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天鼠膏帖》(局部) (資料圖/圖)
鵝是由鴻雁馴養而來的家禽,《爾雅·釋鳥》「舒雁,鵝」,邢昺疏引李巡曰:「野曰雁,家曰鵝。」《本草綱目》集解項李時珍說:「江淮以南多畜之,有蒼白二色,及大而垂胡者,並綠眼黃喙紅掌,善鬥,其夜鳴應更。」鵝以白色為常見,亦有灰色者,稱為灰鵝,但通常以白色者為貴重。不僅《名醫別錄》用白鵝膏,王羲之愛鵝的傳說更是膾炙人口,李白詩「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也專稱白鵝。
王羲之愛鵝的故事見於《晉書》本傳,其略云:
王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山陰有一道士好養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其中《道德經》又有作《黃庭經》者,此傳聞異辭,愛鵝則沒有爭議。至於王羲之愛鵝的原因,陳師道在《後山叢談》卷二中說:「蘇黃兩公皆善書,皆不能懸手。逸少(編者註:王羲之字)非好鵝,效其宛頸爾,正謂懸手轉腕。而蘇公論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此其異也。」言下之意是說,王羲之愛鵝,主要是為了觀摩鵝脖子的靈活轉動,體會「懸手轉腕」之法。包世臣更把這一意見坐實,《藝舟雙楫》說:「其要在執筆,食指須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昂曲者。中指內鉤,小指貼無名指外距,如鵝之兩掌撥水者。故右軍愛鵝,玩其兩掌行水之勢也。」
陳寅恪又別闢蹊徑,在《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長文中,由孟詵《食療本草》鵝「與服丹石人相宜」,引出「醫家與道家古代原不可分」之議論,然後說:「故山陰道士之養鵝,與右軍之好鵝,其旨趣實相契合,非右軍高逸,而道士鄙俗也。」
按,陳先生此論殊無據。服丹石人「可以吃」與「應該吃」,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循古人認識思路,金石藥性大熱,所以凡大寒之品皆與之「相宜」,這是一種「非特異性」的作用,故屬於「可以吃」的情況;不特如此,大寒藥性對身體又有損傷,因此即使服丹石人亦不宜長用。比如兔頭骨條,《食療本草》也說「與丹石人甚相宜」,有注云:「以性冷故也。大都絕人血脈,損房事,令人痿黃。」菰根條《本草圖經》說:「大抵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本草另有專門「克制」金石毒的藥物,才是「應該吃」之品。如《食療本草》言鰻鱺魚「壓諸草石藥毒,不能損傷人」,水斳「殺石藥毒」;《日華子本草》說黑豆「制金石藥毒」,藍實「解金石藥毒」等。
更何況孟詵較王羲之晚將近三百年,似不宜輕率地以後證前;陶弘景距王羲之百餘年,又有道士身份,陶只說鵝血可以解射工(編者註:傳說的毒蟲名)毒,不言解丹石毒,要麼陶弘景不知此說,要麼陶弘景的時代尚未「發明」此說;如前所說,「與服丹石人相宜」,並不等同於解丹石毒,《食療本草》還說鵝「發痼疾」,後世將鵝目為「發物」即本於此。另外,《晉書》的故事明確說老姥殺鵝款待,反而令王「嘆息彌日」,也可以見王羲之愛鵝不是為了吃鵝。
按照陳先生的論證邏輯,甚至還可以援引《十七帖·天鼠膏帖》「天鼠膏治耳聾,有驗否,有驗者乃是要藥」,來證明王羲之有耳聾之疾,再根據《名醫別錄》說白鵝膏「主耳卒聾」,然後推斷王羲之愛鵝其實是為了提取白鵝膏,以治療自己的聾病。
其實,循故事提示,王羲之愛鵝的原因就是喜其「善鳴」而已。「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形容鵝的叫聲,通常是嘎嘎嘎、呱呱呱、咯咯咯,英文擬聲詞用cackle。這樣的聲音實在談不上好聽,不過就如屈到嗜芰,愛好不需要理由,唐代李山甫《方幹隱居》說「咬咬嘎嘎水禽聲,露洗松陰滿院清」,在一片「咬咬嘎嘎」的嘈雜中自得清閒,又有何不可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