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了!
這部萬眾期待的年度壓軸神劇——
黑鏡 第四季
Black Mirror Season 4
2011年,《黑鏡》第一季橫空出世,立刻因對科技與人性的深刻洞察,獲得超高口碑,成為現象級神劇。
此後,一直持續它的神話。每次出山都令無數觀眾翹首以待。
直到第三季換了東家,由英國第四頻道電視臺換為美國Netflix接手,許多觀眾認為它質量不如從前。
有人認為美式套路滿滿,不用想都知道接下來的劇情;有人覺得缺乏前兩季帶來的震撼力度。
也因此,豆瓣從第一季的9.3分,第二季的9.1分,下滑為第三季的8.7分。
但在我看來,《黑鏡》稱神的根基,並不是它提供了腦洞大開的科技幻想,或者反轉力驚人的精彩故事,而是以科技寓言傳達警惕之心。
警惕科技的統治、警惕用笑聲代替思考、警惕淪為娛樂的附庸、警惕人性。
第四季中,我依舊看到這種警惕。
來——
第二集,《方舟天使》,由朱迪·福斯特執導。
假如犧牲巨大代價,換來的回報是:隨時能得知兒女此時健不健康、安不安好。你願意嗎?假如這個代價,是孩子的自由意志呢?
這一集探究的,便是這種假設——
在孩子腦中植入東西,便可以通過家長監控設備,知道TA此刻的方位、健康指數、看到她的視線、馬賽克所有危險刺激的畫面。
因為曾經丟失女兒莎拉,所以母親布裡爾決定使用這個產品,隨時監控並保護女兒。
可是,這種高科技產品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隨著莎拉長大,她開始迷惑不解 :為什麼別人能看到的畫面,我看不到?
不解逐漸變為憤怒,莎拉開始自殘,並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行為。
無奈之下,母親關掉設備,希望還原女兒正常的生活。
儘管比同齡人晚了一點,莎拉還是開始學習獨立生活:一個人去上學、一個人面對未知的事物、接受這個世界不美好的地方。
她看似健康地成長著,但小時候的經歷早已鍛造了喜歡刺激與危險的心理。
轉眼來到青春期:她談戀愛,帶著反叛的好奇心,甚至嘗試海洛因。
然而莎拉不知道的是,因為一次擔心,母親重新打開了監控設備,她的所有隱私被曝光在母親面前——女兒犯了錯誤......女兒做的每一件事,都逃不過母親的雙眼。
這對母女的關係會走向何處?我先不劇透。
不過,這兩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覺得熟悉——
那麼,以愛為名綁架他人的自由意志與隱私權,是愛,抑或是變態?
父母過度的保護與監控,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這也許是每個父母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果說《方舟天使》裡的個人意志是被強制剝奪,那麼接下來這個故事,則是我們主動獻上——
第四集,《絞死DJ》。
一個關於戀愛配對的故事,很多人看完都說暖(但我並不覺得)。
這是一個人類只能依靠大數據分析進行配對的時代。
系統會根據你的數據情況,分配好約會對象、約會時間與終止日期,你只能按照它的要求去戀愛。
直到最後,它會分配那個相伴一生的伴侶給你。
這個過程中,你不得反抗,不然只能接受殘忍的懲罰。
大家似乎都覺得系統造福了人類:
「但是」來了。
男主和女主愛上了對方,認定彼此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伴侶。可系統卻命令他們分開,與其他人相戀結婚。
我不想要系統為我選定的對象,明白嗎?
當他們決定背叛系統,逃到牆外時,卻發現這裡有上千個自己。
原來,整場愛情只是戀愛APP的模擬測試。男女主角的模擬數據,在1000次模擬實驗中,有998次不惜一切也要在一起。
是不是很真愛?
結局回到現實世界,BGM《Hang the DJ》(也正是本集名字)響起。
暖黃色的酒吧裡,男女主角看著手機上98%的超高匹配率,朝彼此微笑靠近,空氣中洋溢浪漫色素。
然而,這命運般的邂逅,難道不是另一次精心計算的結果嗎?依賴於約會軟體的模擬數據,讓科技幫你決定哪個才是靈魂伴侶。
劇中一個小細節,引起了我的警惕:結局中,看似快樂的女主有了片刻的晃神。
這個神情,我在模擬女主數據的臉上看過:她被迫與不愛的人在一起,卻搞不懂一切為什麼會發生。
我想,這個結局也許是編劇查理·布魯克最不著痕跡的諷刺——我們用懶惰的快樂結局麻醉自己,以替代探索帶來的痛苦。
可到最後,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快樂,也忘記了探索的幸福。
從內容與形式上看,《黑鏡》第四季,似乎較以往而言,顯得不那麼黑鏡。
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仿佛《星際迷航》惡搞版。
第五集《金屬狗》,採用黑白畫風。
但它的主題依舊不變:看似喝問著科技的弊端,實則反思著人性的幽深複雜。
畢竟,刀再鋒利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刀的人。
你看——《卡利斯特號飛船》中,現實裡被忽視的程式設計師,利用DNA虛擬克隆器複製出他討厭的人的意識,關在遊戲裡。
意識副本雖然沒有肉體,但卻同樣擁有七情六慾。
程式設計師將被忽視的痛苦,傾瀉於遊戲中。
合作夥伴搶了功勞,便讓他的意識副本感受兒子在外太空被撕碎身亡的痛苦。
《黑色博物館》中,利慾薰心的奸商,複製了死刑犯的意識。
在他被處死後,讓意識死後復生。人們來到奸商的博物館,可以付錢體驗電刑死刑犯的快感。
死刑犯的靈魂,永遠受著非人折磨,卻無法死去。這是比十八層地獄更可怕的煉獄。
《鱷魚》中,又出現為了逃避責任,最終一步步墮入深淵的殺人犯。
他們的惡行,是因為科技嗎?當然不是。
但當科技被欲望利用時,稍一不慎,便會成為最鋒利的刀刃。
我想,這正是《黑鏡》探討的,「科技與人類」的關係——科技的目的是讓人類過上更文明的生活。
而劇中的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利用科技,而放下文明。
最終,變成一個野蠻的畜生。
而這,才是我們最該警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