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慶旅遊的遊客,在重慶主城總是聽到火鍋店,重慶本地人在吃火鍋的時候,大聲划拳大喊「兩路口漲水 七星崗鬧鬼」。聽到這句話的外地遊客,可能一臉茫然地不知所措:真心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並不知道,重慶主城區的七星崗,原名並不叫七星崗,而是叫七星缸。七星崗在重慶通遠門外,地勢較高,屬於老重慶的制高點。
山城重慶的建築往往比較奇特,由於重慶山城的特性,修不了高樓,大家的房子都依山而建。有的住戶本來是住在十樓,不過,從另外一道門出來,他很可能還在隔壁一樓的腳底下。也許住戶的房間,臨街門面並不是一樓,而是五樓。
有的房屋就在懸崖邊上,利用腳下用幾根柱子一撐,牆壁大多數用竹子編成,內外糊上黃泥巴,上面就可以住人了。這種比較危險的房子,便是重慶城早期較為普遍的吊腳樓。
這種簡單的建築材料建成的吊腳樓房屋,隔音效果那叫一個差,除此之外,一個挨一個,一個重一個的吊腳樓那是密密麻麻,房子重房子。
加上簡單的建築材料和幹透了的竹子是易燃材料。如果誰家不小心著了火,都不用風吹,一燃就能燃一大片。
在重慶歷史上,大火災那是經常發生,重慶山城的地形原因,一路往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吊腳樓,如果山下著了火,往上那一大片別想好過。比如1949的九二火災,從朝天門燒起,燒了37條街,連江上船都沒跑脫,那場火災,據說燒死燒傷15300餘人。
喝水都得去江中挑水的重慶主城,水源只能靠兩江水,一得著火,地勢高的地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點法都沒有。
為了徹底解決重慶主城的消防用水的問題,清朝末期的晚清政府,在重慶多個地方修建消防水池,蓄水以備不時之需。再加上通遠門外的七星崗地區的地勢高,於是他們請了高人指點,高人說火魔從南方來。
於是他們設計在城門外的七星崗造了七大石水缸。將那七口大水缸擺成北鬥七星陣,柄指向南紀門。聲稱這七口大水缸能夠,能阻攔火魔入城。
自從有了北鬥七星狀的七口大水缸,通遠門外那塊高地,重慶市民們便叫那裡七星缸了。
重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老重慶主城區,曾經有朝天、翠微、千廝、洪崖、臨江、太安、通遠、金湯、南紀、鳳凰、儲奇、金紫、太平、人和、定遠、福興、東水17道城門。
這17道城門只有通遠門是唯一在陸地方向開的城門,其它的16座城門,都是面向江面而開設的。
為了順應風水,講求生克,修築重慶古城的時候,設計重慶城的高人,順應「九宮」、「八卦」之象而築,以示「金城湯池」之意。「九宮」、「八卦」之象合計起來,就有了後來古重慶城的17道城門。
那個時候的重慶主城沒有自來水,城區的生活用水,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重慶築城的時候,考慮到這個需要,便修建了「九宮」九門,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的水門。
另外對於「八卦」的八門本來也可開放,不過,由於重慶城內火災頻生,當時的官府認為乃水門洞開,不能制克火星之故,便將八道水門統統封閉。
後來,重慶城對應八卦的八門封閉之後 ,從此有名無實,僅當作擺設。故重慶十七門統稱「九開八閉」。
1927年上半年,重慶首任市長潘文華為拓展重慶的城市空間,主持成立了新市區管理局,老重慶城牆的不幸被推翻,「九開八閉」重慶十七門也幾乎不存在,如今只剩下這些地名而已。
準備大肆擴城的潘文華下令將城牆推倒之後,七星缸這裡的七口大水缸便首當其衝,很快就被搬走了,到後來七口缸都不知所蹤了。
沒有了水缸,缸和崗又同音,又因為那裡在山崗上,人們叫著叫著,就叫成了七星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