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因為受到老子和莊子思想所影響,追求自然恬靜的情趣生活;平靜、渾然天成是宋人對藝術的追求,崇尚自然成為審美的終 極目標;建盞拋棄人工裝飾與金屬類材質,回歸到質樸無華、自然內斂的情趣中。因此建盞器形質樸,無人為堆飾僅從釉面紋理上做文章,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這些均與宋人崇尚自然標準緊密相關,建盞具有含蓄低調的情調。從單純簡潔的基礎上,釉面與裝飾展示出互相輝映的效果,達到含蓄、典雅而不張揚的效果,與宋人審美溫厚及含蓄相同。在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下,建盞的美學特徵近似沉靜素雅,猶如碧玉小姐卻存在無盡內涵。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代的龍窯柴燒多為還原焰氣氛,尤其是以松柴為主要燃料的燒制過程更是如此。現代的電窯燒造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還原焰,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氧化焰,而是一種電輻射熱的氛圍。為了保證仿製油滴建盞的質量,有時需要人為地營造一些還原焰或者氧化焰的氣氛。
建盞的曜變斑紋,其實是圓環周圍的薄膜,以圓環為中 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分散,最自 由,能衝破形的束縛,形狀特別像光暈。曜變斑紋的主要特徵其實是"影像",而不是"形狀"。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盞燒制過程中,溫度達到1200度時,鐵就分解成氧化亞鐵和氧氣。溫度不同,氣氛不同,必定會影響到釉的表面效果。對於這樣溫度不均勻的窯來說,應該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效果,就是人們常說的「窯變」。建盞胚體的配方,釉水的厚度要求非常嚴格。燒成溫度、氣氛範圍非常狹窄。因此,每一個建盞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在現代最 先進的電窯內也控制不了。
蔡襄在《茶錄》一書中,道出了鬥茶時喜愛使用建盞的原因,「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之不用。」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日本人酷愛建窯黑瓷,具有紋樣的建窯茶碗,更是被他們視為上品,其中有一件被稱為「天目曜變」的建盞,更是被日本人當作國寶而珍藏。這件曜變建盞,其實就是由當時中國浙江天目山的僧人,贈予日本和尚。日本僧人帶回日本後,不捨得用,一直當成寶物供奉。日本人至今獨把宋代建盞奉為「神器」,這與建盞「源自天然」的特殊,不無關係。一世人解一盤棋,最難尋,是變數步履匆匆的人,發現不了建盞的美麗。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經寫過: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如果你懂「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境界,也就懂得「雪沫乳花」在建盞中浮起時的雅趣馨香,從而理解建盞在蘇軾眼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