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東又得獎了。
在最近的第21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他參評的「古宗牌」羊腿肉獲得了金獎。
這已不知是石偉東拿到的第幾個金獎。在上海養羊領域,石偉東小有名氣,因為崇明的第一個自主羊肉品牌、第一個養殖業綠色認證、上海的第一張羊屠宰自資質證書,都屬於他主理的合作社。可當記者與他交流後,印象最深的不是羊肉,而是他對農業生產的思考。
「做農產品,一定要打品牌」
70後石偉東是土生土長的崇明人,曾經是個成功的貿易商人。2012年,傳統貿易遭遇挑戰,石偉東決定棄商從農,回歸田園。
他愛吃羊肉,卻發現崇明白山羊養殖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為市場上不少崇明白山羊並非本地生產,即便是崇明當地產的白山羊也因為餵了配方飼料,加上飼養時間短,沒有了以前的味道。
這觸動了石偉東。他通過土地流轉,在向華鎮新圩村承包了幾十畝土地,成立了古宗白山羊專業合作社,開始養羊。
石偉東和他的羊
最初,家裡也有反對聲,但石偉給家人分析,「上海全市年消費肉羊300萬隻,地產肉羊只有5%,其中崇明白山羊更少。市民對高品質的羊肉需求不減,崇明白山羊又盛名在外,上海還有各種扶持農民的政策,養羊是天時地利人和,前途不比做貿易差。」有理有據的分析,說得家人點了頭。
從貿易商轉行做新農民,石偉東有很多與傳統農民不一樣的地方。
他給合作社起名「古宗」,並模仿古錢設計了一個圓形的品牌標誌,「給合作社討個好彩頭,因為在商言商,只有賺錢,才能持續。但『古宗』兩個字的意思是延續古法養殖,要做正宗的崇明白山羊。」
石偉東覺得,傳統農業不太注重打造品牌,所以他從貿易商轉型做農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品牌的農產品。合作社成立伊始,他把「古宗」兩個字和自己設計的標誌註冊了商標。至此,崇明有了第一個自主羊肉品牌。
「做農業也要有做貿易的頭腦」
石偉東聘請了養羊能手和技術專家做指導,但也有自己的堅持。2012年,工業化養羊的方式已經很普遍,石偉東想要的卻是藍天、白雲、青草,加上活蹦亂跳的崇明白山羊,「工業化養殖可複製性較強,大家都能做。我入行並不早,要做就做別人做不了的產品,做農業也要有做貿易的頭腦,那就是瞄準市場空白,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在上海,消費者對生態養殖的羊肉有需求。」
在石偉東身邊,一隻只體格健壯、毛色富有光澤的崇明白山羊將合作社周邊的草坡及田邊空地,都變成撒歡的園地。配方飼料被全部摒棄,取而代之的主糧是青草、雜草,「營養品」來自經濟作物副產品,包括花生藤、花菜葉、紅薯藤、黃豆秸等。合作社白山羊的出欄時間,也從10個月變成了18個月。
合作社的羊有撒歡的園地
2018年,合作社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實現崇明養殖業綠色認證「零」的突破。石偉東特別高興,「有了認證,說明我們生態養殖的方式得到了認可,『品質羊肉『也有了說服力。」
養羊的方式變了,賣羊的方式也要變。傳統崇明白山羊的銷售方式很簡單,要麼賣整羊,要麼賣羊腿。可在市區餐廳裡,消費者選的是羊排、羊肉片、羊肉串、羊蠍子等根據不同烹飪方式精加工後的產品。傳統養殖戶沒有屠宰資質和屠宰能力,不能提供這些產品。
「別人沒有的,就是我的機會。」石偉東很快將合作社的業務模式從養羊銷售拓展為「養殖—屠宰-分割-銷售」的全產業鏈,請農技專家一起升級合作社的硬體設施和軟體能力。2016年,合作社拿到上海第一張羊屠宰資質證書,意味著合作社不用再粗放型賣羊,而是可以對肉羊進行精細化分割:前腿、後腿、羊蠍子、羊排、羊蹄膀……部位不同價格也有差異,經過加工後的崇明白山羊,附加值顯著提高。
分割後的羊肉產品附加值更高
離開貿易行業很多年了,可石偉東時不時思考貿易與農業之間的關係,「做了那麼多年貿易,我特別清楚,簡單的零售模式無法為產品增加附加值,而且受制於人。農業生產只有形成產業鏈,集種養、加工、銷售於一體,才有議價權和競爭力。」
「農業管理也像企業管理」
今年,古宗合作社的崇明白山羊的產量約1300頭,加上與周邊合作社和農戶合作,預計總共可為上海市場提供5000頭正宗的崇明白山羊,在地產崇明白山羊中已屬規模不小,但與市場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可石偉東並不盲目追求擴張,「市場需要的是高品質的崇明白山羊。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場對高品質的產品需求更大,要求也更高。這是我們的機會,也是我們的挑戰,如果不能保證品質、只追求數量,就談不上』優質優價『。」
如果看一下石偉東的合作夥伴,能發現每一家都很「響噹噹」:綠地、City Super、盒馬、愛森……這些都是合作社用品質換來的。
讓合作社引以為傲的合作夥伴
「農業管理也像企業管理,要講究方式方法。」如今,古宗白山羊合作社已被崇明區農委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成為養羊行家的石偉東也獲得了「新型職業農民標兵」的稱號,他並不吝嗇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而且十分坦誠。
古宗合作社已經頗具規模
比如說管理,他覺得企業化運作農業很重要,「 我們合作社的員工實行每天8小時工作制,工資比行業平均高10%,還有年終獎分配,完全按照企業經營模式,能有效避免人員流動,培養人才隊伍。同時,我們合作社的生產加工基地設在崇明,銷售部門設在市區,分工明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最初棄商務農時,石偉東面對的質疑聲音不少,「當時可謂『做得好是傳奇,做不好是笑話』。不過經過這些年的探索,我覺得只要有過硬的品質和科學的管理方式,在上海支持農業、鼓勵農業的大背景下,不怕做不好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