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慧廣州 加「數」前行
數字賦能城市治理 擦亮百姓幸福底色
一片小小的口罩,是保護人民健康的「盾牌」。
年初,當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峻之時,全國上下「一罩難求」。廣州推出小程序「穗康」,在全國率先開創口罩線上預約模式,為市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提供購買口罩的正規渠道,首日訪問量突破1.7億人次。目前,「穗康」已上線社保、醫保等58項政務服務,向集應急防控、社會治理、生活服務於一體的全業務鏈條的城市生活平臺轉變。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漸深入人們生活的「神經末梢」。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
以「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為抓手打造「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建設「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廣州正為城市治理注入數位技術、數字智慧和數字力量,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智慧路徑」。
「千年商都」正不斷加速「數智化」進程,以智慧城市建設撬動技術創新和治理升級,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讓數字治理深入每個角落、影響每個家庭、惠及每個市民。
大數據解決「小煩惱」
一個手機APP能辦多少事?從實時查詢附近的停車場,到為新生兒申領社保卡、開辦企業申領營業執照,「穗好辦」APP已經成為廣州人離不開的「生活百事通」。當前,「穗好辦」APP實名註冊用戶超過300萬,事項超過1200項。
12月初開始,123項高頻政務事項「入駐」廣州市中國建設銀行網點的智能櫃員機,銀行大堂經理成為「兼職客服」,打通政務服務在社區的「最後一公裡」,同時避免出現老年人無法適應的「數字鴻溝」。
數位技術深入城市生活「神經末梢」,市民感受到更有「溫度」的政務服務。而對於企業來說,只有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真正解決辦事障礙,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從各部門間「馬拉松式」提交紙質材料,到「一張表」全部解決,同樣是辦理企業醫療許可證件,廣州市民楊女士親身體驗了一把「一網通辦」帶來的便利與高效,「只需在線上填一張表就辦完了,以往沒有兩個月根本辦不下來」。
在廣州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的支撐下,楊女士過去辦證所需要的營業執照、法人、稅務等一系列證明材料的審核都能夠在後臺執行。
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廣州通過搭建起政務數據樞紐,各部門間的政務數據實現暢通流轉。時間成本、中介成本、人力成本的縮減,讓企業「輕裝上陣」,把更多精力放在自身運營中。
截至今年12月初,廣州市政務信息共享平臺接入單位151家,匯集數據超166億條,日均交換數據超4300萬條;廣州市電子證照系統已上線656種證照,籤發1933萬張電子證照,可調用省級部門籤發的戶口簿、身份證、社保卡等3000萬張,並實現超10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免證辦。
「想要真正建設好『數字政府』,需要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制定數據共享的規則來打破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從而實現有價值的數據共享。」廣東省通信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董事陳洪表示。
機制如何設立?「孤島」如何破除?2006年起,廣州市政務信息共享平臺已投入使用,先後出臺政務信息共享一系列政策法規及標準規範。
今年,廣州通過建立一套工作機制、編制一個專項目錄(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專項目錄)、優化一個共享平臺(廣州市政務信息共享平臺),建立起優化營商環境專項信息數據共享長效機制。
「『數字政府』不是停留在技術上的概念,而是一整套的體系和運行機制。」廣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梁文謙認為,「數字政府」建設將倒逼政府部門進行革命性的流程再造,加快建立數位化轉型機制。
「小算法」升級「大監管」
2505.3萬人次,是廣州2020年春運旅客的累計到發量。從去返程客流到復工,「交通+防疫」讓城市經歷了不同尋常的大考。市民享受輕鬆便利出行的背後,是源於廣州城市智慧交通體系的強力支撐。
一面藍色巨屏掛在牆上,一副地圖分布其中,代表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和白雲機場「三站一場」的藍色齒輪轉動,屏幕上的數字與圖表實時跳動,如同城市交通的「心跳」。在廣州交通信息指揮中心內,交通的「智慧大腦」既能俯瞰整個廣州火車站,也能追蹤站場的細微處旅客候乘秩序。
在廣州,整合了5G、AR等硬核科技,並根據應用場景不斷更新迭代的城市「智慧大腦」,統籌管理全市交通行業數據資源,涵蓋數據超過820類、2000多億條,能夠對全市「三站一場」四個綜合樞紐以及高速公路、長途客運、城市路網進行有效實時監測和分析。
從2017年應用重要站場人群監測系統,到覆蓋90多個重點區域的「智慧春運系統」,再到「智慧交通系統」全面覆蓋城市內外交通……幾年時間,廣州交通大腦建設從「監測重點區域客流」到「覆蓋城市對內對外交通」,其所涵蓋的領域不再局限於各職能部門推出的應用場景,而是依靠算法、應用場景不斷迭代,為市民提供便捷公共服務。
「智慧交通建設不會一蹴而就,各個重要信息系統都需要反覆打磨和持續迭代升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科技信息處處長張孜表示,運用於重大節假日旅客運輸監測分析和保障的「智慧交通系統」即將推出第五版,向構建城市綜合交通大腦方向努力。
從用「數字」服務百姓民生,到用「數字」實現社會的綜合治理,「智慧」從服務端到監管端不斷延伸,智慧城市建設未來將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領域獲得新的突破。
今年春運即將到來,張孜透露,全國首個交通行業視頻智能化分析的「交通慧眼平臺」即將正式上線。平臺試運行近一年來,交通科技執法佔比從46.75%提升至56.9%,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與交通大數據技術,可對重點營運車輛「精準畫像」,智能識別交通營運違法行為,實現精細化、智能化監管。
在陳洪看來,數據+算法將讓智慧城市發展在迭代中產生新的動能。
當城市會「思考」
如何將一座7434平方千米的三維城市,放進一面二維屏幕中?廣州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為了實現『一網統管、全城統管』的目標,廣州正在全力建設『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精細化水平。」梁文謙說。
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模式,「千年商都」乘勢而上。依靠數字手段,廣州將觸角延伸至城市治理「無人區」,在更廣範圍實現更深層次的精細化治理,力求找尋城市資源配置的最優解。
「每逢雨季,城市看海」,這一局面將有所改變。
一張實時變化的內澇風險圖,在屏幕上不住跳動,為精準施策提供技術支持。全市布局的495個內澇監測點建設和395個水雨情站點,實現「釐米級」「分鐘級」監測,並且綜合考慮了降雨、地形等因素,覆核截流、調蓄和外排能力,它將於明年汛期前發揮實效。
隨著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入發展,城市治理不僅要求數據「說話」,更要求數據會「思考」。
2020年上半年,廣州越秀區某街道發生一家兩口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在附近陸續排查出6名病例。但奇怪的是,三棟樓相背建造,出行路徑沒有交叉,生活也沒有交集,到底是通過什麼途徑感染的呢?
為了找到答案,工作人員依託智慧廣州時空信息雲平臺提供的1:500地形圖,構建了三維傾斜實景模型、數字高程模型,並製作了《疫情暴發點及排水管線地勢圖》,通過排查排汙排糞管道,找到破損處;結合雲平臺的時空分析預測,並通過對氣象和地勢條件的綜合研判,結合專業的疫情傳播分析,判斷前幾日下雨時,帶病毒的糞水隨雨水流向地勢低洼的後兩棟樓處,後來得以證實。
「時空信息的統一,讓智腦有了更多對比、分析、預測的空間,為輔助人腦進行綜合判斷,提供更好支撐。」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鴻說。
「數字讓城市更美好。」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紅波認為,數位化不僅讓城市治理變得更為精準、深刻和智能,而且有助於廣州實現更高水平的國際化,尤其是未來可能衍生出的定製和個性化治理與服務,更是值得期待。
讓城市更智慧,讓市民更幸福,讓治理更高效。隨著數字政府建設的深入實踐,廣州「推動信息化更好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美好願景,正成為惠及城市方方面面、日常點點滴滴的生動現實。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