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驚現浙江省最小食草恐龍足跡!小恐龍腳印形似酒杯……疑似存在...

2020-11-28 北青網

來源:浙江之聲

關於八仙的神話傳說,中國大地可謂隨處流傳。可是金華蘭谿市梅江鎮的兩處「八仙遺蹟」,非同尋常。經專家確認,居然都是1億年前恐龍留下來的遺蹟。

這兩處遺蹟,一處叫做「八仙下棋」,一處叫做「八仙醉酒」。

10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Lockley)教授等中美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浙江省中西部蘭谿市發現了重要的大型恐龍足跡,而這些足跡長久以來被人們解釋為「八仙下棋」的遺蹟。該發現對研究中國白堊紀中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以及民間傳說對古生物學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位於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八仙下棋」遺蹟,巖石上留下來的8個神仙「屁股印」,被中國地質大學專家邢立達證實是1億年前的巨型恐龍足跡。

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媒體紛紛轉載報導此事。

馬鞍山頂航拍圖

10月10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博士金幸生趕到現場。在「八仙下棋」處,他贊成邢立達對遺蹟的判斷。他對村民爆料的另一處「八仙醉酒」遺蹟,現場確認眾多「神仙小酒杯」是浙江省首次發現最小食草恐龍足跡,非常珍貴。

紅圈為「八仙醉酒」「神仙馬蹄印」所處位置

村民眼中的神仙器具

至少是3種恐龍的腳印

傳說中的「八仙醉酒」遺蹟,位於蘭谿市梅江鎮群聲村的馬鞍山山頂。馬鞍山海拔不高,山如其名,整個山嶺有一部分突然凹下去。跟「八仙下棋」遺蹟處在同一條山脈,相距數裡。

雖然馬鞍山海拔不高,但要從村裡爬上山頂,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隨同記者一起上山的,除了恐龍專家金幸生、蘭谿市委宣傳部、文旅局和梅江鎮幹部外,還有當地幾名村民。村民嚴海軍的老家就住在馬鞍山下,打小在這裡長大。八仙崗恐龍足跡被報導後,他及時向記者爆料稱,馬鞍山上可能也存在恐龍足跡。

山路崎嶇陡峭,雜草叢生,經過1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後,總算登頂。

「這裡有一個神仙坐騎的馬蹄印,過來看一看。」一登頂,村民們迫不及待地引著專家走到一塊巖石旁。這是一個5釐米直徑大小的小坑,極似馬蹄。「恐龍足跡。」觀察一番,略加思索後,金幸生很快做出了明確判斷。

眾多「神仙小酒杯」,就是省內首次發現最小食草恐龍足跡

「那邊還有許多神仙小酒杯。」山頂矗立著一座神仙廟,廟的後面有一處高聳的巖石,巖石頂上有一塊石頭,長約2米,寬約0.5米。記者看到,石頭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30多個硬幣大小的小石坑。石坑有點深度,看上去還真有點像杯子。這些小坑邊上有些平行的石頭縫,頗像傳說中「神仙用過的筷子」。

金幸生手握刷子,小心翼翼地將坑內的雜物清除乾淨,仔細辨認後,得出了同樣的答案:這些全都是恐龍足跡。

「這一帶,至少留下了3種恐龍的腳印。」 金幸生認為,這裡肯定生活了相當數量和品種的恐龍。具體情況尚待進一步探索考證。

「神仙馬蹄印」之一

形似酒杯的小恐龍腳印

省內尚屬首次發現

那金幸生是如何斷定這些就是恐龍足跡的呢?它們又都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仔細看這些坑洞,都有恐龍腳爪的痕跡。」在金幸生的指導下,記者發現,雖然都呈橢圓形,但細心觀察發現,幾乎每個坑洞都有尖銳凸起的一頭,「按這個判斷就沒有錯。」

具體形成的原因,金幸生也做了詳細的介紹。

他說,恐龍一般都喜歡在河流、湖泊邊上活動,那些地方沉積的泥沙,不幹也不溼,踩下去就會有足跡,之後就乾燥了。後來又有新的泥沙把足跡掩蓋了,隨後由於地殼抬升,河流變成了大山裸露在外,上面的覆蓋層就慢慢風化掉了。「因為新覆蓋上去的一層泥沙比下面早已定型的泥沙更容易風化。久而久之,足跡就形成了。」金幸生說,不過,但從肉眼觀察這些足跡,很難判斷他們屬於什麼恐龍,需要更詳細的對比。

「之後我們會組織專家團再上來一趟,通過設備掃描,將腳印的形狀、長寬數據進行採集,再根據形態和這些數據與不同種類的恐龍進行比較。」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也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金幸生對發現這些「神仙小酒杯」非常興奮。他說,這些小腳印是成排出現,說明記錄下了一個恐龍行走的過程。不過恐龍也有成長過程,這些腳印也許是某種恐龍的幼體,也許這個恐龍本來就是這麼小的,這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金幸生博士正在查看「神仙小酒杯」

疑似發現恐龍足跡群

有待進一步考證

事實上,除了山頂,馬鞍山還分布著眾多類似的巖石,不過很多都覆蓋著厚厚植被,有些上面甚至長起了竹子和樹。

既然山頂的石頭上有這麼多足跡,那說明恐龍在這一代活動過,其他巖石上會有類似足跡麼?

帶著這樣的疑問,下山途中,記者在幾位村民的幫助下,掀開了多塊石頭上的附著物,竟有意外的收穫。

在這些被掩蓋的石頭表面上,都發現了很多類似的坑洞,它們形狀不一,大小不一,但很多都有著相同的特點:恐龍腳爪的痕跡。

下山途中,記者和村民再次發現被植被掩蓋的眾多疑似恐龍足跡

金幸生看了記者傳過去的圖片後表示,應該符合恐龍腳印的特徵,但是需要到現場確認。

記者發現,這樣的石頭,山上到處都是。莫非馬鞍山一帶存在龐大的恐龍足跡群?一切有待專家們的進一步考證。

責任編輯:向勤如(EN006)

相關焦點

  • 四川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一眼認定雞爪印是恐龍足跡
    地質奇觀的首位發現者總會得到大家的羨慕和崇拜,發現恐龍足跡的人可就更不用說了,今個親貝網小編了解到的這位恐龍足跡發現者就更了不起了,一位5歲的小朋友卻發現了恐龍足跡有沒有很羨慕,親貝網小編獲悉四川一位5歲男童睿睿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發現疑似恐龍足跡。
  • 還有多少恐龍腳印沒有被發現?西藏昌都又發現恐龍足跡群
    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研究論文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所有足跡都被歸為雷龍足跡。
  • 一串「雞腳印」竟是恐龍足跡 四川盆地內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大型...
    隨後,自貢恐龍博物館侏羅紀地層古生物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彭光照、葉勇,副研究館員江山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邢立達及其團隊組成的調查小組,奔赴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進行調查。據悉,這些「大腳印」最終被確認為晚侏羅世晚期的肉食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在四川盆地內,首次發現侏羅紀晚期的大型食肉恐龍足跡。
  • 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系登山者迷路中無意發現
    相關新聞追光︱古生物學者公布獨家視頻:重慶歌樂山發現恐龍活動證據 追光︱記者連線歌樂山疑似恐龍足跡發布者:這種情況很罕見多圖丨現場直擊!歌樂山上的疑似恐龍足印長這樣追光︱探訪疑似恐龍足跡發現地:40多個足印在一處巖面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9日12時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記者 劉豔)今(9)日,微博認證為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邢立達的微博號@邢立達發布消息稱: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地點就在歌樂山。
  • 追尋河北大地的恐龍足跡 張承地區是曾經的恐龍樂園
    循著之前的記載,2007年開始,邢立達和他的團隊來到承德,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跡進行了詳細研究。他們踏勘的第一站也是熱河泉,在成功找到當年記載的恐龍足跡之後,又找到了分散他處的恐龍足跡化石50多枚,還在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中,找到了恐龍足跡化石200多枚。
  • 怎樣從石頭堆裡認出恐龍的腳印? - 手機百度
    恐龍的腳印很不容易保存下來,雨水等各種幹擾很容易就會毀掉它們,只有少數足跡在經過陽光暴曬等因素後會逐漸乾燥硬化,然後被時機恰當地掩埋,並且經過億萬年的重重考驗,才最終能夠形成化石。不過,子洲顯然擁有豐富的足跡化石,規模應該不小,在首輪研究中,就已經找到了幾十個恐龍足跡化石。其實,當地居民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這些奇怪的印記,只不過他們把這些足跡化石解讀為當地傳說中的神鳥「天雞」或「金雞」留下的腳印。
  • 恐龍足跡化石
    恐龍足跡化石指的是恐龍在柔軟泥沙地面上行走足跡所留下的化石痕跡,稱為「遺蹟化石」。恐龍骨骼化石則是恐龍死亡後,屍體的骨骼、牙齒、甲板等較堅硬部分受地質作用保留下來形成化石,也叫「實體化石」。兩者是恐龍在不同性質、不同埋藏環境狀態下形成的,一般情況下,在較小範圍的同一地層中,恐龍足跡和恐龍骨骼化石不會同時出現。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早在1985年,這處恐龍足跡就被重慶自然博物館的楊興隆和楊代環所發現,2001年美國恐龍足跡學家Martin G. Lockley又對該地區進行了調查。由於該足跡點位於約60 的陡壁上,限於技術手段,上述兩次對此處恐龍足跡的調查僅限於遠處觀察和素描。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專家表示,福建在恐龍化石資源方面的潛力還很大,相信今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 「恐龍足跡化石是恐龍活著的時候在柔軟的泥沙地面上行走所留下的痕跡被保留下來的足跡,我們叫遺蹟化石。」
  • 5歲男童在通江發現恐龍足跡,是國內最小年紀發現者
    ,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
  • 「零」的突破: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
    層面的恐龍足跡非常密集邢立達剛攀上山坡,老遠就在鈕科程腳邊和在當地人挖出的植樹的凹坑之間,看到了一個保存良好的、清晰的三趾型足跡,足跡末端有著非常明顯的爪痕,肯定是動物所留,當場就尖叫起來:「恐龍足跡!這肯定是恐龍足跡!」。考察隊員聚攏了過來,都興奮不已,誰都沒想到在考察的第二天就找到了恐龍在福建生活的證據。很快,考察隊員在周遭的巖面上發現了更多的足跡。
  • 四川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封面導讀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
  • 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創紀錄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專家本次通江之行,源於一位5歲小朋友的發現。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睿睿是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封面新聞)
  • 四川5歲男孩發現疑似恐龍足跡,專家:系億年前白堊紀肉食龍
    在抵達後經過幾位專家的初步觀察,確認這是恐龍足跡。隨即邢立達教授給睿睿一家人科普到這是第一次在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發現恐龍足跡,事實證明大於在一億年前該地區確實有恐龍活動跡象。邢立達告訴記者,這位5歲的小男孩睿睿來自成都,大小就喜歡上了恐龍。
  • 四川昭覺驚現肉食恐龍遊泳足跡|圖
    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恐龍這種地球「霸主」的神秘滅絕,至今,仍留給人們諸多疑問和想像空間。  「我們在四川省西南部、大涼山腹心地帶的昭覺縣發現了肉食龍的遊泳足跡。」昨日,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說,這是中國首例可以確鑿證明肉食恐龍會遊泳的遊泳跡,這個發現解開了恐龍之謎中的一個謎團。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福建發現的恐龍腳印11月7日,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龍翔大道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進行勘探時,從坡面覆蓋的紅褐色風化土層下,意外發現了一枚三趾型恐龍足跡。
  • 重慶竟有恐龍遺蹟?還是全球最全的恐龍足跡,綦江博物館就能看到
    「恐龍」這一名稱來源於西方,最開始並非是專有名詞,而是「恐怖的蜥蜴」。最早提出這一名稱的是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他在1841年研究的時候發現了樣子像蜥蜴骨頭的史前化石,便因此命名。目前我國一共發現了174種已經命名的恐龍,川渝一帶發現了28種位居全國第二,不過有一個地方卻以恐龍足跡聞名,更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有全部恐龍足跡類型的地方,這便是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 5歲恐龍小迷弟四川通江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系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
  • ...發現迄今中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中國網海峽1月12日訊(彭成燦) 1月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有關情況。據悉,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足跡,填補了福建省發現恐龍方面的空白。還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保存最好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 5歲小迷弟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判斷為距今約1.3億年白堊紀早期恐龍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小朋友楊哲睿今年國慶期間,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他,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