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伊
在隴南文縣生活著一支東亞最古老神秘的部族——白馬藏族,白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後裔,氐族發展壯大始自東漢,西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活動區域在陝、甘、川。氐人以驍勇善戰著稱,曾建立「前秦」、「大涼」等政權。棲息在今天隴南市文縣的「白馬氐」,先後建立了「武都國」、「陰平國」「白馬國」等地方政權,前後沿續了三百八十多年。
文縣石雞壩鄉薛堡寨、堡子坪等村寨是白馬人集聚居住山寨,在這些深山偏遠的村落,從遠古流傳下來一種古老的祭祀舞蹈「麻晝」舞。「麻晝」是一種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娛神、祭祀性民間樂舞,被附近群眾稱之為「十二相」舞。相傳這種舞蹈源於白馬人生產生活中的祛邪祈福,以十二生肖為題材和形式來表達白馬人的信仰和對自然的崇拜,現在已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形式和體系。
每年的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在文縣石雞壩鄉薛堡寨等村寨的白馬人都要舉行盛大的「十二生肖」表演活動。十二張面具,全是用桃木雕刻而成的動物面具,誇張的造型、鮮豔的色彩,都表現出了白馬人粗獷豪邁、質樸的審美追求和精神崇拜,這些面具再配以鮮豔的各種彩衣,更富有美感。
據當地民俗專家介紹,「麻晝舞」的十二生肖不能全部參與表演,言外之意是不能同時將十二張面具全部戴上表演,有著「凡事不能全滿,滿則虧則損」的說法。所以在表演中,一般只能看到六個角色,它們分別代表十二生肖,也就是說一頭代表二相。第一相用獸王獅子頭代表鼠和羊;第二相是牛頭,並代表著馬;第三相是虎頭,並代表狗;第四相是龍頭,並代表猴;第五相是雞頭,並代表蛇;第六相是豬,並代表兔。另外的六張面具一般供奉在場子中作為觀瞻之用。
「麻晝」的舞蹈套路共有十二大套,大套裡面又有七十二小路,這些跳一遍要四個多小時。跳每一小套時,眾人合唱麻晝歌為麻晝舞伴唱。歌伴舞時,全體參與者分男女兩組接唱,歌曲的內容極其豐富,所唱內容要從山寨頂的物事一直唱到溝底的物事。「麻晝」舞的樂器有中銅鑼一面,牛皮鼓一面,銅鈸一副,以銅鑼、鼓等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時有嚴格的站位排序和表演程式,領頭者為手持獅子頭法器的獅頭面具,之後依次是牛頭面具、虎頭面具、龍頭面具、雞頭面具,排序末尾為豬頭面具,他們都手持祭神法器。
「麻晝」舞的表演者頭戴各色面具,面具大多兇猛誇張,十分兇悍。顏色是在遵從生肖動物本身色彩的同時大膽採用象徵性,裝飾性色彩,表面用紅、黃、綠、藍、黑等色彩繪製,角、嘴、眼都特別突出。演員的豔麗服飾是根據六種動物的顏色而制的,其中,獅子著紅色衣,牛是棕色衣,虎為條形斑紋衣,龍為綠白相間衣服,雞為紅色衣,豬為黑色衣。表演時,「麻晝」舞的動作組合主要以點踏步、踮跳步為基本表現形式,舞蹈的基本動作以搓步、小腿劃圈蹲步、左右跳轉圈為主,結合粗獷、神秘的上肢動作,栩栩如生地表現了所扮動物的形態,體現了白馬人獨有的審美意識。
據有關史料記載及專家研究考證,「麻晝」舞至今有三四百多年以上的歷史,這種舞蹈源於白馬人生產生活中的祛邪祈福,可見其受白馬原始自然崇拜和道教的影響。其十二相代表著白馬人的精神崇拜和信仰追求,它表達著一個完整、自然、和諧的世界,萬物在天地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競相抗爭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