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知死-虎嗅網

2021-01-11 虎嗅APP



新的一年,萬物進入新的輪迴,希望又回到很多人的生活裡。但對有些人來說,改變是不可撤銷的。

 

過去幾年,瓊瑤盡心照顧丈夫最後時刻的生命質量。他沒能按自己的設想自然死去,失智中風成了臥床老人,這讓瓊瑤備受折磨。她也將獨自面對以後的人生,直到最後。

 

當瓊瑤遇到死亡,一個不普通的女性面對了最普遍的問題。她展示了一位老人對伴侶的愛意與關照,同樣遭受了傳統觀念對「死亡」的爭議,並做出妥協。

 

死亡足夠普通,這是每個人的歸處。

 

但死亡和由它而來的沉重問題,又被人們刻意迴避。對「死」的思考盤踞在瓊瑤腦海裡,讓她以79歲高齡再次走進公眾視野,把自己的經歷公之於眾。

 

瓊瑤的影響力,讓那些等待死亡的邊緣人群得以被主流社會看見。而對愛情的奮不顧身,是她小說主人公身上的鮮明特質,也是她在人生中踐行並一以貫之的東西。這也使瓊瑤自己的愛情故事在行至尾聲時,再一次激起時代波瀾。


看上去,瓊瑤比實際年齡要年輕20歲。她皮膚細膩,沒什麼皺紋,口紅的顏色是鮮亮的。每隔幾天,她都要請人到家中洗頭梳妝;見客之前,更要精心打扮自己:頭髮吹得微微蓬鬆,臉龐照舊白皙光潔。她身上不見太多修飾,但是得體。


見客是件辛苦事,幾個小時的採訪和拍攝之後,瓊瑤經常需要休息幾天。但這次,為了宣傳新書,她下足了力氣,兩場記者會之外,甚至請了媒體到家裡來做專訪。這是十幾年來不曾有過的事。


新書的內容,包含瓊瑤的晚年生活,以及她對死亡的思考。這些思考從她的丈夫平鑫濤病重之後開始。這對夫妻的愛情故事曾經是人盡皆知的八卦,最近十多年裡,二人的命運更加休戚相關。瓊瑤盡心照顧丈夫,並為丈夫應該如何死去與平家子女們發生衝突。

 

 

2017年9月初,瓊瑤在家裡等待媒體採訪。她的客廳裡,地面的石材、沙發,直到洗手間的水池都是紅色,房間寬敞明亮,有兩面大窗,可以看到滿園植物在明媚的夏天裡搖曳。


「我看他一點一點流失掉,如果我不愛他,對我一點影響都沒有。……後來我說兩個相依為命的老人太相愛是不好的,太相愛一個人先走另外一個怎麼辦?」坐在她的紅沙發上,瓊瑤說。


「我把這一路的心路歷程寫出來,是讓別的家屬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告訴大家有一個東西叫做善終權……我還有我的影響。」


聊過3個小時,她的疲憊顯露出來,叫印傭拿了喉糖來吃,然後說:「去參觀一下拼圖室我們就結束吧,我帶你去。」溫和篤定,聲音是顫的,有點啞。


瓊瑤已經79歲了,人們時常忘記這一點。她的老態是站起來後才顯露的。瓊瑤分外嬌小,照顧丈夫失去的6公斤體重讓她至今瘦弱。這天她穿了一雙草編底的拖鞋,上邊是黑色緞面。她幾步走到我身邊,腳步又輕又慢,有點顫巍巍的;又自然地牽住我的手,像祖輩對待小輩那樣。她的手嬌小綿軟,握上去很溫暖。

 

然後,她邁著同樣緩慢的步伐領我去坐電梯,秘書小步跟著她。

 

大廈


這棟房子每處都花過心思:瓊瑤習慣獨居,平鑫濤就把他們的臥室設計成相連的兩間;他還在瓊瑤的化妝間裡放滿鮮花,趁她不在時更換,不讓她見到花凋謝的樣子;每天睡前他們要一起看電影,樓裡還有一間電影院。


瓊瑤搬到這裡將近40年了,當時只是普通的洋房。隨她一同入住的有兒子和丈夫,她和丈夫都是二婚。


1963年,作家瓊瑤被《皇冠》雜誌的社長平鑫濤看中,在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講女學生和老師談戀愛的故事,脫胎於自己的經歷。


很快,《窗外》出了單行本。這讓愛情作家「瓊瑤」廣為人知,也讓創辦了九年的皇冠雜誌社扭虧為盈。窮困的女作家和潦倒的雜誌社就此擺脫了之前的命運。


平鑫濤鼓勵她從高雄搬到臺北,租公寓、僱女傭,從養育孩子當中抽身。他鼓勵她儘可能多地寫作。那時瓊瑤每天要寫12小時以上,手纏紗布也不停歇。她的小說都在皇冠出版。兩人沒籤約,但任何人都沒能挖角。再往後,平鑫濤說服她拍電影、央求她拍電視劇,讓作家變成了編劇。


他還和她談戀愛,為她離婚。



瓊瑤靠寫作賺錢,快40歲才改善了生活。平鑫濤等到自己的3個孩子都年滿15才離婚,那時她正過得自在,父母又極力反對這段婚外情,她覺得沒了結婚的必要——潛意識裡還有「也讓你嘗嘗等待的滋味」。婚事一拖就是3年。1979年5月,41歲的瓊瑤嫁給了52歲的平鑫濤。


婚後他們從敦化南路的鑽石大廈搬了家。瓊瑤賣掉公寓貸了款,全家住進這棟臺北東區的小洋房裡,四周都是空地和田野,穿過屋前的芭蕉林就是一條鐵路。她給新家取名可園,攢錢陸續買下屋旁的零散地塊。29年前,小洋房被推倒改成了花園,旁邊建起這座粉色的高樓。


瓊瑤在花園的涼亭裡寫手稿,在6樓的書房裡敲電腦。幾十年過去,可園四周田野變了樓群。


她家裡也增了人口。兒子陳中維婚後給她添了兩個孫女,一家6口住在這棟7層大廈裡。從她臥室或者書房的窗口望出去,花園裡有火焰木怒放著紅色的花朵,不遠處就是臺北的101大樓。


一切看上去都很好。直到平鑫濤生了第一場大病。2002年,他得了帶狀皰疹,瓊瑤每天抖著手給他換藥,清創的時候,常常血和膿粘在一起。


照顧丈夫漸漸變成了第一要緊的事,寫作要看他的身體狀況進行:平鑫濤身體恢復了,她寫劇本,拍了《又見一簾幽夢》;平鑫濤做開胸手術,她在家守了他兩年;平鑫濤的身體再度好轉,她四年寫了兩部劇本,拍了《新還珠格格》和《花非花,霧非霧》。瓊瑤十幾年沒出過中國臺灣了。早些年她愛旅遊,寫完稿就要出去逛商場,在電腦前坐得再久,她從不覺得自己是宅女。


但從那時起,這棟房子真正成了容納她人生最多時間的地方。第二多的地方是醫院。

 

愛情的結局

 

丈夫幫瓊瑤做最後一個決定時,她並沒有察覺。


2014年春天,她在重寫《梅花烙》的劇本。瓊瑤的弧形鍵盤上,快捷鍵一敲就是一句常用臺詞。她還像年輕時那樣,寫作一旦開始就閉關創作。她不上網,不見人,4個多月敲了45萬字。


新劇定名《梅花烙傳奇》,準備9月份開拍。兒媳何琇瓊卻在這時打來電話,告訴她劇情被於正抄襲了。


瓊瑤給湖南臺的新任臺長打電話,答覆是戲照常播。這是她和湖南臺合作的第25個年頭。她掉了眼淚,覺得自己被親人傷害了。不久前,新臺長還在她家,「熱情地握著我的手,要我永遠相信湖南衛視對我的重視和友誼。」


要不要打官司呢?一天晚上,全家聚在她的臥室裡商量。是平鑫濤說:「告。」很堅決。因為他身體不佳,這件事瓊瑤一直瞞著丈夫。但他這會充滿了力量,勸家人「賭一把世間還有沒有正義」。


官司延宕兩年,最終勝訴。但在當時,瓊瑤覺出了別的不對。丈夫常囑咐兒媳:「我老了,沒辦法保護媽媽了,這場官司,你要把握好」,還有「千萬要保護媽媽」。說了一次,瓊瑤覺得他比自己還生氣。第二天又說,然後反反覆覆地說了很多次。她心裡漸漸覺得不妙。


平鑫濤已經有幾年沒生過大病了,時間長得夠她做出那兩部電視劇。這情形,瓊瑤擔心是失智症。她媽媽得了這個病,家裡還有長輩也是如此。她最怕這個。


沒多久,丈夫的一手好字寫不出了,稿子也看不懂了。她立刻讓秘書掛號,帶他看腦神經科。等檢查結果的一周裡,他已經要靠拐杖走路。檢查結果是中風。


到了2015年,晚上照例看電影,丈夫卻把片子停住,問她「前面演了些什麼?」平鑫濤的女兒平瑩為瓊瑤推薦了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的醫生。


秘書帶平鑫濤看病回來那天,瓊瑤又在忙官司的事。好在平鑫濤一進門就笑著喊:「醫生說我沒有阿茲海默症,你放心啦!」秘書淑玲卻對她使眼色。瓊瑤心裡驟然一緊。


當晚,她給大夫打了電話,得到確切消息:平鑫濤得了血管型失智症。他會很容易摔跤,病程伴隨著中風加重。


瓊瑤問:「這就是他人生最後的一站了,是嗎?」


「是。」


她問:「他最後會把他生命裡所有的人和事都忘掉,是嗎?」


「是。」


她又問:「他會最後忘掉我嗎?」


「不一定。」


她的愛情要有結局了,以她最恐懼的方式。瓊瑤整夜沒睡,她反覆哭,心絞痛起來就「自己抱住自己」。她還無數次地走過那20步,到另一間臥室裡查看丈夫是否安好。第二天一早,她讓秘書去書店裡買醫學書,又把陳中維、何琇瓊和兩個孫女叫到身邊,鄭重宣布爺爺失智的消息。一家三代四個女人抱在一起哭。


演員李麗鳳是從電話裡猜出平鑫濤出事的。她兩三天就要和瓊瑤通一次話關心近況,或者逢年過節打來問候。許多年來,瓊瑤家的電話總是平鑫濤接,他要過濾信息。這一年的年關,瓊瑤自己接了電話。


他不記得了


一頓飯吃下來,瓊瑤沒有自己夾過菜,這件事李麗鳳也一直記得。


她是瓊瑤劇的老班底了。從1975年拍《在水一方》,瓊瑤夫婦一起吃飯,平鑫濤給她夾了每一道菜,李麗鳳羨慕極了。後來她們在飯店裡打電動遊戲,瓊瑤玩得挺帶勁,平鑫濤馬上買了4臺一人高的街機放在她家;瓊瑤喜歡打保齡球,平鑫濤就給她在家蓋了保齡球館;她還發現可園那座古色古香的涼亭上安著紗門,原因是丈夫怕妻子在裡頭寫稿挨蚊子咬。


十幾年後,《還珠格格》的劇組來中國臺灣做宣傳,趕上周杰失戀,瓊瑤在書房陪他聊到凌晨兩三點。周杰坐在地毯上要煙抽,瓊瑤點了頭,平鑫濤半夜下樓去買;再十幾年後,演員張睿到這裡宣傳新專輯,瓊瑤留他在家吃晚飯。桌上有平鑫濤親自燉的牛肉和滷了幾個小時的蛋。張睿坐在瓊瑤身邊,不知道說什麼好,把菜一道一道拍下來,存到硬碟裡。


平鑫濤還在寫作的間隙陪她旅行,遊遍了世界;給她的情書從年輕一直寫到老,七八十歲了,寫卡片還要叫她「親愛的老婆」。他們都是外省人,都在貧窮裡度過青春。哪怕在取得經濟自由之後,他仍鼓勵她寫作,共創事業。瓊瑤的才華在丈夫這裡是不允許被浪費的。


他一直照顧她,讓瓊瑤的幸福保持在穩定狀態。現在輪到瓊瑤照顧平鑫濤了,直到最後。

 

 

她每天問丈夫三個問題:你好不好?你有沒有不舒服?還有「你還愛不愛我?」


平鑫濤在浴室裡摔了一次,醫生診斷無礙,瓊瑤還是請了新的印傭,把依達換成哈達——新印傭有6年的照顧老人經驗,能說很清楚的普通話。她還給丈夫的臥室換了醫院一樣的升降病床;又買日本進口的老人椅給他做寶座,還買美國進口的太陽燈,電動拍背器……可平鑫濤還是又摔了一跤,也不喊她「親愛的老婆「了。他的狀態在下滑。


熬到夏天,8月的一場發燒,榮總的醫生建議給平鑫濤插鼻胃管。瓊瑤心裡一緊,叫來他的兒女,讓平雲帶著平鑫濤的信來。醫生判斷是肺部感染,看了信只說:「只要把肺部感染治好了,就可以把鼻胃管拿掉,再度用嘴進食。」鼻胃管插不插,成了一個問題。


2014年10月,丈夫讓瓊瑤代他寫了封信。信是寫給他兒女的,是對身後事的交代:


「一、當我病危的時候,請不要把我送進加護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醫療器具來維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護病房裡。二、所以,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通通不要,讓我走得清清爽爽。」


年輕的時候,她用筆寫作,手指總是腫的。讀者回信都由她口述,丈夫執筆;後來她懶於寫序,平鑫濤就為她代序。這次終於輪到她用電腦代丈夫打字,並代替丈夫來表達意願。


瓊瑤拒絕插鼻胃管。平鑫濤的兒子說:「如果不幫他插,我要先看到病危通知書。」


鼻胃管還是插了。他抓著她的手,喊:「快救我」,「不要開刀」。她把他的床放低,跪在床前,雙手握住平鑫濤的右手,哭著發誓:「這是最後一次,以後都聽你的,你不要做的事,我再也不會讓它發生了!相信我,相信我!」


平鑫濤那張老朽的、有點歪斜的臉龐與妻子那張年輕得多的臉龐相對而泣時,秘書和兒媳走進病房,拉瓊瑤起身,她膝蓋疼了很多年,原本不能跪的。再回到可園,她又失眠,吃了兩顆安眠藥才睡著,夢見平鑫濤向她呼救。


住院12天回家,平鑫濤狀態下滑,不會吃固體食物了,也不認得自己的臥室。


下半年,他沉默、嗜睡,對誰都愛理不理。復健也去不了了。瓊瑤看了很多醫書,自己設計遊戲訓練他的反應力——「金鎖銀鎖卡啦一鎖」是攤開手掌捉他的手指;「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是讓他跟著舞動手臂。她買兒童畫板哄他畫畫,又發動全家爭搶著買畫哄他開心。下滑沒有停止。即使在精神最好的時候,他仍然左手無力右手顫抖,畫比字退化得還厲害。瓊瑤感到悲哀,但無能為力。她發現兩個人太相愛並不是一件好事。


2015年的冬天特別冷,瓊瑤總讓平鑫濤的所到之處保持溫暖。他已經不會用畫圖板了,到了晚上,瓊瑤就把他推進地下二層。這裡冬暖夏涼,終年維持在25攝氏度。


她讓平鑫濤看牆上那對大熊拼圖。問:「這是你讓人裝配的,記得嗎?那天你好得意,配好了叫我下來看,直說這樣的天才老公上哪兒找?記得嗎?」


他目不轉睛,只會說:「畫廊……太震撼了!」瓊瑤知道他不記得了。


發現丈夫連她也不記得了是個偶然。那個晚上,平鑫濤照常坐在「寶座」上,瓊瑤坐他腳邊的小凳。她換了自己的問題:「有一個人,名字叫做瓊瑤,你知道她嗎?」他答:「不知道!」


她拿了一本《皇冠》雜誌,問:「這是什麼書,你知道嗎?」


「不知道!」


她再找一本《皇冠》60周年特刊,問:「這本呢?」


「不知道!」


瓊瑤沒哭。她把書拋開,用手臂環抱住丈夫,在他耳邊低聲說:「你什麼都沒有了,失去的永遠不會回來了。」她問:「我還能為你做什麼?你……想不想去瑞士?」瑞士是通過了安樂死立法的國家。


原本,瓊瑤更為「理想」的死法是和丈夫相約殉情。


1975年,經濟學家劉大中查出腸癌,他帶著妻子回美國母校,在山清水秀的大學裡服藥殉情。幾個朋友在瓊瑤家的聚會上聊起這事,她就覺得那種死法很美。老友沈君山也在場,他也跟她一樣羨慕,只有平鑫濤主張自然死。那時他們正值壯年,瓊瑤還沒跟平鑫濤結婚。


2007年,75歲的沈君山三度中風,被違背意願插了管,從此再沒離開臥榻。再聊死亡,話題不那麼遠,瓊瑤和平鑫濤也是一對老夫妻了。他說:「我們絕對不能變成這樣。」這次兩個人達成了共識。


到了2013年,瓊瑤75歲了。她和平鑫濤提了殉情:「你比我大11歲,可能你會走在我前面。你走在我前面之後,我不見得還能夠單獨活下去。」她問丈夫可不可以浪漫一點,「我們定一個日子,什麼時候活夠了我配合你的時間,一起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或者是到我們以前去過的地方。我們就自我安樂死。」瓊瑤老了,她仍然覺得這種死法浪漫。


平鑫濤起初不同意,說「這個不行」。瓊瑤一直求他,說「這個一定要做」。他答應了,定了個日期,等到那天卻又忘了。


「我們有個約定你還記得嗎?」瓊瑤問他,「我們不是要一起去死嗎?」


他想起來了,「坐下來,坐下來,我們對這個問題好好談一談。」


那是他們第一次正式地討論死亡。平鑫濤說:「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又囑咐妻子:「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萬一我先走了,你可能會選擇一條不歸路。我不要你做這樣的選擇。」


事到臨頭,殉情或者安樂死應該是做不成了,瓊瑤接受了丈夫自然死亡的觀念。

 

死亡的權利

 

幾乎在丈夫忘記瓊瑤的同時,臺灣當局有了所謂「《病人自主權利法》」。只是她還不知道。


2015年12月18日,楊玉欣的身份是國民黨的政界人士。確切地說,臺灣立法主管部門的第8屆第8會期持續到這天下午3點,她此刻還是政界人士。任期還有幾個小時就結束了,她一大早就被人抱上汽車,一直開到臺灣立法主管部門的門口。7點鐘,又被人從車上卸下來,放進輪椅,推進協商室裡。


 

卸任前,楊玉欣還有最後的一宗法案等待通過。當瓊瑤在尋求安樂死的可能性時,她在試著把這個議題往前推進一步——即使安樂死為時尚早,人們也應該享有對醫療說不的權利。這法案貫穿了她四年的任期。


臺灣當局現行的所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規定——被兩名以上專業醫師判定為末期病人、走相關程序立病人意願書或家屬同意書,即可享有拒絕醫療的權利。楊玉欣想要推動的所謂「《病人自主權利法》」把適用人群擴大了,病人成為了主體。據規定,具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對病情和醫療選項有優先知情、選擇與決定權,可以預立醫療決定,在符合特定臨床條件時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


如果通過,這就是亞洲第一部醫療自主權利法。但是太難了。即使所有黨派的黨團協商都能趕在這幾個小時裡達成一致,在她卸任後還有二讀和三讀兩道門檻攔著。只要任何一個人提出反對,事都成不了。


楊玉欣的輪椅停在協商室裡靠門的地方。她看著臺灣立法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主持各種議題,政界人士們在眼前進進出出,這裡和菜市場一樣嘈雜。她只能等。黨團同意籤出法案之前,還輪不到她見院長。

 

她的辦公室主任、研究員,還有先生孫效智都來了。協商室只有同樣身份的人能進,他們把楊玉欣擺在門口,自己等在辦公室裡。


民進黨的「黨團會議」開始了。楊玉欣事先做足了準備:對方田秋堇委員的爸爸有切身的痛苦經歷,願意支持法案;柯見銘委員有醫學背景,她找他做過很多次專業討論。會議前,民進黨裡發言支持的人已經安排好,她要跟抵制者來人海戰術。

 

上午快過完了,楊玉欣的辦公室主任打過電話來,法案被民進黨籤出了。但壞消息馬上也來了。法案遭到了臺聯黨的抵制。所有人措手不及。辦公室裡的高層全員出動,每個電話都在問「你有沒有認識誰誰可以溝通?」楊玉欣瘋狂地撥電話,從黨鞭到秘書長,一個一個打過去拜託。


對方還是不籤。得到國民黨的政治交換之前,他們怎麼溝通都只得到一句抱歉。文件送不出去,一直拿在楊玉欣手上。


她沒想到民生議題還要用作交換。對死亡的知情與選擇,早就是一些地方的基本人權,但它卻是華人語境裡的禁忌、社會的邊緣話題。


被死亡為難的人——他們可能被隱瞞病情、接受過度醫療、違背意願延長生命,或者經歷著醫療無法解脫的痛苦卻求死無門……這些人真實存在,卻總是被主流所忽視。


對於面臨死亡的人,「如何死去」是殘酷的問題;對需要死亡的人,一旦這份權利被大環境剝奪,就只剩下無解的痛苦。對其他人,死亡也只能暫時逃避。


楊玉欣要做的就是幫助人們解決這個問題。到這一步之前,法案已經被討論過無數次。楊玉欣早就記不清自己開過多少場公聽會了。每次討論,衛服部、法務部、司法院還有醫學界和病友團體的代表都要悉數到場,會議六小時起開,每場中途休息30分鐘。楊玉欣要穿著鐵甲才能在輪椅上坐住,去一次洗手間預計要花20分鐘。她不敢錯過一個字,每次也都不敢吃喝。


起初會議是專業性的,逐句討論文字,越到後來政治的意味越濃。但政治不是最讓人絕望的,早先很長一段時間的溝通無門才讓人絕望。不少人避諱「死」字,根本不願意見她,話頭一提起對方就找藉口溜了。同樣的身份,楊玉欣要一直吃別人的閉門羹。


但這些問題都被解決了。在國民黨黨團和黨鞭的力挺下,法案通過了。籤出時間是當天下午2點59分30秒,距離卸任還有半分鐘。這部法案將在2019年執行。


背叛

 

新的一年到來,瓊瑤先是習慣了叫救護車:丈夫1月跌倒送醫,2月發燒送醫一次,連續嘔吐送醫一次。她一直胃疼,還是秘書給她掛了號,趁平鑫濤入院全麻時她照了胃鏡。她從食道一直到十二指腸都已經有了潰瘍,壓力引起的,離胃穿孔不遠了。


知道了結果,瓊瑤坐在候診室生悶氣。秘書領藥過來,她突然站起來,堅定地要求去營養科。還說:「我不能生病,我得馬上治好它。」 


2016年2月29日晚上,丈夫呻吟不止,失去了回應。挨到天亮,一家人又進了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急救室。瓊瑤和醫生討論病情,拿出封信拿給她看。


第3天,核磁共振的結果出來了,又是中風。醫生握著瓊瑤的手,告訴她要有心理準備:「恐怕平先生再也不會醒來,不會和你玩『上山打老虎』了。」


她的眼淚奪眶而出。她衝進病房,握住丈夫的手撲倒在他身上。又到了決定是否插管的時候。瓊瑤告訴醫生:「我尊重他,什麼管子都不要插!」她時刻記著丈夫對死亡的意願,這是她能幫他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她把平鑫濤的兒女叫來,兩家人開了一次沒有結果的家庭會議。醫生的判斷是不插鼻胃管,兩三個月內他就會離去;如果插管,維持生命的時間或許是幾年。兒女相信爸爸會好轉,堅持插管。醫生離開前又留下一個判斷:鼻胃管插了上去,就會終身跟著他。


 

回到病房,瓊瑤說,丈夫不會恢復如初了。平鑫濤的兒子說:「只要插了鼻胃管,我爸就會好,你為什麼不向前看呢?」


瓊瑤幾近崩潰。這段感情的開端註定了她和平家子女關係的脆弱,但她要維護愛人的約定。她一會兒想「我已經努力了五十年,我不要三個兒女恨我!」一會兒又控制不住地爆發,對他們喊:「在這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愛你們的爸爸!」或者「『悽悽慘慘地躺著』那樣是愛嗎?是愛嗎?」


她哭著出病房,回可園,走進臥室站了很久。20步外就是她買來的專業病床。「在那一瞬間,我明白,我失去了鑫濤,也失去了他的兒女!因為那根他媽的鼻胃管!」一年之後,等到瓊瑤願意訴說的時候,她在 Facebook 上這樣寫,並罕見地說了粗話。


平鑫濤轉到了腦神經內,會診確認,他大腦裡有中風後再也不能恢復的壞死組織。面積是11×8×3cm。於是又開會。新的主治醫生又提議插管,瓊瑤請他和上一位醫生談,給他看會議記錄。


平鑫濤開始打白蛋白了。藥物掛在點滴架上,兩隻手臂都是累累針孔,只能在腳踝上找血管——如果插了鼻胃管,藥就可以直接灌進去。平家子女在怨她。瓊瑤還是堅持:「讓他這樣離開,我會很痛很痛。可是,讓他加工活著,變成臥床老人,我會對他歉疚終身!請你們為他想想吧!」平家子女說:「他現在沒有病危。」


瓊瑤後悔到想給自己一耳光,但她仍然堅定。後來回想此刻的心情,她在書裡寫:「我不幫他做主,沒人能幫他做主!……我不能背叛鑫濤,我不能不為他長遠著想,所有的箭射向我吧!我挺立在那兒,讓他們的眼光,把我碎屍萬段!」


當晚,吃了抗抑鬱藥和安眠藥,瓊瑤還是睡不著。凌晨一點多,她發了一封簡訊給丈夫的兒女,還在勸說:「真正愛他,請不要讓他陷進他最怕的境地!」沒有回覆。


她獨自躺在床上,感受煎熬。


第二天,平瑩來電讓她諮詢一個人。晚上十一點多,她給前麻醉科醫生、現在皇冠出版社的作家侯文詠打了個電話。他早前是她家的醫療顧問。他也勸瓊瑤同意插管。瓊瑤說丈夫的病況,又提到那封信。掛電話前,他說:「現在不插管,他註定是死。」還有:「治療效果不好,你再把鼻胃管拿掉不就好了?」


掛了電話,瓊瑤第一次筋疲力盡。她突然意識到這不是一條鼻胃管的問題:她想到自己的名人身份、想到那段婚外情,還有仍受爭議的「善終權」。她感覺自己會成為全世界的飯後談資:你們知道那個瓊瑤嗎?當初搶人家丈夫,過了幾十年好日子,等到平鑫濤老了、失智了,她就不想照顧而要他去死。瓊瑤甚至想到了阮玲玉。


「如果堅持不插管,平鑫濤的兒女會恨死我,整個社會也會批判我。」天亮時,她妥協了,給平家子女發簡訊:「愛有很多種,我相信你們也是愛爸爸的。」


為了不讓自己後悔,她選在第二天執行。兩家人再聚齊,她在丈夫床前坐下,先是握著他的手懺悔,又抱住他的頭,說了一串對不起。


兒媳給她遞紙巾,瓊瑤沒哭。她堅持找值班醫生幫丈夫插管,合十雙手對著他拜。插管的時候卻不忍心看,她和秘書走到樓下去逛商場。


回到病房,鼻胃管插好了。丈夫在呻吟,像上次一樣想扯掉鼻子上的異物,印傭哄著他。瓊瑤走到床邊看他。五十多年來,這時她突然覺得他們真正分開了。「他不再愛我了」,她想。瓊瑤覺得自己背叛了丈夫。出了病房她往電梯走去,她決定付出代價,想爬到醫院的頂樓跳下去。


她第一次自殺是童年。抗戰時期跟著爸媽逃難,從湖南往重慶跑,她的孿生弟弟和小弟丟了,爸媽帶她投河;少女時代在寶島度過,她因為學習不好,和與比自己大21歲的老師談戀愛,兩度吃安眠藥自殺。老年再回望,第一次是走投無路,青春期大概都有沒辦法管控自己情緒的時候。等到做了母親,有了責任感,就再沒往這方面想過。


現在她覺得自己責任已了。「先走一步我也解脫了,也不必以後七八年再來背負這個煎熬」,她想。她也只想到這一步可走。


失去愛情的瓊瑤沒有跳樓,她甚至都沒去成樓頂。她在病房門口被兒媳和秘書拉住——插管之後,平鑫濤要轉院。針對臥床老人的長照中心條件很壞,私立醫院有好病房,但是價格貴而且一床難求。何琇瓊託人找到一間,需要瓊瑤趕快做決定。


沒死成,她的責任感又來了,開始忙著勘察醫院、轉院手續、交代護士和印傭。

 

平鑫濤一向和瓊瑤共擔風雨。80年代,他決定拍電視劇,周五播出了第一集,下周一要播的戲還沒有劇本。瓊瑤原本極力反對做電視劇,但還是哭著趕了劇本,不到兩周把收視率從最末救到第一。別人在樓下開香檳時她還在樓上寫戲;1990年,電視劇《婉君》在臺播出前兩天接到通知,第一集必須刪除,否則不準播出。這是他們到大陸拍的第一部電視劇,瓊瑤決定不刪。電視劇不播出的賠償費相當於賣掉房子,再加上兩人的所有積蓄。平鑫濤支持她,召開新聞發布會,用輿論向主管部門施壓。


但是這次,他成了她的風雨。


書,信

 

平鑫濤再也沒從醫院出來過。入院第一周,瓊瑤每天都去看他。護士勸她不用來這麼勤,「他每天都一樣」。後來她隔一天去看他一次,漸漸改為一周三次。她總在上午去醫院,去病房待到將近一點回家吃午飯,然後發呆、亂想。心裡難受得挨不住了,就寫幾行思念丈夫的散文,她叫它們《無法投遞的信》。


失眠是她年輕時就有的毛病,這時也常常發作。臥室的電燈開關上,丈夫貼上去遮擋亮點的膠布還在,夜裡睡不著,她就在自己和平鑫濤相連的兩間臥室裡徘徊。20步的距離裡,悔恨和痛苦湧上來,又想像各種自殺的方法。


瓊瑤這樣低落了一年,直到2017年3月12日。這天她又失眠,在臨近早晨的時候睡著了一會,又夢見平鑫濤。夢裡的他年輕,充滿活力,拿著一沓稿紙放到桌上,命令她「寫」。「把你面對的問題和經過,通通寫出來。」醒來之後,夢裡的情景依然清晰。瓊瑤記得他讓自己替那些無法發聲的老人們說話,「把你面對的問題和經過,通通寫出來。」


這個早晨,她下了床,起身梳洗,換好衣服,打開電腦。


過去幾十年裡,瓊瑤的一天經常這樣開始。除了吃飯,她整天坐在電腦前寫稿。要到晚上12點,平鑫濤叫她下樓,一起去影廳裡看部電影然後休息。這套程序快兩年沒執行了。丈夫患上血管型失智症以後,她把電腦從6樓的書房搬進了5樓的臥室,想在照顧他之餘寫點東西。但坐在電腦前的機會寥寥可數。


她給兒子和兒媳寫了一封信,從早上寫到下午,早餐午餐都沒吃。信裡寫了她對死的選擇:不及急救,不插管,不住加護病房,死後火化花葬,不要宗教儀式;然後她又寫「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意義重大」。


下午3點45分,她把這封信貼上了 Facebook。這是她第一次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發東西,也是瓊瑤第一次公開談論死亡。她還在信下附上了一個連結,她從這裡聽說了所謂「《病人自主權利法》」。

 

窗外天有點陰。可園的院子裡花木蔥蘢,鳳凰木如蓋的枝椏探出院牆,給忠孝東路的巷子裡又添一抹綠意。瓊瑤的信在窗外的世界裡迅速傳播。晚上,兒媳何琇瓊打來電話。她哭了,說:媽媽,你要做的事我們都會幫你做。兒子陳中維從樓下衝上來找她,問:媽媽你寫了一封信給我?為什麼不直接下樓交給我?


瓊瑤讓兒子去網上讀信。陳中維看完又衝上來抱住她,保證讓她善終。陳中維一直管繼父叫平伯伯。他說:「十年前我不會了解,可能會說救到底,但是現在我給你保證。」 


這封信之後,瓊瑤真正開筆了。她回憶自己照顧丈夫的點滴,打算出本書。她把自己的故事按章節寫好,即時貼上 Facebook。除了對丈夫的照顧,她還回憶花園裡的草木和錦鯉,展示丈夫老年時期寫給自己的卡片和情書。唯獨丈夫的病容一直不忍公布。


有人在留言裡推薦陳秀丹。瓊瑤把她的文章轉到自己的主頁,是關於死亡權利的。


在這裡,陳秀丹醫生名聲很大。不斷有病人從各處轉院到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找她當主治醫生。這些人都想求死。


 

說到底,華人世界裡搶救到底才是孝。一個人的「死」往往是整個家庭的命題,具體方式、時間,甚至是否知情都可能由別人決定。中國臺灣有超過五成的醫生為了避免糾紛而實施無效醫療——當醫療再也不能「增進病人健康或減少傷害」時,它仍然繼續。快死的病人不能再開口了,一旦病人和家屬在死亡意願上出現分歧,執意留住病人的家屬才是能把醫生告上法庭的人。


那些在其他醫院撤不掉維生設備的人,就轉院到陳秀丹的名下享受一死。


在重症病房做了十幾年醫生,她最熟悉搶救,早就見過求死不得的病人。這讓她絕望,也認定死亡是病人的權利。陳秀丹激進敢言,別人怕的東西難不倒她。有人警告或者到醫院投訴她也不退縮。


瓊瑤還在留言裡發現了一張照片,是30年前丈夫為她代筆回復的讀者來信。


作家年逾古稀,讀者人已中年,仍在留言裡寫:「無論外界怎麼想,我始終是您的信仰者。」


他看到瓊瑤的第一封信時父母都遭了「搶救到底」的罪。父親死前腦溢血臥床7年半,84歲的母親腦壞死四分之一,糖尿病導致失明和截肢,已經臥床5年。醫師無視「不積極治療同意書」,一樣說:「鼻胃管也沒有什麼。」他要求出院,病房氛圍凝重。


4月2日,瓊瑤把這篇回複寫成文章發表。她加了他好友,勸他不要被「孝」字綁架。他們談起來了,瓊瑤寫「只有你看出我心裡的洞是怎麼回事?謝謝你說更敬佩鑫濤,因為我愛他也更甚於愛自己。」或者是「我陷在自己逃不出去的漩渦裡,原因不是一點點,是很多很多點……我確實有『呼救』的意思!」 


留言板裡有人說自己得到啟示,也有人評:「其實是瓊瑤女士自己把關鍵問題跑偏了,對老年失智患者的照顧本來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她非要和公示自己和平老先生的私生活、展示自己內心、暴露個人情感緊密聯繫起來。這樣的話,別人當然會把她的選擇和決定與她的個人感情連成一體看……」


愛情作家的愛情結局在網上持續發酵。5月初,平雲用女兒的帳號寫了一封公開信回應瓊瑤。


信裡寫,瓊瑤告訴他們「對我來說,你們的父親已經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從今以後請你們自己照顧,我要去過我自己的生活了」,還有「我們很感謝這一年多年來您反過來對父親的照顧,但比起百分之六十多長照家庭必須完全靠親人自己照料的辛苦,您有1個秘書、2個看護、1個傭人可以使喚,您有兒孫,父親也有自己的子女,您並非孤立無援」。


瓊瑤否認說過那句話,她也感覺自己一夜之間成了眾矢之的。網友和媒體都沸騰了,就像她之前想像的那樣,這次罵聲淹沒了一切聲音。


她寫道歉信,「我不該認識你爸爸,不該寫出讓你們不愉快的文字,很多很多不該!」還說自己暫時不去探望丈夫了:「我現在萬念俱灰,也不再相信人間有情。」


結婚39周年前,她宣布自己要在那天關閉臉書。這次還寫「珍重再見,後會無期」。


自己的生活

 

瓊瑤沒有後會無期,「失去」愛人,也回不去「自己的生活」了。三個月之後,她的新書《雪花飄落之前》出版。人生頭一回,瓊瑤新書的出版社不是皇冠。這本書她寫得吃力,按她的筆力,十幾萬字的東西哭哭停停寫了5個多月,可算很慢。


可園的客廳裡,楊玉欣坐著輪椅趕來見她。這個失去自理能力已久的人是來幫助這位作家的。


 

她們聊了3個小時。卸任後,楊玉欣在為所謂「《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實行做準備,死亡話題上,瓊瑤的影響力前所未有的大。她主張安樂死,楊玉欣告訴她「安樂死是加工縮短生命」,這是為了確保病人的自主權利;瓊瑤講自己照顧丈夫的過程,楊玉欣說「家庭照顧者80%患慢性精神衰弱症」,她的痛苦是被理解的。


43歲的楊玉欣理解79歲的瓊瑤。她19歲那年得了罕見病,慢慢癱瘓,已經這樣坐了10年。除了被人抬上馬桶跟床,每天只能保持這個姿勢,裙子底下是兩隻長年累月腫著的腳。她還當過主持人、在罕見疾病協會工作過。


在這場會面的尾聲時她的先生孫效智也趕到了,法案正是這位臺灣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寫的。見到瓊瑤之前,她的經歷上已經進了孫效智的教案,「裡面有很多不了解相關規定,束縛老百姓思維的地方」。孫效智正在訓練醫護人員了解臺灣地區有關規定,他一條一條地給學生分析:遺囑裡說病危的時候不要插管,就相關規定而言沒效果——要籤的是意願書,不是遺囑;病危的概念也很不專業;他適不適合現行所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拔管條件呢?這需要先被相關專科醫生診斷為末期病人……


他們坐在這裡見瓊瑤是受了陳秀丹的引薦。瓊瑤給陳秀丹打電話,問「這裡的老人有善終權嗎?」,又問她可不可以幫自己的新書寫序。陳秀丹當然願意,又說:「我不夠看,我幫你找一群人」。她還找了中國臺灣的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教授。那封公開信也寫進了她的講義裡。


8月1日,瓊瑤為新書開了記者會。面對鏡頭的時候,她極不熟練。問了幾次「聽得到吧?」聲音斷斷續續。她總是對不準麥克風,「對不起,因為我實在沒有這個經驗來接受這麼大的訪問。麻煩靜一點……」還是斷斷續續,「對不起,因為我實在太笨了。」直到有人上前舉起話筒對準她,瓊瑤才講起自己寫書的初衷。她攥著手機上臺,想展示大孫女發來的祝賀微信。拿出手機又不會操作了:「淑玲在哪裡?我又沒有辦法把它調出來了。」她叫秘書上來幫忙查微信。


有記者問她和平家子女的關係。


這是瓊瑤最不願意提的。但她說了很多:「現在我們避免見面吧,這是最坦白的答覆。認識鑫濤以後,我覺得我是奉獻了我的一生。我認為我對皇冠而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對鑫濤而言,盡心盡力照顧他,最後他失智,我還為了他的善終權而和子女起衝突了。這個是我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假如有一天,他的子女想通了,我是因為愛他的父親才會這麼做的,我願意張開我的雙手,把他們抱在我懷裡,我們可以一起哭。」


又說:「我不能因為他們的抗議,而不寫這本書。這本書是針對整個社會的,不是針對我們的個人恩怨。」


8月末,新書座談會。主持人引著她和一眾嘉賓上臺,掌聲響起來。


瓊瑤坐下,褲腿往上躥了一點,黑色的紐巴倫鞋裡露出黑色的中筒襪,包裹住兩條細瘦的小腿。她把兩條腿嫻靜地併攏著,腳尖碰著腳尖,側向一邊。她瘦多了。短髮吹得蓬鬆,顯得脖子尤其細長。別人說話的時候,她向臺下看著,沒太多表情。先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隔幾秒鐘又遲疑著顛倒下位置。


還是有點侷促。瓊瑤要適應一會,但這次的時間可不算短。嘉賓就坐前,已經有人在臺上講了好一會。


她新書的出版社選了《天下文化》。高希均很早就上臺發言,這位執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經濟學家也是《天下文化》的創辦人。


「我們35周年,出了將近4000種書裡面,基本上跟文藝愛情這一塊聯繫不大。」他講自己沒讀過瓊瑤,又講起1977年沈君山帶他去她家做客的一面之緣,然後談到他與瓊瑤40年後的第二次見面「6月下旬我們在我們的小小的人文空間……」那天他拿到了新書的手稿,一晚上就看完了。


高希均說到「因為這本書是提倡一個新的觀念,叫善終權」的時候,準備上臺的趙可式在心裡嘆了口氣。


 

她已經為這件事奮鬥了30年。40歲時從護士崗位辭了職,留學念到博士才把安寧療護帶回這裡。為的是讓人死前能得到免除痛苦的科學治療,非延長痛苦的過度醫療。


2006年,趙可式在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查出乳癌。這裡的安寧病房由她開創,那年她還在醫學院裡兼任教授。把病理報告輸進專業網查了自己的存活期:五年存活率是20%。她想把自己的經驗留下,做完手術把手吊在衣架上寫書。


英國《經濟學人》報做過一份死亡品質調查,2015年,中國臺灣在這份報告中位列全世界第6、全亞洲第1。這是從她開始的,趙可式當得起安寧療護之母的名頭。


現在,她感慨講臺上的大知識分子對這領域的空白。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先被了解,可瓊瑤夫婦這樣的文化人不知道、高希均這樣的知識分子把它當做全新的觀念、這裡的少數醫生至今還以為幫病人拔管是犯法的。


現在,69歲的趙可式每年演講200場,自己搭捷運往返,自己做400頁的 PPT。但臺下的聽眾總是那些老年人。直到瓊瑤的新聞出來,她接了很多記者電話,又都拒絕了。因為「記者問我說,你要說 YES 或者 NO。我說要15分鐘才講的清楚。」


在臺上,趙可式管79歲的瓊瑤叫瓊瑤姐。她做了幾十頁的 PPT,發言超時,擠掉了陳秀丹的時間。


「假設我的病非常清楚,以現在的醫療是不可能再好起來的,我就是躺在床上任人宰割,吃喝拉撒大小便全部都是這樣。那請問你們願意這樣子活著的請舉手。」說到最後,趙可式向臺下發問,沒有人舉手。


最後一個媒體提問環節。瓊瑤也問了臺下的觀眾三個問題:「大家都看過我這本書了,我不知道你們有感動嗎?」


「有!」最響的一聲從第一排當中傳出,一個拼盡全力的男中音。


「謝謝你們!謝謝你們!你們認為我這本書對鑫濤有任何害處嗎?」


「沒有!」整齊劃一。


「謝謝你們!你們認為我提議善終權是因為我愛他還是我恨他?」


「愛他!」山呼海嘯。


散場前,她把兒子兒媳和孫女叫上臺,全家向觀眾席鞠躬,又走下臺和親友道別。


觀眾席裡迅速出現一種對峙:瓊瑤在一頭,家人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跟著她,有人攙扶著她的手臂。不斷有人上前和她擁抱,他們頭挨著頭說上一兩句,或者挽住彼此的手輕拍;媒體在另一頭,閃光燈噼啪作響。所有觀眾都湧到前兩排,把他們層層圍住。


一位女士從後邊大步走來,大聲哭訴她丈夫相似的經歷。她一直進到圈裡,沒人阻擋。瓊瑤也走向她,眉頭緊皺,努力聽。閃光燈轉過來,一陣噼啪。瓊瑤一樣擁抱了她。


紅色的桃心

 

「每天對我都是折磨。鑫濤這種狀態,折磨大概只有對我一個人。因為我對他的感情是那麼強烈。」這句話她在座談會上說過了,接受《智族 GQ》的採訪時,她又說了一次。


採訪的最後,她邁著緩慢的步伐領我去坐電梯。電梯下到地下二層,拼圖室很寬闊,半人高的拼圖一張張挨擠著掛在牆上。


第一張拼圖是老兩口帶孫女出門時買的。2003年,丈夫的第一場大病剛好,瓊瑤停下寫了一輩子的筆,決定歇一歇。


8歲的小孫女沉迷得很,每天很快就把飯吃完,用頭撞著她的背要去玩拼圖,還在比賽上拿了獎;圖越拼越大,市面上的圖案買光了,家人、秘書就去國外網站上搜羅新的類型;後來孫女的興盡了,瓊瑤還沉迷其中。她在臥室裡放了一張很大的桌子,上頭是拼圖的半成品,家人走進來,都會坐下來拼一拼。


拼好的圖多到沒法處理,平鑫濤請來木工,在地下室裝滿畫框,把它們掛到牆上。北極熊的巨幅拼圖有兩幅:彩色的大熊偏藝術化,身上有別的動物,腳下是幾隻小熊;白色的大熊寫實,一隻小熊偎在它身上。平鑫濤把它們放進最大的畫框,讓兩窩熊變成一幅畫。


現在,北極熊的兩家人依舊高懸著,呼吸相聞,畫面宏大。另一張掛在下面的巨幅拼圖,角落裡籤著全家人的名字:平鑫濤、瓊瑤、陳中維、何琇瓊、陳可柔、陳可嘉。


有人在旁邊畫了一顆紅色的桃心。 

相關焦點

  • GQ報導 | 瓊瑤知死
    對「死」的思考盤踞在瓊瑤腦海裡,讓她以79歲高齡再次走進公眾視野,把自己的經歷公之於眾。 瓊瑤的影響力,讓那些等待死亡的邊緣人群得以被主流社會看見。而對愛情的奮不顧身,是她小說主人公身上的鮮明特質,也是她在人生中踐行並一以貫之的東西。這也使瓊瑤自己的愛情故事在行至尾聲時,再一次激起時代波瀾。
  • 繼郭敬明道歉後,於正公開向瓊瑤道歉,兩大「抄王」誰更有誠意?
    2020年最後一天0時,郭敬明,業界公認的「郭抄抄」就小說《夢裡花落知多少》抄襲莊羽《圈裡圈外》一事公開道歉,話題閱讀量瞬間引爆微博熱搜,衝上9億!對於郭敬明先生提出的將《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本小說出版後獲得的線上線下所有的版稅以及全部收益賠償給我的這個提議,我有一個新的建議,我也將《圈裡圈外》這本小說出版後獲得的線上線下所有版稅以及全部收益同《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收益合併在一起成立一個反剽竊基金,用以幫助原創作者維權,並接受公眾的監督,請郭敬明先生考慮。
  • 瓊瑤帶版權離開皇冠,少女心的小白兔氣急了也會「咬人」
    79歲的瓊瑤又出新書了,發布會現場,提到平鑫濤,她哭著表示「曾和他相約一起浪漫赴死」 。論少女心,還是只服瓊瑤。這場發布會上,除了相約赴死的浪漫愛情以外,還有一件事值得關注:與平家子女鬧翻這麼久,瓊瑤第一次公開宣布收回65本書的版權。
  • 瓊瑤為病重丈夫插鼻胃管 自覺背叛萌生跳樓念頭
    瓊瑤夫婦。資料片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透露丈夫平鑫濤罹患血管型失智症,已住院1年多,她也在社交網站抒發這段時間的煎熬,因深知他無法康復,不忍心讓他插鼻胃管,還因此和繼子女鬧翻,不過在作家、也是麻醉科醫師侯文詠的勸說下,她妥協了,但自覺背叛老公淚崩,連說一百個對不起,還萌生跳樓念頭。
  • 《梅花三弄》:紅塵自有痴情種,瓊瑤的經典作品
    1992年,瓊瑤的經典三部曲《梅花三弄》在臺灣電視八點檔再掀起一鼓瓊瑤高潮,白吟霜、袁樂梅和杜芊芊悽美動人的苦戀不知哭花多少人的臉,真箇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除了正角兒的皓禎與吟霜,同時瓊瑤的「經典父母」角色也在《梅花烙》裡有吃重的角色與精彩的發揮。瓊瑤班底嶽躍利飾演的王爺威嚴智慧帶有和藹,沈海蓉飾演的福晉氣質絕美又慈祥雍容,都是令人懷念不已的角色。而且沈海蓉當時的風韻美貌也在頂尖,說她與陳德容這對母女恐怕是臺灣電視史中的最美母女檔我想也不為過呀!在《梅花烙》之後的梅花第二弄是由李志奇與嶽翔擔綱演出的《鬼丈夫》。
  • 瓊瑤的女人,真會哭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她說當年去面試《情深深雨濛濛》時,自己沒有被選上,但是有點不服氣,就去找瓊瑤問原因。瓊瑤告訴她:「你哭得太醜了。」黃奕繼續追問,怎麼樣才能哭得好看?瓊瑤的要求十分嚴苛——眼睛要一直含著淚,在詞差不多說完的時候,眼淚才能一粒一粒,晶瑩剔透地掉下來,同時淚還不能掛在臉上。瓊瑤選角,一條硬標準,就是會哭。
  • 阿嬌3D新片《白狐》:瓊瑤式「愛情箴言」一句接一句
    《白狐》瓊瑤式「愛情箴言」一句接一句  新快報訊由張智霖與阿嬌主演的不過,影片對於愛情的呈現就遭到觀眾詬病,尤其是大量的瓊瑤式「愛情箴言」令現場不時爆笑。  《白狐》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小翠》一節,述說狐仙小翠與知府痴傻之子王元豐的情感際遇。與以往許多改編《聊齋》的影視作品不同的是,影片以3D為賣點。片中,狐仙谷裡飄零的花瓣、危機襲來時天空中蔓延的黑霧都相當逼真,魔幻世界美輪美奐。此外,片中兩個主要的打鬥場景也讓人眼前一亮,動作戲相當養眼。
  • 瓊瑤臉書發千字文告別全文:珍重再見,後會無期
    除此之外,瓊瑤還在文中坦承自己對所有事情都已經放手了,並稱希望繼子女可以徹底執行丈夫的對於身後事的交代,「因為,我對於你,什麼力量都沒有了!」隨後,她也向粉絲道別,「這次關閉臉書,和以前不同!以前我總會告訴你們:『珍重再見,後會有期!』可是,這次是『珍重再見,後會無期』了!」
  • 81歲瓊瑤近照曝光狀態怎麼樣 曬出了一家人的合照
    81歲瓊瑤近照曝光狀態怎麼樣 曬出了一家人的合照時間:2019-07-09 17:2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81歲瓊瑤近照曝光狀態怎麼樣曬出了一家人的合照 7月5日,瓊瑤的兒媳婦何琇瓊曬出了一家人的合照,合照中也看到了久不露面的瓊瑤。
  • 瓊瑤告於正案勝訴 網友:大快人心 幹得漂亮
    舉報 12月25日,瓊瑤起訴於正侵害著作權一案宣判
  • 瓊瑤含淚同意為丈夫插鼻胃管治療 自覺「背叛」
    中新網5月2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2日報導,臺灣知名女作家瓊瑤日前為了失智丈夫平鑫濤是否插鼻胃管治療,與三名繼子女產生分歧,最終同意讓平鑫濤插了鼻胃管。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圖為瓊瑤與平鑫濤出席皇冠五十周年餐會。 《聯合報》資料圖片瓊瑤日前在社交網站發文,以《背叛─別了!
  • 「眼睛含淚、眼淚一粒一粒掉下來」的「瓊瑤式哭戲」到底有多美?
    要說唯美的哭戲,那就不得不說說瓊瑤劇中的那些個美人了,就算是哭起來還能一個比一個美,也是很不容易了。最近,黃奕在《演員請就位》這個節目中就爆料了,自己曾經面試瓊瑤的戲被刷下來過,原因是因為瓊瑤阿姨覺得她哭得不夠美。同時,黃奕也透露了瓊瑤式哭戲的標準:眼睛一直含著淚,話差不多說完了,眼淚才一粒一粒晶瑩剔透地掉下來,還不能掛在臉上。
  • 林青霞參觀羊駝農場,深夜又發出和瓊瑤合照,高情商與網友互動
    林青霞寫下「超泥馬」,笑翻網友47年前林青霞拍攝瓊瑤小說《窗外》同名改編電影出道,自此一炮而紅,後來接連演出《秋歌》、《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可見和瓊瑤的好交情,林青霞與秦漢也因《窗外》結緣傳緋聞,瓊瑤後來受訪,透露她觀察那10年間林青霞很在乎秦漢,「我認為秦漢是她唯一的心上人。
  • 《還珠格格》為何不被瓊瑤重視,小燕子不是女主角,永琪是男三?
    這時候,橫空出世了一部現象級的電視劇《還珠格格》,開創了瓊瑤的喜劇風格,大大咧咧又有點迷糊的小燕子成了全民偶像,而瓊瑤也再次坐上了收視率冠軍的寶座。該劇第一部全國平均收視率47%,最高62.8%。 第二部全國平均收視率突破54%,最高65.95%。
  • 於正道歉瓊瑤後,正式退出《我就是演員3》,接檔導師至今成謎
    2020年最後的一天,被網友稱為「道歉日」,一大早醒來爆炸性新聞接連不斷,先是郭敬明在31日凌晨第一時間公開道歉莊羽,承認了十五年前《夢裡花落知多少》抄襲《圈裡圈外》所犯下的錯誤。莊羽接受了郭敬明的道歉,並同意把兩部作品線上線下所帶來的收益,建立反剽竊基金。
  • 回憶瓊瑤劇中那些好聽的情感金曲肯定離不開還珠格格裡的主題曲 3
    《還珠格格》主題曲由動力火車演唱的《當》李翊群演唱的《雨蝶》1997年拍攝的《還珠格格》無疑是瓊瑤劇當中具有裡程碑式的作品,瓊瑤曾經說過這部劇的靈感來自於她的一次北京之行。《還珠格格》首播大受歡迎的程度幾乎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以至於今天這部劇依舊是暑期檔的熱門影片,劇中飾演五阿哥,蘇有朋是小虎隊唱的成員之一,是個沒有接觸過電視劇的新人,也是瓊瑤一次很大膽啟用新人的嘗試,這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 瓊瑤女郎張嘉倪,長著「狐狸臉」,靠逼婚進入豪門
    90後們的青春年少時代總免不了有瓊瑤阿姨的伴隨,那個時候瓊瑤的作品大受追捧,有些書直接被賣到斷貨,甚至地攤上的盜版書也廣受人們的追捧。在後來電視影業的發達,很多書被翻拍成了電視劇,這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時代記憶,就像還珠格格,一到每年放暑假他就會重播,根本不怕沒有收視率。
  • 來,見識一下瓊瑤要求的「眼睛含淚,眼淚要一粒一粒掉下來」哭戲
    如果我們回看瓊瑤劇,都會覺得劇情三觀不正,但同時我們也得承認,哪怕是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瓊瑤劇拍的每一位女演員都是美的,而且美得楚楚可憐,眉頭微微皺起就會讓人心生憐惜。瓊瑤劇怎麼把女主角們拍得這麼好看的?
  • 趙薇出演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瓊瑤失望說道:你毀了我創造的一切
    趙薇出演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瓊瑤失望說道:你毀了我創造的一切。2011年周星馳邀請趙薇參演自己的喜劇電影少林足球,在談及參演原因的時候,趙薇說道她很喜歡周星馳的電影,能夠有機會和周星馳合作非常的高興,稱自己能演周星馳創造的電影非常的不容易。
  • 瓊瑤含淚同意為丈夫插鼻胃管 在平鑫濤病榻前哭喊上百次「對不起」
    2017年5月2日訊,據臺灣《聯合報》2日報導,臺灣知名女作家瓊瑤日前為了失智丈夫平鑫濤是否插鼻胃管治療,與三名繼子女產生分歧,最終同意讓平鑫濤插了鼻胃管。圖為瓊瑤與平鑫濤出席皇冠五十周年餐會。 《聯合報》資料圖片瓊瑤日前在社交網站發文,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描述與平鑫濤和前妻生的三名繼子女發生爭執,最終還是同意讓平鑫濤插了鼻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