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今年的中秋,江門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市朗誦協會會長廖欣又多了一個身份——筋鬥雲童話社負責人。他們原來想的名字是兒童有聲文學創作室,但為了更加簡單好記,他們決定以孫悟空的筋鬥雲命名。廖欣說這件「神器」既充滿童話的想像色彩,又能寓意一個十萬八千裡的遠大夢想。
在今年舉行的首屆「任溶溶童書節」上,筋鬥雲童話社正式揭牌成立。這意味著由6位成員組成的悅聲工作坊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團隊的創作也有了一個新的方向:兒童文學。
深沉「大人」重拾童真
「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做一個快樂的孩子,歡迎來到廖叔叔童話世界。」2016年8月,廖欣在機緣巧合下受邀去給小寶寶們講故事,作為音樂胎教的一種。
現場講完之後,廖欣又把故事錄了下來,以供醫院傳播給更多準媽媽。這就是他微信公眾號第一篇有聲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蓋房子》的由來。當時,廖欣的孩子剛滿5歲,每天睡前他都要給孩子講故事哄他入睡。抱著讓更多孩子聽童話故事的初衷,他在自己的公眾號上開了一個童話欄目,開始「試水」錄製有聲童話故事。
「一開始我以為會很難,會是一次顛覆性的嘗試。」廖欣坦言,在此之前他創作的都是「大人」的有聲作品,這些題材關注社會現實、探討人類自身命運,「很深沉」。但原來,自家的孩子早就賦予了他打開兒童之門的鑰匙。「跟孩子聊天要用簡潔直接的思維,要深入淺出。」
像跟兒子講故事一樣,廖欣從《龜兔賽跑》講到了《小紅帽》,在這個過程中,他重拾了童心與童真,也收穫了越來越多粉絲。「不同人物不同語氣,聽得我家寶貝入迷了!」「每天晚上給兒子女兒聽一個睡前故事,聽完就安靜睡覺,寶貝都好喜歡聽。」每當收到評論,廖欣都會一一回復,這是他一直堅持的動力。
「可愛的不是故事,而是孩子」
2019年中旬,悅聲工作坊成立,他們在江門市文聯的微信公眾號開設了一個欄目,叫「星期三的聲音」。工作坊6位成員從事公務員、教師、商人等不同職業,都是江門市朗誦協會的成員。他們利用業餘時間輪流創作,在每周三發布一期朗誦作品,體裁包括詩歌、散文等——童話並不是主要方向。
但給孩子講故事,早就存在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裡。
徐璐是筋鬥雲童話社成員之一,有著18年學前教育的工作經歷。回想起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日子,她覺得講故事的時間是最快樂的。「再調皮搗蛋的孩子,一聽說我要講故事,都會安安靜靜坐好。」有時候,孩子還會拿著故事書,追著讓她講故事。看著這些專心聽故事的孩子,她覺得很幸福:「他們眼裡有光。」
在童話的世界裡,所有事物都被賦予了生命,太陽公公會說話、凳子會唱歌、風會跳舞。徐璐說,在「大人」的故事裡,主體常常是單一的,但在天馬行空的童話世界裡,擬人化的運用使得畫面一下子就豐富了。
而將文字演繹成有聲故事,又給了她更大的創作空間。《小馬過河》裡的老馬有多老?小馬是男生還是女生?小馬是調皮的還是文靜的?這些都可以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這個過程很好玩,我很喜歡。」
童話社成員高原經常給孩子們開講座。「講故事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他們學舌,而是啟發他們去表達、去創作。」他說,孩子全情投入講故事時,其發揮的創造性往往超乎家長想像。他喜歡給孩子們講課,因為可以分享他們異想天開的想法和靈感:「就像外婆給孫子講故事,不是因為故事可愛,而是孫子可愛。」
打造僑鄉兒童文學品牌
從悅聲工作坊發展到筋鬥雲童話社,離不開政府近年兩份重要方案。
去年,《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9—2021年)》和《江門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9—2021年)》出臺,江門提出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打造華僑華人文化重要交流合作平臺。
作為兒童文學泰鬥任溶溶的故鄉,江門在今年國慶舉辦童書節,並籌備設立「任溶溶兒童文學獎」、成立「童書創作委員會」等,研究布局童書創作、研究、出版、印製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平臺,推動僑鄉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
筋鬥雲童話社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童書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
同在今年首屆「任溶溶童書節」上成立的,還有小花城(江門)童書創作工作室和喜戲兒童戲劇社。它們將與筋鬥雲童話社一起,把本土作家創作的童書演繹成有聲讀物、廣播劇、戲劇等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充分挖掘兒童文學市場,壯大僑鄉兒童文學事業。廖欣說,目前他們已經收到江門市作家協會推薦的數十篇兒童文學作品,把這些作品錄製成兒童有聲故事,將是筋鬥雲童話社揭牌後的第一個大項目。
被問及筋鬥雲童話社的未來計劃時,成員們都對同一個方向表示了期待:走到線下、走進校園。廖欣說,下一步,筋鬥雲童話社會與教育局等部門聯動,從線上走向線下,組織更多進校園活動,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引導他們寫故事、講故事、演故事,一起擦亮僑鄉兒童文學的品牌。
【記者】李靄瑩
【作者】 李靄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