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散步 | 在「版納糧倉」遇見鉗嘴鸛

2021-01-10 澎湃新聞

一群似鷺非鷺的大鳥,漫步於西雙版納的水田中,用它們的閉不攏的奇特鳥喙在水下探尋食物,專挑田螺這類別的鳥沒法對付的「硬茬」來吃。這就是鼎鼎有名的

鉗嘴鸛

5月初,我在西雙版納勐海縣進行鳥類調查時,在當地壩子田野裡,遇見大群鉗嘴鸛。它們在秧田裡悠然自得地覓食,與當地人和諧相處。

鉗嘴鸛 本文均為 張海華 圖

清晨的勐混壩子。「壩子」一詞,在中國西南地區常可聽到,意為山間的較大面積的平地。

「壩子」一詞,在中國西南地區常可聽到,意為山間較大面積的平地。與此相參照的名詞,則是「梁子」,指的是山峰。

在勐海境內,有著版納最高峰滑竹梁子,也分布著素有「版納糧倉」之稱的勐遮壩子與勐混壩子。

勐遮壩子遇「鸛河」

5月2日下午,我離開勐宋鄉的滑竹梁子,經勐海縣城,往勐遮鎮駛去。

勐遮壩子是西雙版納州面積最大的壩子,廣泛種植水稻。縣裡的馮主席告訴我,只要勐遮與勐混的稻子豐收,那麼整個西雙版納州的糧食就夠吃了。

那天下午3點多,車離開縣城沒多久,就進入了勐遮鎮範圍,公路兩邊全是平整的田地。我開得很慢,而且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只要看到合適的環境,就停下來尋找水田裡的鳥類。

快到著名的景真八角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忽見右邊水田裡有很多鷺鳥,還有不少鉗嘴鸛。我趕緊就近停車,提了器材走過去。

田裡的水很淺,碧藍的天空與朵朵白雲倒映其中。白鷺、牛背鷺、鉗嘴鸛們都在分散覓食。見我走近,那些膽小的鷺鳥紛紛飛遠,但沒想到,它們的逃離引得原本並不怕人的鉗嘴鸛也起飛了。

西雙版納勐遮的水田,碧藍的天空與朵朵白雲倒映其中。

鉗嘴鸛在一座佛寺附近的田埂上站立休息,排列得相當整齊。

一隻又一隻巨大的鸛鳥掠過頭頂,緩緩振翅,盤旋而上,越升越高。

奇怪的是,原本這田裡只有二三十隻鉗嘴鸛,但當它們飛到高空後,不知從哪兒又飛來好多鉗嘴鸛,於是至少有一兩百隻鉗嘴鸛在飛。仰頭看著這麼多大鳥在天空御風而舞,心裡十分激動。

以前,常聽資深鳥友說無數遷徙的猛禽在高空飛翔,會出現難得一見的「鷹柱」(成群盤旋而上)、「鷹瀑」(成群飛下來)、 「鷹河」(成群滑翔而去)等壯觀景象,從未見過這些的我,不禁悠然神往。沒想到,如今我竟有幸見到了「鸛柱」和「鸛河」!

群飛的鉗嘴鸛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鉗嘴鸛。上次是2019年12月,在勐阿鎮的溫泉田裡。鉗嘴鸛是2006年10月才首次於中國被發現和記錄的鳥類,因為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減少,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低危等級。

成年鉗嘴鸛的上喙基本平直,可下喙的中段卻有明顯的凹陷,以至於它的嘴就像一把夾核桃的鉗子,當中留有明顯的空隙。

鉗嘴鸛最愛吃螺和蚌,如同鐵鉗一般的喙有利於弄碎或撬開螺蚌的硬殼,吃到裡面鮮美的肉。

鉗嘴鸛吃田螺。

鉗嘴鸛

繼續前行,路過一片荷塘,荷葉初生,水面上的動靜一覽無餘。

一抬頭,驚奇地見到一隻黑翅鳶停在荷塘上空的電線上,它低著頭,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水面。它企圖捕食什麼?我有點搞不懂,照理說水中的小動物並不在它的菜單上。它很警覺,很快發現了我,馬上飛走了。

黑翅鳶

附近的電線上,停著一隻頭部偏紅的伯勞。乍一看以為是牛頭伯勞,可除了紅色的頭頂,其他特徵都不像。奇怪,這是一種什麼伯勞呢?回寧波後,請教了鳥友「七星劍」才確認,它是

紅尾伯勞

。但這個亞種的紅尾伯勞我以前沒有見過。在華東,紅尾伯勞是常見候鳥,我以前拍到過的兩個亞種分別為灰頭與褐頭,但未見過紅頭的。

一隻翅尖黑色的鳥掠過車頭,飛落到左邊的田野裡。好像是

灰頭麥雞

!趕緊用望遠鏡一掃,果然見到三隻灰頭麥雞。它們的保護色不錯,不仔細看還真發現不了。

灰頭麥雞的保護色很厲害,不仔細看發現不了它們。

曼瓦瀑布的野蘭與小鳥

傍晚,來到勐遮鎮上,看天色還早,我就到鎮西看風景。勐遮壩子外圍都是山,落日的餘暉照在遠處高山頂上的風車(風力發電機組)上,有一種神秘的美感。

5月3日早上,一走出旅館,就見到一大群

小白腰雨燕

尖叫著掠過對面的樓頂。我原計劃繼續在附近田野中轉悠找鳥,誰知,由於租來的車出了點問題,等解決後已快11點,我也沒心思去田野裡轉了,尋思不如去附近的曼瓦瀑布找找鳥。

曼瓦瀑布是當地有名景點,位於勐遮鎮西邊的曼洪村曼瓦村民小組。2019年4月,我來參加勐海縣自然與文化論壇時,曾跟著大家一起來參觀過,當時拍到了

黃頰山雀

此番故地重遊,心裡還惦記著去年在瀑布入口處的大樹上見到的蘭花。因此,一到那裡,就趕緊抬頭尋找,果然見到一種,附生在離地不高的樹杈上。可惜花期已到末尾,較大的一叢已開始萎謝,而較小的一叢還盛開著兩朵花。花瓣潔白,先端為紫紅色,十分豔麗。

我請教朋友周佳俊,得知這是

杯鞘石斛

。去年4月,我在附近大樹上還拍到了一種開黃花的石斛,則是小黃花石斛。勐海就是這麼神奇,稍微留意一下,就能見到各種稀奇的蘭科植物。

杯鞘石斛

拾級上山,見瀑布的水量並不大,估計跟旱季降水較少有關。「居,居……」一陣音調很高的鳥叫聲,透過瀑布喧鬧的水聲,清晰地傳了過來。

這有點像紅尾水鴝(音同「渠」)的鳴叫,但又不是很像。稍微等了一會兒,只見一隻身體黑紅色、頭頂白色的小鳥從水霧中跳了出來,在湍急的水流旁的石壁上,靈巧地跳來跳去找吃的,果然是

白頂溪鴝

這種鳥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山區溪流中常見,在華東地區則分布較少。在寧波,迄今只有一筆記錄。

曼瓦瀑布

白頂溪鴝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山區溪流中常見

小山不高,沒走多久,就到了最高處的那一級瀑布,其落差約20米。飛瀉而下的水流被巖石的稜角扯碎,在正午的陽光下揚起輕紗一般的水霧。

我在石上坐了一會兒,頓覺遍體生涼,十分舒適。偶然注意到對面石壁凹陷處有野花,過去一看,是一種報春花科的野花,粉紫色的,清秀可人。

下山途中,眼睛的餘光瞥見一隻小獸迅捷地跳過溪畔,消失在灌木叢裡。我馬上停住腳步,凝神在灌木中尋找。果然,看到它靜靜地伏在茂密的枝條之下。它有一個毛茸茸的大尾巴,體色以黃、黑、褐為主,背部毛色較深,體側有黃黑相間的條紋。很快,它鑽到了大石頭的後面,再也不見了蹤影。我回寧波後翻了半天《中國獸類圖鑑》,也不能確認它是哪一種松鼠,只能說略似線松鼠。

松鼠消失的地方,有兩隻活潑的小鳥邊飛邊鳴,「唧唧,唧唧」,其聲甜美而輕快。看得出來,這應該是快樂幸福的一對兒。它們不停地追逐嬉鬧,終於有一個瞬間,居然同時停歇在我眼前的樹枝上。看得清清楚楚,是一對

方尾鶲

(音同「翁」)。我以前沒有拍到過這種鳥。

方尾鶲

它們羽色相近,只不過其中一隻羽色稍深罷了,因此難辨雌雄。小傢伙並不怕人,在我面前大大方方地「抓耳撓腮」,梳理羽毛。

方尾鶲身體亮黃,頭部灰色,還有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屬於不會認錯的小鳥。跟其他的鶲一樣,方尾鶲具有寬大的嘴基(張開嘴時,幾成等邊三角形),善於在飛行中捕食昆蟲。方尾鶲在華東難得一見,屬於匆匆路過的候鳥,而在雲南,它們是留鳥。

勐混壩子:鉗嘴鸛的「食堂」

離開曼瓦瀑布,回到勐遮鎮上時已是下午3點多,肚中甚餒。在街邊嘗了一碗風味極為獨特的「泰國涼拌」,然後直奔勐遮鎮的另一個以風景優美出名的地方——勐邦水庫,當地人稱「天鵝湖」。

轉了一圈,只見到小(音同「闢梯」)、棕背伯勞、白鶺鴒、白喉紅臀鵯等常見鳥,估計在冬季這裡的越冬水鳥會多一些。陣雨過後,陽光從雲隙射出,照在湖畔的黃綠相間的秧田上,美得像一卷染過的畫布。

勐邦水庫及附近農田

此時手機響了,馮主席約我晚上去他親戚家的山莊住,順便去那裡看鳥。離開水庫,在山腳的田野的路邊,忽見一隻

大杜鵑

(即布穀鳥)停在眼前的電線上。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近距離的大杜鵑!它翩然起飛,還好又停在不遠處。我趕緊停車,將它「收」入鏡中。

大杜鵑

接上馮主席後,我們一起來到格朗和哈尼族鄉和勐混鎮交界處的山裡,經阿魯老寨、阿魯新寨,來到山脊線上。停車遠望,山的南邊就是大片的田野,這便是勐混壩子。

空中有兩隻猛禽在盤旋,可惜飛得很高,拍下來後,只能大致認出是鳳頭蜂鷹和燕隼。當晚住在山莊裡,山莊的庭院裡有塊巨石,從側面看頗像大象。傍晚時分聽到下面的森林中傳來紅原雞雄鳥的響亮叫聲,可惜找不到它。

5月4日,日出時分我和馮主席就起床了,再次驅車來到山脊線上。俯看南邊,只見大半個勐混壩子都籠罩在潔白的雲霧中,村寨、水田、道路,若隱若現,簡直分不清這是天上還是人間。上午,山莊主人開車帶我們去勐混壩子走了一圈,當時就看到了不少鉗嘴鸛。

是日下午,我獨自去那裡的秧田拍鳥。上百隻鉗嘴鸛成小群分散在各處覓食,主要尋找田螺。勞作的村民來來往往,有時離鉗嘴鸛不到十米遠,它們也依舊不慌不忙地管自己找東西吃。看來,這些大鳥已經把當地人的糧倉也當作了自己的「食堂」。

傍晚,幾十隻鉗嘴鸛在一座佛寺附近的田埂上站立休息,排列得相當整齊。除非有一隻飛來的鉗嘴鸛想要擠進來「插隊」,它們彼此之間一般不會發生衝突。水田上空,有數以千計的黃蜻在飛,密度之高令人驚訝。有一隻鉗嘴鸛,迎著逐漸西落的太陽,盡力張開了翅膀,維持這個姿勢幾乎一動不動達數分鐘。以前,我常見到善於潛水的鸕鷀有這種晾翅行為,沒想到鉗嘴鸛也會這麼做。

水田邊,晾翅的鉗嘴鸛。

當天傍晚,我驅車前往布朗山鄉。5日上午,我在布朗山的原始森林中拍鳥,算是探個路,計劃以後再來。下午,在結束此次勐海鳥類調查、返回景洪市區之前,我又順道拐到勐混壩子去拍鉗嘴鸛,算是跟這些老朋友暫時告別。相信下次我們還會再見面的。

(本文作者張海華系媒體人、博物作家,曾出版科普類作品《雲中的風鈴》、《夜遇記》等。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在「版納糧倉」遇見鉗嘴鸛
    這就是鼎鼎有名的鉗嘴鸛。5月初,我在西雙版納勐海縣進行鳥類調查時,在當地壩子田野裡,遇見大群鉗嘴鸛。它們在秧田裡悠然自得地覓食,與當地人和諧相處。在勐海境內,有著版納最高峰滑竹梁子,也分布著素有「版納糧倉」之稱的勐遮壩子與勐混壩子。勐遮壩子遇「鸛河」5月2日下午,我離開勐宋鄉的滑竹梁子,經勐海縣城,往勐遮鎮駛去。勐遮壩子是西雙版納州面積最大的壩子,廣泛種植水稻。縣裡的馮主席告訴我,只要勐遮與勐混的稻子豐收,那麼整個西雙版納州的糧食就夠吃了。
  • 宣威首次發現鉗嘴鸛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尚無記錄
    驚喜 原來是鉗嘴鸛當天晚上回家,丁憲魁就開始確認鳥的種類,「先是上網查,查了兩個多小時就是查不到,後來又發微博,也是沒人知道,最後又發到我們宣威攝影群裡,一個網友又找了山東一個拍鳥專家,說很有可能是鉗嘴鸛。」丁憲魁還是有些不放心,當晚又把照片發給了昆明鳥類協會常務理事王英,「她當時不在線,我第二天早上又打電話,王老師看了照片後確認是鉗嘴鸛。」
  • 鉗嘴鸛「造訪」昆明東川
    近日,昆明東川北收費站附近數十畝溼地裡的荷花盛開,引來了成群鉗嘴鸛棲息。它們時而在天空中滑翔,時而在田間駐足、覓食,與當地村民和諧共處。圖為鉗嘴鸛圖為鉗嘴鸛鉗嘴鸛棲息在溼地旁的樹上
  • 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到訪」餘慶
    日前,在餘慶縣子營街道烏楊田園,9隻世界級瀕危物種鉗嘴鸛在這裡棲息,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每天上午鉗嘴鸛相約而來鉗嘴鸛屬鸛科動物據介紹,烏楊田園是餘慶縣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建設項目,它的建成,不僅是餘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標杆,提高了當地農民收入,而且極大地改善了餘慶城區的生態環境,還吸引了鉗嘴鸛
  • 瀕危鳥類鉗嘴鸛到訪洋縣
    在洋縣拍攝到的鉗嘴鸛 楊鑫 攝本報訊 (記者 胡毅) 日前,攝影愛好者楊鑫在洋縣儻河邊拍攝到瀕危鳥類鉗嘴鸛。有兩隻喜鵲『欺生』,不停地在鉗嘴鸛旁繞飛,試圖驅趕這隻陌生面孔的大鳥,但鉗嘴鸛並沒有和它們『一般見識』,很快就換了個地方活動。」楊鑫說。
  • 鉗嘴鸛天空翔 生態改觀現吉祥
    近期,貴州盤州市民主鎮、大山鎮、普田鄉等鄉鎮有村民發現大量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鉗嘴鸛村民反映,鉗嘴鸛時而高空飛翔,時而在田地裡停歇覓食,不時還有幾隻鉗嘴鸛在嬉戲打鬧。據不完全統計,數量有近百隻。如此多的鉗嘴鸛現身盤州尚屬首次,這在貴州省乃至中國都屬罕見。目前,盤州市自然資源局、盤州市森林公安局已採取措施,發放了保護候鳥倡議書,並在鉗嘴鸛發現區域及周邊村寨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加大巡護力度,為鉗嘴鸛營造良好的棲居生態環境。
  • 瀕危鳥類鉗嘴鸛首次現身祥雲
    近日,祥雲縣林業和草原局護林員在日常巡查過程中,在祥雲縣劉廠鎮大波那村張廠張大海溼地周邊發現了瀕危鳥類鉗嘴鸛。棲息在祥雲張廠張大海溼地的鉗嘴鸛。(9月11日攝)鉗嘴鸛,鸛科動物,體型很大,體長81釐米,體羽白色至灰色,下喙有凹陷,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喙淡綠的角質色或紅色,腳粉紅色。鉗嘴鸛是遷徙鳥類,主要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專題報導 || 基於衛星跟蹤的鉗嘴鸛家域研究
    Ratanakorn等在泰國對鉗嘴鸛開展了衛星跟蹤研究,初步掌握了鉗嘴鸛的空間活動規律,而國內尚無此技術運用的研究報導。ArcCIS中通過疊加分析探究鉗嘴鸛家域和養鴨場的空間關係。、核域和養鴨場發現,養鴨場均分布於鉗嘴鸛家域範圍內,有3處養鴨場和鉗嘴鸛的核域在空間上高度重合。
  • 世界瀕危鳥類鉗嘴鸛現身貴州安順
    ↑近日,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同心村,一群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鉗嘴鸛在當地田間壩頭覓食。圖為鉗嘴鸛。↑鉗嘴鸛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由於數量稀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鉗嘴鸛在田間覓食。
  • 孟連:瀕危物種鉗嘴鸛數量達500隻
    孟連縣,一群亞洲鉗嘴鸛自去年冬天到來之後不僅沒有像往年一樣春季以後就離開,還帶來了很多同伴,數量大約500隻左右,儼然已把這裡當做長期定居的地方,而當地也加強了對它們的保護。視頻在湛藍的天空中,它們成群的自由翱翔,場面極為壯觀,落到地面後,它們同樣集體活動,在池塘、沼澤等地悠閒覓食,這就是鉗嘴鸛。只見它們長著黑白相間的羽毛,紅色的腳,長長的嘴巴。在一陣覓食後,它們飛到旁邊的草叢裡開始休息打鬧,不一會,又離開地面向遠處飛去。據當地攝影愛好者觀察這群鉗嘴鸛是在去年12月初來到孟連的。
  • 百餘只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現身東川
    掌上春城訊近日,昆明市東川區北收費站附近的板河口溼地數十畝荷花盛開,引來近百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鉗嘴鸛光臨。7月19日,記者來到東川區板河口溼地恰逢細雨綿綿,一群鉗嘴鸛在田間駐足、覓食,與當地的村民和諧相處,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靚麗風景。
  • 陝西首次發現瀕危鳥類鉗嘴鸛 與朱䴉同框悠然覓食
    近日 ,攝影愛好者在陝西洋縣的黨河邊拍到了鉗嘴鸛和朱䴉同框覓食的珍貴畫面,這也是這種生活在熱帶的瀕危鳥類第一次在陝西被發現。這隻鉗嘴鸛時而在河邊的溼地與朱䴉白鷺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悠然自得。只有兩隻喜鵲「欺生」,不停地繞飛,試圖驅趕這隻生面孔的大鳥。
  • 約500隻瀕危物種鉗嘴鸛定居雲南孟連 當地加強保護
    圖為停留在雲南孟連的鉗嘴鸛。 何有剛 攝圖為停留在雲南孟連的鉗嘴鸛。何有剛 攝中新網普洱9月22日電 (何有剛)在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一群鉗嘴鸛自去年冬天到來後,不僅沒有像往年一樣離開,還帶來了很多同伴,數量約達500隻。為此,當地加強了對它們的保護。近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湛藍的天空中鉗嘴鸛成群自由翱翔,場面極為壯觀。據當地攝影愛好者陳永剛介紹,這群鉗嘴鸛是2019年12月初飛到孟連的。
  • 雲南生態環保故事(29)| 雲南玉溪:彩䴉、長腳鷸、鉗嘴鸛……撫仙湖...
    雲南生態環保故事(29)| 雲南玉溪:彩䴉、長腳鷸、鉗嘴鸛……撫仙湖頻現珍稀鳥類 2020-04-20 2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洲野牡丹:南美熱帶雨林動物的「糧倉」
    精美的北美野牡丹屬植物【野牡丹科植物果實是南美雨林的糧倉
  • 著名觀鳥者Paul Holt來版納植物園觀鳥
    2月21日至27日,英國籍著名觀鳥人、國際鳥導Paul Holt來版納植物園觀鳥。在版納植物園觀鳥愛好者的指引下,看到了罕見的灰巖鷦鶥、倉鴞、褐喉直嘴太陽鳥等目標鳥種。同時,他憑藉高超的觀鳥技巧和對鳥類聲音的熟悉,幫版納植物園再次發現了橙胸咬鵑等罕見鳥種,並增加了棕腹杜鵑等之前未記錄的鳥類。  國際上觀鳥愛好者眾多,由此催生了「觀鳥導遊」這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