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罕見,所以珍貴: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2021-01-10 大眾收藏

宋人因為受到老子和莊子思想所影響,追求自然恬靜的情趣生活;平靜、渾然天成是宋人對藝術的追求,崇尚自然成為審美的終 極目標;建盞拋棄人工裝飾與金屬類材質,回歸到質樸無華、自然內斂的情趣中。因此建盞器形質樸,無人為堆飾僅從釉面紋理上做文章,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這些均與宋人崇尚自然標準緊密相關,建盞具有含蓄低調的情調。從單純簡潔的基礎上,釉面與裝飾展示出互相輝映的效果,達到含蓄、典雅而不張揚的效果,與宋人審美溫厚及含蓄相同。在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下,建盞的美學特徵近似沉靜素雅,猶如碧玉小姐卻存在無盡內涵。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代的龍窯柴燒多為還原焰氣氛,尤其是以松柴為主要燃料的燒制過程更是如此。現代的電窯燒造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還原焰,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氧化焰,而是一種電輻射熱的氛圍。為了保證仿製油滴建盞的質量,有時需要人為地營造一些還原焰或者氧化焰的氣氛。

建盞的曜變斑紋,其實是圓環周圍的薄膜,以圓環為中 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分散,最自 由,能衝破形的束縛,形狀特別像光暈。曜變斑紋的主要特徵其實是"影像",而不是"形狀"。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盞燒制過程中,溫度達到1200度時,鐵就分解成氧化亞鐵和氧氣。溫度不同,氣氛不同,必定會影響到釉的表面效果。對於這樣溫度不均勻的窯來說,應該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效果,就是人們常說的「窯變」。建盞胚體的配方,釉水的厚度要求非常嚴格。燒成溫度、氣氛範圍非常狹窄。因此,每一個建盞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在現代最 先進的電窯內也控制不了。

蔡襄在《茶錄》一書中,道出了鬥茶時喜愛使用建盞的原因,「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之不用。」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日本人酷愛建窯黑瓷,具有紋樣的建窯茶碗,更是被他們視為上品,其中有一件被稱為「天目曜變」的建盞,更是被日本人當作國寶而珍藏。這件曜變建盞,其實就是由當時中國浙江天目山的僧人,贈予日本和尚。日本僧人帶回日本後,不捨得用,一直當成寶物供奉。日本人至今獨把宋代建盞奉為「神器」,這與建盞「源自天然」的特殊,不無關係。一世人解一盤棋,最難尋,是變數步履匆匆的人,發現不了建盞的美麗。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經寫過: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如果你懂「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境界,也就懂得「雪沫乳花」在建盞中浮起時的雅趣馨香,從而理解建盞在蘇軾眼中的美感。

相關焦點

  • 兔毫盞,油滴盞,鷓鴣斑,蟹眼,木葉,戴帽,灰被盞,龜背盞,垂釉
    兔毫盞 兔毫盞是宋朝建窯最具代表的產品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唐代陝西黃堡窯(宋代耀州窯前身)、山西渾源窯以及河北、河南一些窯場已開始燒制黑釉器。而在南方,黑釉器燒制技術經由浙江婺州窯、甌窯而南下,影響福建的窯場,在閩北、閩東均出現燒制黑釉器的古瓷窯。但當時的釉瓷並未開發出不可替代的用途。釉瓷與點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宋時期,隨著宋代茶文化中點茶、鬥茶的興盛,黑瓷茶盞風靡一時,黑釉瓷亦迎來發展高峰。
  • 釉層肥厚的金代耀州窯月白釉瓷器,釉色光潔如新的宋代黑釉盞
    施滿釉,底足與環耳外側露胎,月白釉,呈青白色,釉厚均勻,溫潤如玉。胎色灰白,胎質細膩。內底心飾一道下凹弦紋。整體精巧無比,為金代耀州窯月白釉瓷中的佳器。此器之造型可追溯至九、十世紀由中亞地區傳入我國的金銀器單柄杯。南宋、金時期在南北方窯場,如耀州窯、定窯以及景德鎮、龍泉窯等均可見此類造型的瓷器。其中有紀年的時代多在12世紀後半葉及其以後。
  • 建盞全新作假騙局總結,助你煉就購盞慧眼
    因為建盞工藝是施半釉,底部是露胎無釉的,而是建盞的胎也是鑑別新老的重要參考,這才給作假者們鑽了空子。這種情況須仔細觀察盞的露胎部分,或用螢光、金屬刮擦等方法輔助,即可辨別人為黏合的痕跡。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作假高手利用精密儀器將銜接的縫隙縮小到極致,一定要謹慎為好。
  • 兔毫建盞到底怎麼選?它有幾個種類,什麼樣的兔毫盞最珍貴?
    無論是兔毫還是鷓鴣斑,或是同一種類的建盞,每一隻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建盞釉色分類時,我們應該採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下面咱們就以兔毫建盞為例,給兔毫分一分種類,說一說兔毫建盞到底該怎麼選,什麼樣子的兔毫建盞又是最珍貴的存在。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定窯,黑釉瓷稀有價高 黑定,白定一現即天價!
    兩宋時期黑釉瓷的美學內涵大多數是通過茶文化體現出來的。宋代「鬥茶」之風興盛,鬥茶勝負的標誌為茶是否粘附碗壁,哪一方的碗上先形成茶痕,即為 輸家,這和茶的質量及點茶的技術都有關係,更為重要的是選用的茶盞。為適應鬥茶之需,宋代將白色的茶盛在深色的碗裡,對比分明,易於檢視。蔡襄在《茶錄》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盞,其痕易驗」。
  • 窯分五色,中國傳統色釉之黑釉
    黑釉是中國傳統色釉之一,在宋代時期盛行用此色為瓷器上釉,生產的瓷器品種多樣,並在民間流傳甚廣。起源中國黑釉源起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區域。考古學家們通過上虞縣龍松嶺發現的幾處漢代窯址證實:東漢時黑釉是由當時的醬色釉發展而來,即東漢已出現黑釉。東漢時期燒制的黑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黑釉中的「黑」是如何形成的?黑釉在製作過程中,其坯料含鐵量比較高,在燃燒的作用下變成氧化鐵。
  • 宋代北苑貢茶有多珍貴,宋仁宗摳門到一餅茶分賜N個人?
    宋人雅好點茶,福建建州(也稱建安、建寧府,轄區包含今武夷山、建陽、建甌等區市)出產的北苑貢茶是天下聞名的頂級貢品,生產的黑釉茶盞建盞也風靡全國,供予官用。▼南宋建寧府轄區範仲淹曾作《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生動描寫北宋的點茶、鬥茶文化,以及北苑貢茶之貴重,成為宋代茶文化研究的關鍵依據。「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 玳瑁釉:吉州窯的黃金甲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講黑釉盞裡的「玳瑁釉」。下圖這隻包銀鬥笠盞便是典型的玳瑁盞,它通體施黑釉,釉質晶瑩,肥厚滋潤,釉面布滿的黃褐色斑塊,近足處無釉,露黃白色胎,胎質細密堅硬。此盞製作精緻,色彩柔和絢麗。
  • 嘉德秋拍:部分老窯和明清單色釉瓷器選賞
    2019年秋,中國嘉德瓷器及古董珍玩部,將在「明清瓷器玉器珍玩」專場,呈現數十件單色釉瓷器。單色釉瓷器素雅淡淨,因其無彩繪紋飾,則更需器型挺拔端正,釉面光潔瑩潤,偶有暗刻模印裝飾,則是要刀法流暢,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