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好爸媽在線」,第一時間學習好爸媽乾貨,成為更好的爸媽!
媽媽生氣又無奈地說:「親生的,親生的!」爸爸卻淡定地說:「這不是親生的!」什麼?
一、孩子鬧脾氣,如何從不淡定到淡定?
朋友說,這一年多來看到你寫的幾篇關於親子情緒管理的文章都很受益,你怎麼能一直這麼淡定呢?
聽到「淡定」這個詞,我噗嗤地笑了出來。
因為曾幾何時我也很不淡定,尤其在公眾場合遇到孩子發脾氣、跟我哭鬧爭吵,我就立刻像貓豎起尾巴一樣警覺,擔心影響他人或被人指指點點「怎麼孩子這麼沒教養」。
還記得有一次在壓力下,引發我從低吼直到厲聲喝止,最後無地自容般地掩面而去。
在娃鬧脾氣,搞到大人沒轍的時候,有人提供過一個法子,讓你安慰自己「娃是親生的,誰叫娃是親生的呢!」以此來幫助父母接納熊孩子。
但你知道嗎,我從不淡定到淡定,不僅是學了正面管教有方法了,還是因為爸爸的一句話「這不是親生的」,讓我醍醐灌頂,實現了心態上的轉折!
有一次,我們和幾家好友帶小朋友出來聚會玩耍。
四個男孩子很快湊成一堆瘋玩起來,用餐廳裡的橋牌聯手搭建一個城堡。
就在快完工的時候,不知道是誰不小心弄倒了一塊接著整體坍塌,眼看快要建成的大作毀於一旦,四個孩子都尖叫哭喊起來,鬧得餐廳以為發生什麼大事。
我連忙拉著自己孩子到一旁勸慰,他不聽一定要找到「兇手」,哭著一定要做好這個城堡。
我安慰勸說幾番無效,尖叫繼續……我也來氣了,連忙把他抱出去冷靜教育,讓爸爸陪他待著著安靜了再回來。
當爸爸帶著孩子進來的時候,饒有興味地看著我,此時我正在給另一個抽泣著的小弟弟疏導不甘心。
我柔聲安慰鼓勵到:「阿姨看到剛才你們能把所有棋牌都用上,砌得很有創意,一起玩得很開心,倒了真的挺可惜,是我也會難過,不過你看又有機會重建新的,也許還有……」
我兒子聽了我的話,「哼」了一聲氣鼓鼓坐回位置。
那天晚上,我家爸爸就說了這句名言:「當孩子開始惹你生氣時,你把他當作朋友家的小弟弟,你會怎麼說呢?如果當時你也那樣對他說,效果有什麼不同?」
我們呀,要有「這不是親生的」心態。
他兩個問題帶出來的反觀,讓我看見了自己的分別心: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往往容易急躁,擔心面子掛不住,失去了平和與耐性。
二、「這是親生的」真的有用嗎?
父母失去平和,反而常常因為一時間靠說服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壓下怒火。
如果你也曾經說過這句話,回想一下當時你內心真實的感受會是怎麼樣的呢?
「這是親生的」這句話,也許會產生兩方面作用:
一是升起父母的責任感,要為孩子的表現負責,於是轉化成父母自身壓力,卻失去對孩子的有效引導;
二是提升父母的包容度,無論如何也要包容孩子,誰叫是自己親生的呢,由此更能接納孩子的行為,然而孩子學會了更好的做法嗎?
兩個作用看似一時讓火降下來,但這句話說多了,反而成了「紙老虎」,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
於是,才有了這樣一些家長的真實反應:
可見「這是親生的」能掩蓋一時矛盾,卻顯現出家長束手無策的無奈之舉,也有人說是為了保命,至少不會被孩子氣得心臟病發。
因此這句話在吐槽輔導作業的文章、帖子上是高頻詞彙,卻透著一股淡淡的「被迫感」,很可能會有一天火山爆發,引起更激烈的親子衝突。
三、「這不是親生的」帶來的淡定睿智
在遇到孩子行為引起我們的一些負面感受的時候,無論是生氣、鬱悶、無奈、尷尬,乃至孩子報復、自暴自棄帶來的傷心、難過、無助。
此時,如果我們能夠跳出父母「愛之深,責之切」的身份限制,跟自己說一句:「如果這是朋友的孩子,我可以怎麼幫助他?」
然後再帶著一種既關心卻不著急、不緊張的心態,才能更容易真正以理性、包容、接納的態度去理解和引導孩子。
因為這時,父母就能放下「我要對孩子的行為負責、我必須教他……」的壓力和思維局限,避免一旦孩子不聽教育勸導。
一旦孩子的做法不符合家長的期望,就會引發「孩子不聽話」「孩子這樣做太糟糕」等等負面想法引發的怒火,掐滅導致親子衝突的導火索。
給自己一句「這不是親生的,怎麼做有用?」的提示,保持理智在線,更容易看清楚當時發生了什麼。
不急於評判和糾正孩子的言行,才能傾聽在孩子的視角裡,發生了什麼事情,此刻他有怎樣的心情……
一旦有過一兩次這樣「發現真相」的經驗,會擴大家長的接納區;帶著好奇心的探索,會讓家長發現先入為主也許並非事實。
比如,孩子打爛一桌雞蛋,不是因為頑皮,而是希望向媽媽學習做蛋糕;
孩子偷聽父母說話不是不尊重,而是擔心父母吵架,希望父母和睦;
孩子拿了隔壁家小朋友的東西,不是頑皮或偷竊,而是希望幫朋友實現一個願望……
總而言之,一旦不過於緊張擔憂,關心、幫助和探索孩子的心態會更有助於平等、平和的親子溝通,更能帶來共同解決問題的契機。
「哦,原來寶貝是希望學媽媽那樣做蛋糕,那媽媽教你怎麼敲雞蛋不灑好不好?」
「孩子,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擔憂,我希望今後你可以直接來跟爸媽聊,不需要偷聽哦。」
「孩子,你希望幫助朋友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要跟朋友商量,你打算怎麼跟他說呢?」
當我們能夠退後一步,跳出父母固有的反應模式。即使孩子做出讓你惱火的行為,你仍可以戲謔一句 「不是親生的」提醒自己。
讓注意力轉向:我怎麼幫助孩子平復情緒、解決問題?
一念之轉,便海闊天空。
本文出處為「好爸媽在線」,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作者:陳雪瑩
註: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轉載文章時請勿修改內容,侵權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