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島內地方公職選舉,國民黨主打「經濟牌」,一舉攻下了15個縣市的灘頭。2020年「大選」,民進黨主打「抗中保臺」的「亡國感」,這帖毒藥竟讓蔡英文民調扶搖直上,她洋洋得意。一個「亡國感」,竟救了蔡英文四年的失政,這是臺灣地區民主的弔詭。然而,冷颼颼的經濟,哪來的熱民調?「亡國感」雖救得了蔡英文,卻救不了臺灣經濟,檢視最近的經濟數字已一目了然。
臺「主計總處」最近上修臺灣地區經濟成長預測,從2.46%變成2.64%,宣稱經濟「穩健成長」。對於這樣的「佳音」,學者專家多半表示存疑,認為從資本形成或存貨變動看,行政部門的成長預測「很虛」。而民眾和業者則對這個數字覺得「無感」:分明景氣冰冷,街頭商店餐廳紛紛關門,旅館民宿門可羅雀,百貨賣場冷冷清清,哪裡感受得到經濟「熱灶」的溫度?
若看看更多的經濟相關數字,交叉比對,就更有助於釐清事實真相。先看臺當局「國發會」四天前發布的景氣燈號,已連續出現十個代表景氣趨弱的「黃藍燈」,且綜合判斷分數連3月下滑,目前僅剩18分,距離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僅2分之遙。再看臺「經濟部」公布的企業外銷接單數字,到10月底為「連十二黑」,即連續12個月負成長。臺「財政部」的進出口貿易統計則顯示,出口是除了6、8兩月微幅成長外,去年12月以來均是收黑,全年註定是負成長。
從這些數字看來,臺灣經濟絲毫嗅不出任何回溫或熱絡的氣味,而「主計總處」卻選在此際上修成長率,莫非是為了「助選」刻意營造利多?我們不妨再看更多數據:一,今年前三季島內「解散」的公司近三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這樣,看得出經濟好轉的跡象嗎?二,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的獲利較去年同期下跌19%,創七年來最大衰退幅度;這項反差,能用臺股指數上漲來粉飾嗎?三,去年島內民眾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3萬8千多元(新臺幣,下同),較2001年還低100多元;薪資倒退十八年,蔡當局卻還自誇是「四小龍之首」,這種黑色謊言不可恥嗎?
最諷刺的是,蔡當局近年雖然不斷調高基本工資,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島內仍有300萬人的月薪不到3萬元。其中,有近五成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這些人也正是受到民進黨炒作的「亡國感」影響最深的一群。經濟學家早已指出,調高最低工資,對於提升整體民眾的薪資幫助無多;創造更活絡的經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然而,蔡當局這三年多的政策多數在強調「管制」、「重分配」和「補貼」,甚少有真正的創新。
我們分別來看:「管制性」的決策,例如「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惡,嚴重剝奪了中小企業的經營彈性和民眾勤勞工作的精神;「重分配式」的政策,例如大幅削減軍公教年金,也因此削弱了社會中間階層消費的意願和能力;「補貼性」的政策,例如選舉期間層出不窮的旅遊補貼、農機補助、老農津貼等,都只有短期的政策效果,並將留下長期的財政惡果。
人民必須在經濟體感與意識形態之間拔河,忘卻自己生存的意義,這是臺灣的悲哀。「亡國感」也許救得了蔡英文選情,卻救不了臺灣經濟,那是另一輪沉淪。
來源:聯合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