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城市是一本書,「地標」則是這本書的封面,濃縮了城市的內涵與氣質。
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微開福推出《改革開放40年,「網紅」地標帶你看開福》系列報導,帶你穿越時空,觸碰40年前的城市記憶。
在開福區新河三角洲
九曲瀏陽河匯入湘江
湘水滔滔北去
作為長沙地標性建築群
長沙「三館一廳」
(長沙市博物館、音樂廳、圖書館、城市規劃展示館)
美輪美奐 創意十足
立起的是長沙人的精神家園
新河三角洲曾建湖南首個機場
湘江和瀏陽河交匯之處的新河三角洲,獨享兩邊江景,可謂寸土寸金,這裡曾建湖南首個機場。「飛行場附近,是開鑿於康熙年間的一條人工河,這就是長沙人耳熟能詳的新河了。」歲月滄桑,長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沙老一輩檔案人繆錦良感嘆道。
1986年原新河三角洲舊貌,洲上有長沙化工廠、長沙製革廠、湖南人造板廠、市石油庫等企業。
據記載,長沙城北新河三角洲(現名北辰三角洲),始於清康熙年間,當時,湖南巡撫僱人在瀏陽河與湘江間開掘人工河,為方便商旅泊舟,名新河。晚清民初時期,新河三角洲土壤肥沃,主要是一些良田,後來在此設立了名為「大沅洲」的小型飛機場。
1931年5月1日,湖南航空處在新河三角洲正式成立,為擴充空軍實力,飛機場又添購「摩斯」飛機6架、「卜斯摩斯」飛機2架、「萊因」飛機2架,並補充飛航員和機械員,到1934年編為航空第一、第二兩隊。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新河三角洲仍不時有中國戰機騰空起飛。
1986年8月,航拍鏡頭中的三角洲,是一片工廠區廠房。長沙晚報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河三角洲被規劃為長沙工礦企業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長沙化工廠和長沙製革廠等中小企業先後在這裡安家落戶,三角洲旁邊更聚集了湖南動力機廠、建湘瓷廠等知名企業。
「文化三角洲」立起長沙人精神家園
2015年12月28日,長沙濱江文化園開園,「三館一廳」(規劃館、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對外開放,成為成為長沙市民以及外地遊客必去的「打卡」之地,長沙市民的文化天堂。
聳立於長沙新河三角洲的「三館一廳」建築群佔地面積196畝,總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上萬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及親水碼頭和景觀塔等文化活動展示平臺。它好像從城市奔向江河的一組強有力的頑石,經過歷史長河的衝刷和積澱,從大地之間崛起,迎江而立。佇立在長沙音樂廳門口,遠眺湘江,心潮起伏,豪氣頓生。
「在『三館一廳』的設計中,建築不是主角,而是把建築作為整個大地景觀的元素,希望它們與環境和諧共生、充分交融。」很多人並不知道,「三館一廳」的總設計師卻是長沙人陶郅。「我就在湘江邊長大,兒時經常會去新河三角洲的木排上玩。」
「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相互毗鄰,哪裡能找到這樣的文藝生活圈?我太幸福了。」家住濱江文化園附近的黃寧華由衷地說。
最初建這些大型文化場館時,很多人還擔心會不會有面子沒裡子,出現門可羅雀的尷尬景象。今看來是杞人憂天,圖書館、博物館、藝術劇院和音樂廳門前都是車水馬龍。
「音樂廳」以往在人們的印象中,屬於貴族文化。但在長沙,去長沙音樂廳看一場演出,已成為市民稀鬆平常的休閒。長沙音樂廳每年得到政府補助,要求全年平均票價不高於240元/場,做到「高貴不貴,文化惠民」。2016年,長沙音樂廳演出總場次超200餘場,吸引了近20萬市民走進音樂殿堂。
在長沙圖書館,一位讀者告訴記者,「這裡像一個磁場,隔絕了浮躁與喧囂,讓人的心瞬間靜下來。」 截至2018年8月,長沙圖書館累計接待進館人次達660萬,借還圖書冊次達到697萬,註冊讀者30.7萬人,舉辦各類閱讀推廣活動4125場(次)。
2018年7月22日,長沙規劃展示館迎來第三百萬位參觀者。開館近三年,位於濱江文化園的長沙規劃展示館已成為市民和遊客了解長沙、認識長沙的一扇窗口,也成為市民關注和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座橋梁。
家住城北的李先生說,帶外地朋友遊長沙,規劃展示館是必到之處。「每一個展區都有高科技的運用,大長沙盡收眼底!」據統計,開館以來,長沙規劃展示館平均每天有3000多名參觀者來這裡參觀體驗,感受長沙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暢想長沙的未來格局和美好前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