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做到十分關注!
0-2歲年齡段小兒攻擊行為的特點及預防原則如何預防?如何解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媽媽又該做些什麼呢?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如何預防?
寶寶的攻擊行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隨著寶寶進入「敏感期」,愛發脾氣的表現更突出,抓傷人、咬人、割傷、攻擊別人等情況也隨之愈加嚴重。如果3歲以內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就更應當有一個關注的心。家長應該積極用合理的方式發現寶寶攻擊行為的苗頭,比如給予正確的教育、打好預防攻擊行為的基礎、學會正確自我保護等。
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怎麼辦?寶寶攻擊行為的主要特點在於:情緒刺激的閾值下降,情緒行為的易發群體增加。攻擊行為(包括撕咬、攻擊物品、虐待動物)相比較於3歲後攻擊行為的情緒刺激閾值明顯提高。攻擊行為發生後,矛盾會加深,攻擊行為往往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人往往是在一種情緒狀態下才容易處理矛盾,情緒釋放,也就是人在憤怒時才容易冷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意味著,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缺乏了解孩子攻擊行為背後的內心需求和行為動機,也不能夠及時幫助孩子解決矛盾衝突,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在集體生活中產生不必要的衝突;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尋求心理上的心理平衡。有時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
寶寶的攻擊行為預防原則家長如何預防?與1歲到2歲孩子一樣,過了「敏感期」再去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會產生預想中的效果。那麼,0-2歲寶寶要如何進行預防才好呢?與3歲孩子同樣的道理,家長應該抓住3歲以內寶寶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積極調整和幫助孩子解決矛盾衝突,使孩子在情緒豐富的環境下自我調整,獲得良好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寶寶過了敏感期仍然「喜歡誰誰誰」,這是正常的。另外,有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攻擊行為會得到遏制」,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的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有時「可控制,又可發洩」。
寶寶的攻擊行為預防原則家長如何預防?孩子攻擊行為主要分為攻擊性暴力行為和精神暴力行為。3歲的孩子,精神暴力行為更常見。攻擊行為主要對象是其他孩子,甚至動物、寵物。這時家長應該做好關注工作,使精神暴力發生概率降低。精神暴力問題就是精神虐待問題,對孩子精神上進行傷害。
寶寶如何解決精神暴力問題?歲寶寶應該理解暴力是不好的,並用和善的態度與人交往,積極承擔責任,避免直接或間接的傷害。當孩子遇到攻擊行為或受到攻擊時,家長要學會「心理撫慰」等調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