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動物身體上的附屬工作可以當做戲劇來看。現在試舉夏夜所見的螢火蟲放光為例。它是種小甲蟲,和螢、美洲螢為近表親。雌的雖然沒有翅,可是發光最多。它約長0.6英寸。而有翅的雄螢火蟲不到半英寸。夏夜時雌螢火蟲放光,有時它們爬到草莖上,向各方發光,大約是要招雄螢火蟲來。在河岸旁多苔蘚處,有路繞在一座潮溼樹林外,我們夏夜走過,會見幾十顆「恆星」,那便是雌螢火蟲在草堆裡。那些「行星」就是雄螢火蟲,卻不怎麼惹人注目。
白天,雌雄都藏伏著,也像許多長足的昆蟲,它們為愛情而生活,不像專門為吃而生存。不有的動物身體上的附屬工作可以當做戲劇來看。現在試舉夏夜所見的螢火蟲放光為例。它是種小甲蟲,和螢、美洲螢為近表親。雌的雖然沒有翅,可是發光最多。它約長0.6英寸。而有翅的雄螢火蟲不到半英寸。夏夜時雌螢火蟲放光,有時它們爬到草莖上,向各方發光,大約是要招雄螢火蟲來。在河岸旁多苔蘚處,有路繞在一座潮溼樹林外,我們夏夜走過,會見幾十顆「恆星」,那便是雌螢火蟲在草堆裡。
那些「行星」就是雄螢火蟲,卻不怎麼惹人注目。白天,雌雄都藏伏著,也像許多長足的昆蟲,它們為愛情而生活,不像專門為吃而生存。不過幼螢火蟲卻大不然,它們的食慾極強,善攻小蝸牛。它們對付蝸牛,另有專門的方法,好像是趁咬時,注射些麻醉性毒劑,把蝸牛的肉變得極軟爛,等到吃起來,差不多等於吃液體。螢火蟲的幼蟲以小蝸牛為主糧,而小蝸牛又只住在陰溼地,所以我們知道到哪裡去找長成的螢火蟲。
雌螢火蟲的發光器在身後兩廚細胞那裡,這些細胞也像昆蟲所常有的「脂肪體」,即準備組織,細胞上有氣管的細分支經過,這些分支把空氣帶到昆蟲身上各處的深藏組織。在大多數動物那裡,血流到空氣裡去,如在肺裡,但在昆蟲那裡,是由空氣流到血裡去。發光當然和氧化相關,沒有疑義。曾有人把螢火蟲放在瓶裡,加些氧氣,它果然發出更強的光。不過要說純由氧化,又很難以信服。迪布瓦教授和哈維教授合作,曾發表一個理論,說是有一種酵素叫光酵素在血裡,等血流到螢火蟲身體後段發光部分的細胞堆裡,和細胞裡一種發光物質叫光質相遇,而發生作用。
這理論有強有力的證據,光質受光酵素的作用,起急速的氧化,這是很可能的。但是另外一說和前一說相反,認為有發光細菌,像死魚身上所發現的一樣,住在螢火蟲的體內所致。這對於有些發光動物,恐怕是對的。不過據專家說,螢火蟲和螢卻不是這樣的。動物的光並非由磷而生,這也用不著提了,所以「磷光」一個名詞不能用在這裡。有一件需要注意的事,就是螢和螢火蟲的發光,應算最完善的發光法,因為只有光沒有熱,這樣的冷光不會因虛熾而損耗化學能。
我們驚異這個「熾」字用在螢火蟲身上是否妥當。 螢火蟲到了冬天變成幼蟲狀,躲在深深的縫隙裡。到了春天便又生機勃勃,外出獵取蝸牛。也像它的近屬一般,它的身體形狀極像木蝨。不過木蝨是甲殼動物,原棲於水中,後來遷上陸地。幼蟲的光很弱,並且向地而發,所以不容易看見幼蟲大的活動,變成蛹也只微微發光。這蛹不像大多數蛹那樣安靜,它還能在地上移行,這時變化正在進行,但在雌螢火蟲一生中,這種變遷是不大能看的。
它長足後,仍保留幼蟲狀——這是動物界的一個非常事件。在初夏,有翅的雄蟲和無翅的雌蟲相配,然後便有受過精的金黃色的卵產在苔蘚或溼草堆裡。不久,卵發育成幼蟲,幼蟲四出找蝸牛吃,貯好滋養料在體內,從而活過冬天。我們想起來,長成的螢火蟲傳下了下一代後,就自行死去。它們的卵幼蟲,和蛹都微微發光,而英國所產的夜燈蟲,只有雌蟲能充分地發光。這些事實好像告訴我們說,這種光只是它們的呆板的例行生活中的一種化學物理的遊戲而已,至少在幼年期並無用處。
至於長成的雌蟲之所以必須具備這種光,大約是因為要做個符號來引動雄蟲。螢火蟲的許多近屬裡,雄蟲發光較強,且生有較美的眼。義大利的舞螢中,差不多只有雄蟲可以看得見,雌蟲為數較多,它們坐在草裡,射出一道一道的光。每個雌螢都能招來一隊雄螢,它會從其中選擇優秀者,與之交配。有人曾見過長大的螢火蟲吃綠植物的碎塊和爛塊,有時還吃糖。不過多數學者認為長大的螢火蟲幾乎不吃東西,這個觀念大概是對的。至於幼蟲卻大不相同,它們吃小蝸牛。
巴革釀教授和法布爾都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有種毒液從顎射進蝸牛體內,就會毒昏它們。據哈頓女士說,有種黑液從螢火蟲的上齒裡一條溝道射出。但是她不承認這液體能麻醉蝸牛。總之,關於螢火蟲的謎底還有許多等待發現,可是從以前相傳螢火蟲是露水化成的,到今天,博物學上確已有相當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