲倒映其中。
鉗嘴鸛在一座佛寺附近的田埂上站立休息,排列得相當整齊。
一隻又一隻巨大的鸛鳥掠過頭頂,緩緩振翅,盤旋而上,越升越高。
奇怪的是,原本這田裡只有二三十隻鉗嘴鸛,但當它們飛到高空後,不知從哪兒又飛來好多鉗嘴鸛,於是至少有一兩百隻鉗嘴鸛在飛。仰頭看著這麼多大鳥在天空御風而舞,心裡十分激動。
以前,常聽資深鳥友說無數遷徙的猛禽在高空飛翔,會出現難得一見的「鷹柱」(成群盤旋而上)、「鷹瀑」(成群飛下來)、 「鷹河」(成群滑翔而去)等壯觀景象,從未見過這些的我,不禁悠然神往。沒想到,如今我竟有幸見到了「鸛柱」和「鸛河」!
群飛的鉗嘴鸛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鉗嘴鸛。上次是2019年12月,在勐阿鎮的溫泉田裡。鉗嘴鸛是2006年10月才首次於中國被發現和記錄的鳥類,因為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減少,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低危等級。
成年鉗嘴鸛的上喙基本平直,可下喙的中段卻有明顯的凹陷,以至於它的嘴就像一把夾核桃的鉗子,當中留有明顯的空隙。
鉗嘴鸛最愛吃螺和蚌,如同鐵鉗一般的喙有利於弄碎或撬開螺蚌的硬殼,吃到裡面鮮美的肉。
鉗嘴鸛吃田螺。
鉗嘴鸛
繼續前行,路過一片荷塘,荷葉初生,水面上的動靜一覽無餘。
一抬頭,驚奇地見到一隻黑翅鳶停在荷塘上空的電線上,它低著頭,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水面。它企圖捕食什麼?我有點搞不懂,照理說水中的小動物並不在它的菜單上。它很警覺,很快發現了我,馬上飛走了。
黑翅鳶
附近的電線上,停著一隻頭部偏紅的伯勞。乍一看以為是牛頭伯勞,可除了紅色的頭頂,其他特徵都不像。奇怪,這是一種什麼伯勞呢?回寧波後,請教了鳥友「七星劍」才確認,它是
紅尾伯勞。但這個亞種的紅尾伯勞我以前沒有見過。在華東,紅尾伯勞是常見候鳥,我以前拍到過的兩個亞種分別為灰頭與褐頭,但未見過紅頭的。
一隻翅尖黑色的鳥掠過車頭,飛落到左邊的田野裡。好像是
灰頭麥雞!趕緊用望遠鏡一掃,果然見到三隻灰頭麥雞。它們的保護色不錯,不仔細看還真發現不了。
灰頭麥雞的保護色很厲害,不仔細看發現不了它們。
曼瓦瀑布的野蘭與小鳥傍晚,來到勐遮鎮上,看天色還早,我就到鎮西看風景。勐遮壩子外圍都是山,落日的餘暉照在遠處高山頂上的風車(風力發電機組)上,有一種神秘的美感。
5月3日早上,一走出旅館,就見到一大群
小白腰雨燕尖叫著掠過對面的樓頂。我原計劃繼續在附近田野中轉悠找鳥,誰知,由於租來的車出了點問題,等解決後已快11點,我也沒心思去田野裡轉了,尋思不如去附近的曼瓦瀑布找找鳥。
曼瓦瀑布是當地有名景點,位於勐遮鎮西邊的曼洪村曼瓦村民小組。2019年4月,我來參加勐海縣自然與文化論壇時,曾跟著大家一起來參觀過,當時拍到了
黃頰山雀。
此番故地重遊,心裡還惦記著去年在瀑布入口處的大樹上見到的蘭花。因此,一到那裡,就趕緊抬頭尋找,果然見到一種,附生在離地不高的樹杈上。可惜花期已到末尾,較大的一叢已開始萎謝,而較小的一叢還盛開著兩朵花。花瓣潔白,先端為紫紅色,十分豔麗。
我請教朋友周佳俊,得知這是
杯鞘石斛。去年4月,我在附近大樹上還拍到了一種開黃花的石斛,則是小黃花石斛。勐海就是這麼神奇,稍微留意一下,就能見到各種稀奇的蘭科植物。
杯鞘石斛
拾級上山,見瀑布的水量並不大,估計跟旱季降水較少有關。「居,居……」一陣音調很高的鳥叫聲,透過瀑布喧鬧的水聲,清晰地傳了過來。
這有點像紅尾水鴝(音同「渠」)的鳴叫,但又不是很像。稍微等了一會兒,只見一隻身體黑紅色、頭頂白色的小鳥從水霧中跳了出來,在湍急的水流旁的石壁上,靈巧地跳來跳去找吃的,果然是
白頂溪鴝!
這種鳥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山區溪流中常見,在華東地區則分布較少。在寧波,迄今只有一筆記錄。
曼瓦瀑布
白頂溪鴝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山區溪流中常見
小山不高,沒走多久,就到了最高處的那一級瀑布,其落差約20米。飛瀉而下的水流被巖石的稜角扯碎,在正午的陽光下揚起輕紗一般的水霧。
我在石上坐了一會兒,頓覺遍體生涼,十分舒適。偶然注意到對面石壁凹陷處有野花,過去一看,是一種報春花科的野花,粉紫色的,清秀可人。
下山途中,眼睛的餘光瞥見一隻小獸迅捷地跳過溪畔,消失在灌木叢裡。我馬上停住腳步,凝神在灌木中尋找。果然,看到它靜靜地伏在茂密的枝條之下。它有一個毛茸茸的大尾巴,體色以黃、黑、褐為主,背部毛色較深,體側有黃黑相間的條紋。很快,它鑽到了大石頭的後面,再也不見了蹤影。我回寧波後翻了半天《中國獸類圖鑑》,也不能確認它是哪一種松鼠,只能說略似線松鼠。
松鼠消失的地方,有兩隻活潑的小鳥邊飛邊鳴,「唧唧,唧唧」,其聲甜美而輕快。看得出來,這應該是快樂幸福的一對兒。它們不停地追逐嬉鬧,終於有一個瞬間,居然同時停歇在我眼前的樹枝上。看得清清楚楚,是一對
方尾鶲(音同「翁」)。我以前沒有拍到過這種鳥。
方尾鶲
它們羽色相近,只不過其中一隻羽色稍深罷了,因此難辨雌雄。小傢伙並不怕人,在我面前大大方方地「抓耳撓腮」,梳理羽毛。
方尾鶲身體亮黃,頭部灰色,還有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屬於不會認錯的小鳥。跟其他的鶲一樣,方尾鶲具有寬大的嘴基(張開嘴時,幾成等邊三角形),善於在飛行中捕食昆蟲。方尾鶲在華東難得一見,屬於匆匆路過的候鳥,而在雲南,它們是留鳥。
勐混壩子:鉗嘴鸛的「食堂」離開曼瓦瀑布,回到勐遮鎮上時已是下午3點多,肚中甚餒。在街邊嘗了一碗風味極為獨特的「泰國涼拌」,然後直奔勐遮鎮的另一個以風景優美出名的地方——勐邦水庫,當地人稱「天鵝湖」。
轉了一圈,只見到小(音同「闢梯」)、棕背伯勞、白鶺鴒、白喉紅臀鵯等常見鳥,估計在冬季這裡的越冬水鳥會多一些。陣雨過後,陽光從雲隙射出,照在湖畔的黃綠相間的秧田上,美得像一卷染過的畫布。
勐邦水庫及附近農田
此時手機響了,馮主席約我晚上去他親戚家的山莊住,順便去那裡看鳥。離開水庫,在山腳的田野的路邊,忽見一隻
大杜鵑(即布穀鳥)停在眼前的電線上。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近距離的大杜鵑!它翩然起飛,還好又停在不遠處。我趕緊停車,將它「收」入鏡中。
大杜鵑
接上馮主席後,我們一起來到格朗和哈尼族鄉和勐混鎮交界處的山裡,經阿魯老寨、阿魯新寨,來到山脊線上。停車遠望,山的南邊就是大片的田野,這便是勐混壩子。
空中有兩隻猛禽在盤旋,可惜飛得很高,拍下來後,只能大致認出是鳳頭蜂鷹和燕隼。當晚住在山莊裡,山莊的庭院裡有塊巨石,從側面看頗像大象。傍晚時分聽到下面的森林中傳來紅原雞雄鳥的響亮叫聲,可惜找不到它。
5月4日,日出時分我和馮主席就起床了,再次驅車來到山脊線上。俯看南邊,只見大半個勐混壩子都籠罩在潔白的雲霧中,村寨、水田、道路,若隱若現,簡直分不清這是天上還是人間。上午,山莊主人開車帶我們去勐混壩子走了一圈,當時就看到了不少鉗嘴鸛。
是日下午,我獨自去那裡的秧田拍鳥。上百隻鉗嘴鸛成小群分散在各處覓食,主要尋找田螺。勞作的村民來來往往,有時離鉗嘴鸛不到十米遠,它們也依舊不慌不忙地管自己找東西吃。看來,這些大鳥已經把當地人的糧倉也當作了自己的「食堂」。
傍晚,幾十隻鉗嘴鸛在一座佛寺附近的田埂上站立休息,排列得相當整齊。除非有一隻飛來的鉗嘴鸛想要擠進來「插隊」,它們彼此之間一般不會發生衝突。水田上空,有數以千計的黃蜻在飛,密度之高令人驚訝。有一隻鉗嘴鸛,迎著逐漸西落的太陽,盡力張開了翅膀,維持這個姿勢幾乎一動不動達數分鐘。以前,我常見到善於潛水的鸕鷀有這種晾翅行為,沒想到鉗嘴鸛也會這麼做。
水田邊,晾翅的鉗嘴鸛。
當天傍晚,我驅車前往布朗山鄉。5日上午,我在布朗山的原始森林中拍鳥,算是探個路,計劃以後再來。下午,在結束此次勐海鳥類調查、返回景洪市區之前,我又順道拐到勐混壩子去拍鉗嘴鸛,算是跟這些老朋友暫時告別。相信下次我們還會再見面的。
(本文作者張海華系媒體人、博物作家,曾出版科普類作品《雲中的風鈴》、《夜遇記》等。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