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類中藥主要有阿膠(驢皮膠)、龜板膠、鱉甲膠、鹿角膠等,均有良好的滋補功效,其中阿膠藥用滋補價值最大,也最為常用。
阿 膠
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漂泡去毛後熬製而成的膠塊,所以俗稱驢皮膠。主產於山東、江蘇無錫、浙江杭州等地。
阿膠不寒不燥,走肝、肺、腎三經。乃血肉有情之品,為治血虛之要藥。功能補陰血、滋腎水、潤肺燥。借其滋補黏膩之性,善於凝固血絡,所以又有止血良效。臨床故凡陰虛血少、虛火妄動而致虛煩不眠、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肺虛咳嗽、吐血、咯血、衄血,以及便血、尿血、崩漏、胎漏下血,皆常應用。
如臨床用於虛性失血、貧血,常與麥冬、生地、元參、當歸、白芍、白朮等為伍;若治崩漏、胎漏,又常與艾葉、當歸、白芍以及川斷、寄生、杜仲、黃芪等同用,方如膠艾湯;若配炒黃芩、槐花炭、炒地榆、苦參、防風等,則常用於大便帶血、痔瘡出血等。滋陰潤燥,用於陰虛心煩失眠,常與黃連、黃芩、白芍、生地、雞子黃同用,方如黃連阿膠湯;用於肺虛有熱以及燥咳等症,多與生石膏、杏仁、桑葉、麥冬、川貝母、百合、百部、生地、沙參等配伍,方如清燥救肺湯、月華丸等;用於陰血虧虛、不能養筋所致痙厥抽搐,可與龜板、牡蠣、雞子黃同用,方如大定風珠。
常用量6~15克。滋陰潤燥可打碎生用,烊化衝服;止血宜用蒲黃炒,清肺宜用蛤粉炒。
現代研究表明,阿膠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能促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增加,能改善全身造血功能,因能增加血小板,故又有止血良效。如用阿膠漿,配花生衣、大棗,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可靠。此外,經動物實驗證明,本品還能升高血壓,對抗創傷性休克,有預防進行性肌營養障礙的作用。
龜板膠
用龜板煎熬而成,功同龜板,但滋補之性更好。龜板甘鹹而寒。功能滋陰益腎,腎陰充足則虛陽下潛、心火降則虛火自清。為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陰虛陽亢之頭暈目眩,以及溫熱病後、津液不足所致的手足抽動等症的常用之品。本品還有益腎強骨之效,為治腎陰虧虛、腰腳痿弱、筋骨不健與小兒囟門不合等症之良藥。由於能益腎陰而達任脈,有固經止崩之效,故亦常用於陰虛血熱之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等症。特別是對腎陰不足所致痿弱、崩漏等症,龜板膠功效尤佳。
用量3~10克,但味腥敗胃,宜用酒炒烊化服。方如龜鹿二仙膠,由龜膠、鹿角膠加人參、枸杞子組成,是補益精、氣的常用良方。
鱉甲膠
為鱉科動物的背甲煎熬而成的膠塊。性味鹹寒,入肝脾二經。有滋陰、補血、退熱、消瘀、軟堅散結等功效。為治療陰虛潮熱、骨蒸盜汗、溫病後期陰液消耗、以及肝脾腫大、久瘧不愈、癥瘕瘧母、痔核腫痛的良藥。用量3~10克,開水或黃酒化服。
鹿角膠
阿膠、龜板膠、鱉甲膠均是補陰之品,而鹿角膠則是補陽之品,應有所區分。
膠類雖均是滋補良藥,但由於其性黏膩障胃、不易吸收,所以,在臨床應用並非人人皆宜,特別是以下情況不宜應用。
● 阿膠、龜板膠、鱉甲膠均是滋陰佳品,故證屬實熱或挾有瘀滯者一般不宜應用,更不可用之過早。否則,會有「閉門留寇」之弊。
● 膠類生用滋膩礙胃,用之不當不但達不到滋補的目的,反會影響消化吸收,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所以,凡患慢性腸胃疾病、有脾虛胃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口臭口黏等症狀者不宜應用。
● 患有冠心病、高脂血症者宜慎用。因膠類性黏稠,均有止血功效,若盲目應用,可能會使血流鬱滯,流速變緩,甚至會誘發血栓形成。
● 凡有外感表症者不宜使用,會影響外感病的治療,並有礙胃、影響消化之弊,達不到滋補目的。
● 鹿角膠因是補陽之品,故陰虛陽亢、腎有虛火者不可應用。
孫清廉/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