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日本人:是什麼讓我們選擇留在了中國

2021-01-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

是什麼讓我們留在了中國

■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

在由TELL公眾演講會、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聯合主辦的TELL+JAPAN第三季演講活動中,來自日本的小林千夏和野村義樹講述了他們與中國的故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文化的跨越,也讓我們相信,中日之間的理解、改變和共贏是可以實現的。

我要從翻譯者變成溝通者

■小林千夏

在日本上學時,我有一個「上海虎媽」

我叫小林千夏,是個「80後」,我在上海生活、工作已經有16年了。阿拉是半個上海寧(我是半個上海人),因為我的媽媽是上海人,我的爸爸是日本人。

我的老家在日本橫濱,橫濱和上海是友好城市,所以,我小時候雖然在日本長大,但是中國文化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是中華街上的錄像帶租賃店,那裡有很多中國的電視劇、動畫片,我最喜歡看的一部電視劇就是《上海一家人》。

每年的寒暑假,我媽媽都會帶我回國探親,我在上海玩得超級開心,又是玩又是吃,導致每次回日本開學前都要瘋狂趕日本的《一課一練》作業。

我的媽媽是一個「上海虎媽」,她和所有的中國父母一樣望子成龍,成績至上。從我記事起,我媽對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要好好讀書,動畫片沒有什麼看頭,跟同學玩也玩不出什麼名堂,你快點回家寫作業吧」。我在日本的公立學校上小學,一般下午一兩點鐘就下課了,同學們都在那裡盡情玩耍。女同學在教室裡畫圖填色,當時很流行畫美少女戰士;男同學則在操場上踢球、奔跑,等天色漸黑了才回家。只有我是班級裡的異類,下課後就背著書包匆匆往家趕,因為有繁重的家庭作業在等著我。我媽每天給我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要在A4紙上寫一篇日記,先用中文寫,寫好後再用日語翻譯一遍。日記的要求是生動描述當天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對此的感悟,還要用上近期學到的好詞好句。每天寫完這篇日記,就差不多到傍晚了。

記得有一次,因為什麼事情我惹我媽生氣了,她用手裡的保溫杯揍了我一頓。第二天我到學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同學們,沒想到他們一個個臉色大變,一個和我比較要好的同學,還說要陪我一起去「兒童相談所」(日本專門維護兒童人權的執法機構)。但是我跟他們解釋,我並沒有被虐待,打孩子是中國父母管教孩子的一種方式。

這種中日之間的文化碰撞,不僅體現在教育上,還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本有帶便當的習慣,每天日本媽媽都會親手給孩子做便當,那些便當看上去非常精緻可愛。而我母親給我做的中華料理就顯得與眾不同。有一天,我媽給我準備了黑木耳炒蛋,我的日本同學看了就問:這黑色的是什麼?是炒塑膠袋嗎?還有一整條的清蒸魚,連頭帶尾的,上面還放著蔥姜,這些都是日本同學沒有見過的。所以,每天一到中午,我打開便當,班級裡的同學都會圍過來看,嘴裡還說:今天你又帶了什麼奇怪的便當來?這成了我們班級的一個常規節目。雖然那時候我還很小,不明白為什麼我和周圍的同學不一樣,但是出於本能,我還是希望周圍的日本同學能夠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用現在的話說,小小的我已經在為中日文化交流做貢獻。

50張照片,反映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國

考大學的時候,我立志要遠走高飛,於是申請到中國留學。2004年夏天,我手握著東京到上海的單程機票,快樂得像一隻自由的小鳥。

大學畢業後,我在上海的格力高公司工作了近10年。30歲那年,我選擇成為一名自由翻譯。感謝我的「上海虎媽」從小讓我做中日文的作業,所以我的中文和日語都很好。但是,在當自由翻譯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除了把語言的翻譯做好外,怎麼才能把中日之間的溝通做得更好?有的時候,我雖然精準地把信息翻譯給了對方,但是項目推進仍不順利,因為項目雙方在認知或理解上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隨著項目的推進,這種差距會越拉越大。於是我就想,我要從一個翻譯者變成一個溝通者。

2019年秋天,我成立了自己的諮詢公司,主要從事中日企業之間的市場諮詢。公司成立不久,我們就接到了一個來自日本某化妝品集團的項目,對方要求我們飛到東京的總部去開一個研討會,向他們的員工介紹中國的情況。

該集團正在部署未來的全球市場,中國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對中國的了解非常片面,這給業務的推進帶來了很多阻礙。為了開好這個研討會,我們在啟動儀式上安排了一個小遊戲,請現場來參會的人員每人準備一張照片,用這張照片代表他心目中的中國。

當時來參加研討會的大約有50個人,他們分別準備了什麼樣的照片呢?這50張照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天安門廣場前穿著中山裝的中國人,還有來來往往的自行車,整個色調都是灰濛濛的,那是幾十年前的中國。第二類是假的米老鼠、唐老鴨、皮卡丘,還有各種假的公仔人物組成的「山寨遊樂園」。第三類是智慧型手機、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圖片。

這三類照片的含義大不一樣。

第一類是三四十年前的中國,拿出這張照片的日本人,說明中國在他的印象中幾十年也沒有更新過,他根本不知道中國發生的巨變,頭腦中還是以前灰濛濛的中國形象。

第二類照片顯然存在著負面信息,在有些日本人心目中,一提到中國,想到的仍然是「山寨貨」。

第三類照片則反映出正面的、積極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深入地去問日本老百姓,他們只是會說:中國人好厲害!出門都不用帶錢包了。他們對數字支付在中國的發展以及整個消費形態的變化,卻沒有多少真正的了解。

看著這些照片,我當時內心的感覺是,中日之間的交流真是任重道遠。對於日本老百姓來說,如果他們對中國不是很感興趣的話,他們能夠接觸到的中國信息渠道是非常有限的,這導致他們的認知往往比較片面。那麼,日本人真的對中國不感興趣嗎?我覺得不是。日本人很喜歡吃中華料理,現在日本的年輕女孩流行一種妝容,叫作「中國美人妝」,日本的女高中生還非常喜歡喝珍珠奶茶。所以,我覺得我們之間不存在什麼很大的隔閡。

我認為,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好惡,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如果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主觀地下判斷、做決定,那很容易造成誤解,並且錯失機會。了解的前提需要信息的傳遞和溝通,而且這種溝通不僅是點和點的接觸,更應該是一個面的覆蓋。當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不斷聚合起更多互相理解的人群,我們才能真正融合在一起。

我未來的目標,就是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我的命運註定和中國綁在一起

■野村義樹

我是來自日本東京的野村。到現在為止,我在中國住了17年。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真沒想到會待這麼久,是什麼讓我留在了中國?今天我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因為喜歡看成龍的電影,所以選修中文

我與中國最早的緣分,是大學時第二外語選了中文,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從小喜歡看成龍的電影。雖然第一天上課,我才知道成龍講的不是普通話。

一般來說,大三的時候開始找工作方向,但我想了好久,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正好有一個朋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中國留學,還可以拿獎學金。我覺得很不錯,於是開始申請留學。

根據中國政府的獎學金審核要求,我提交了一份研究計劃書。審核的過程很漫長,我夏天提交了文件,冬天進行了簡單的面試,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終於收到了留學通知。

我在天津南開大學讀書。因為語言不過關,我先在南開大學的漢語學院學中文。對於一個東京人來講,天津的夏天太熱、冬天太冷,自行車又經常壞,我天天很鬱悶。因為沒有交到什麼中國朋友,那段日子我很孤獨。在離開天津的送別會上,我對大家說:「10年後紐約見,我再也不來中國了。」

但事實上,我後來在中國待了很長時間,而且到目前為止我也沒去過紐約。

比較高冷的我,成了中國員工的「哥哥」

我回日本之後開始找工作。我特意找了一家在中國沒有分公司、沒有中國業務的諮詢公司。但我的命運似乎已經和中國綁定在一起:我進公司的那一年,這家公司新建了中國事業部。

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給餐飲連鎖店品牌提供諮詢服務。為了開拓中國市場,公司先在臺北、深圳開了直營店。我首先被派到臺北工作,運營日本料理店。雖然每天工作到很晚,但我認識了很多新的同事和朋友,我發現中國人和日本人其實沒什麼大的差別,特別是年輕人的想法、經歷都差不多。

2007年,我來到深圳經營日本料理店,那是一家位於羅湖萬象城的有300個座位的大型店鋪。日本料理特別重視服務,但沒想到剛上班沒幾天,有一天我走進店鋪,看到迎賓臺前的新員工正低著頭看報紙。我很生氣地叫了他,他還笑著跟我打招呼,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了解了情況後,發現這不能怪他們。很多員工來自貧困的廣西、四川、湖南等地,他們從來沒有吃過日本料理,更不用說學過高級餐廳的服務了。為了增進交流,除了工作以外,我和他們一起吃員工餐、聊天,和每一個人面談。

我原來比較高冷,但後來慢慢變成了他們的「哥哥」。員工們每天寫日報給我,我也幾乎每天給他們回信。我們制定了幾個約定:不說別人的壞話,不取笑別人,尊重他人,不要不懂裝懂等等。天天開會時一起念,一起進步。

有些員工為了進一步發展,想學英文,我就給他們開了英語課,還有電腦課。我用心對待他們,他們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回報。僅僅半年以後,那家店的銷售額就翻了一倍,被美食雜誌選為深圳最好的日本料理店之一。

當然,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穫:我的老婆就是那時候的同事。

媽媽原來反對我結婚,現在她開始學中文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離開深圳,到了無錫、上海,我那時的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婆,也和我一起來到了上海。

有一次,我媽來上海旅遊,我給她介紹了我的女朋友,她看上去很滿意。但沒想到,我正式告訴她決定和女朋友結婚時,她在電話裡直接表示反對。我解釋了很多,可她根本聽不進去。她糾結的不是我女朋友本人怎麼樣,而是她的國籍。後來,在我們的堅持下,我媽總算接受了我們的決定。

我老婆家在農村,他們家人也同意了我們的決定,於是按照當地習俗算了個好日子,在他們老家辦婚禮。

我爸我媽坐飛機從東京到上海,再從上海到長沙,下了飛機又坐了8個小時的大巴,最後在一段沒有路燈的山路上開了半小時車才到家。我爸媽聽不懂中文,又處於很緊張的狀態,心情自然不太好,我很擔心兩家人合不來。

第二天早上,雞和鴨子的叫聲把我們叫醒了。這是一個有山有水、空氣清新的好地方,看到這些美麗的風景,再加上嶽父嶽母的熱情招待,我爸媽心裡感覺很溫暖。我特別感謝嶽母,她不會說日文,但一直陪著爸媽講話,我媽也直接用日文回答,雖然互相聽不懂,但他們一直嘻嘻哈哈地笑。

這裡的婚禮和日本的很不一樣。把縫好紙幣的一條布掛在肩上,每天放不完的鞭炮,很多親戚、村民來祝賀我們,熱鬧的氣氛讓我們兩家很團結。去之前,我媽對我說這一輩子只去一次,可她回日本後就開始學中文。後來她來過好幾次上海,又去過一次嶽父嶽母家過年。我嶽父嶽母也會講幾句日文了。現在我們兩家有一個共同的微信群,互相發平時的生活照。雖然語言還是不通,但已經是一家人了。

我們的大女兒名叫知由,知道的知,自由的由。「由」這個字是「中」和「日」的重疊,我希望中日混血的女兒將來一定要推進中日友好的事業。

友好是從互相理解開始的。為了讓更多日本人了解現在的中國,我開始寫博客,我想更改很多日本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同時,我也希望中國人對日本更有興趣,有更多的中國人喜歡日本。

相關焦點

  • 在華日本人:是什麼讓我們選擇留在了中國?
    阿拉是半個上海寧(我是半個上海人),因為我的媽媽是上海人,我的爸爸是日本人。我的老家在日本橫濱,橫濱和上海是友好城市,所以,我小時候雖然在日本長大,但是中國文化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是中華街上的錄像帶租賃店,那裡有很多中國的電視劇、動畫片,我最喜歡看的一部電視劇就是《上海一家人》。
  • 在華日本人:是什麼讓我們留在了中國
    是什麼讓我們留在了中國  ■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  在由TELL公眾演講會、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聯合主辦的TELL+JAPAN第三季演講活動中,來自日本的小林千夏和野村義樹講述了他們與中國的故事。
  • 一個在中國住了17年的日本青年:是什麼讓我留在了中國
    在由TELL公眾演講會、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聯合主辦的TELL+JAPAN第三季演講活動中,來自日本的野村義樹講述了他與中國的故事。他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文化的跨越,也讓我們相信,中日之間的理解、改變和共贏是可以實現的。以下是演講主要內容。我是來自日本東京的野村。到現在為止,我在中國住了17年。
  • 華報:日本人為何那麼喜愛貓頭鷹
    華報:日本人為何那麼喜愛貓頭鷹   中新網12月26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26日文章稱,中國有句老話:「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可見貓頭鷹是種不吉利的象徵。
  • 廣電封殺網絡盒子 在華日本人看不了日語節目
    圖為在華日語節目供應商被封鎖後開機畫面   文丨搜狐國際 劉戀  據日本媒體Harbor Business Online 8日報導,11月30日,中國境內最大的日本電視節目供應商  現在打開iHome機頂盒,現在打開iHome機頂盒後,雖然還能選擇電視臺,但是點進去後卻無法顯示數據,畫面頂部會出現一段中日雙語通知:「過於中國國家政策原因,系統需要整改,恢復時間待定,給您帶來的不變敬請諒解!」,讓人介意的是,這段通知的日文翻譯非常奇怪,明顯是由某些軟體翻譯,語法和用詞都非常不妥,估計服務的暫停與中國政府政策有關。
  • 拍出《你好,之華》的巖井俊二,是最有中國情結的日本導演
    由他執導的影片《你好,之華》於上周五在內地開畫,影片像是巖井俊二導演對中國影迷們對他長久以來的偏愛所做出的遲來的回應。時光君與巖井俊二導演一起聊了聊這部影片,他的創作之路,以及與中國的緣分。你好,之華在《你好,之華》中,你很容易就會發現導演其他作品的影子。
  • 日本汽車行業按下「暫停鍵」,5大車企在華銷量跌4成!意味著什麼
    中國是日本的重要貿易夥伴和投資對象,比如據日本方面統計,自2007年開始,中國一直都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由於經濟聯繫十分密切,最近兩國還有意推動中日韓貿易區的建設。不過,受疫情導致經營中斷的影響,一些在華投資的日本企業在業績方面受到了一定影響。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今年3月,包括豐田等5家日企在中國的新車銷量同比減少了4成。不過,這一降幅較2月的80.3%相比改善了很多。
  • 中國市場「留不住人」了?大批外企撤出中國,如今怎麼樣了?
    文:十二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前段時間,以美國、日本為首的一些國家開始呼籲本國企業離開中國,撤離的地點可以是本土,也可以是東南亞地區。此外,許多國家為了鼓勵本國企業退出中國,開出了豐厚的條件。例如,美國曾表示,如果任何美國企業願意從中國撤出,美國政府願意支付企業搬遷過程中的所有費用。
  • 華人對日好感提升,日本對華卻下降?日方回應逗笑我:你們要反省
    近日,在有關中日民間交往方面的調查顯示,中日之間民間相互友好度出現反差,其表現為華人對日好感度提升,日本對華卻下降。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木言論NPO共同實施的2018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該調查於8月至9月進行,共有1000名日本人和1548名中國人參與。
  • 有大量的日本人移民中國定居,對我們中國是好事還是壞事?
    近年來,確實有不少日本人陸續的來中國定居,這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中國根本用不著安排他們,壓根兒就不應該接收他們,應該將他們驅逐出境。如今,在不少中國人移民國外的時候,卻有大批的日本人湧入中國。據一些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有幾個城市日本人的數量相對較多,分別是:上海、北京、蘇州、杭州等城市。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選擇移民中國,難道是「另有所圖」?
    引言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歷史比較久遠,許多國家從古代開始一直學習我們國家的文化。相信大家也知道,日本的文化,有許多都帶著中國文化色彩,兩國本應該是很好的關係,但是日本還是給我們國家添加了一道歷史傷痕。
  • 中國製造超越日本?日本人卻是這樣看我們-中國,製造,日本,工業...
    有人認為,中國製造全面擊敗日本。中國製造在高端創新方面確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必須看到的是,我們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以下是新華社瞭望智庫列舉的兩種觀點分析,看完後值得深思。觀點1:日本人眼中的中國製造企業什麼樣?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企業:死得太快了!
  • 中國給日本送去大熊貓、朱䴉,日本送了中國什麼?
    安倍走了 日本人民交給他的特殊任務完成了嗎?三天的時間過得真快!10月27日,結束了對華訪問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搭乘飛機回國了。這一次訪華,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來的首次正式訪華。為避免近親繁殖,悠悠在媽媽身邊長到4歲後,被送回了中國,同時換回了另一隻雄性大熊貓陵陵。在上野動物園生活的16年裡,陵陵一直是這裡的明星。2000年,大熊貓童童患急性腹膜炎去世,陵陵開始了孤獨的生活。8年後,22歲零7個月的陵陵因心臟病也去世了。它走時,許多日本人趕到上野動物園為它默哀。
  • 鐵證如山: 日本對華情報戰蓄謀已久、無孔不入
    鐵證如山: 日本對華情報戰蓄謀已久、無孔不入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情報戰之一:日本對華情報戰  作者: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姜廷玉、副研究員方瑋  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很早就開始對中國進行間諜情報活動。他們利用特殊機構在中國搜集情報,派出千餘間諜到中國進行非法測繪地圖,為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發動侵華戰爭後,設立各種情報機構,以合法身份為掩護,以各種形式收買中國人做間諜,為其搜集情報。還通過女間諜收買國民政府工作人員,企圖刺殺國民政府領導人。
  • 華媒:如何處理流浪狗?日本人將它們訓練成警犬
    華媒:如何處理流浪狗?日本人將它們訓練成警犬 2018-05-08 11:23: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日本50萬間諜在華活動?外務省一細節露狐狸尾巴
    境外媒體稱,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政府確認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被中國遼寧省大連市的國家安全局審查的一名60多歲日本男子已被逮捕。日本方面猜測說,大連是一座軍港城市,今年4月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這裡下水,被捕的日本人「可能涉嫌與此相關的軍事情報而被當作間諜」。
  • 日本:我們有百鬼夜行,英國:我們有吸血鬼,中國:我們有什麼?
    ,除了高超的製作水準外,日本人在動漫中融入自己國家的文化和特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日本的妖怪文化中的「百鬼夜行」就被多次應用到日本動漫之中,而英國的吸血鬼、狼人等妖怪也多次被搬上大銀幕。那麼問題來了,日本有百鬼夜行,英國有吸血鬼和狼人,中國有什麼帶有本土元素的妖怪出現在動漫中呢?
  • 在《之華》這部影片中,尹川喜歡了30年的人,究竟是之南還是之華
    在《之華》這部影片中,尹川喜歡了30年的人,究竟是之南還是之華上個月9號上映的一部關於年少青春時「錯過」和「遺憾」為題材的《你好,之華》這部影片大家應該都看過了,這部劇是由日本的一位專門拍攝青春愛情故事的導演巖井俊二作為編劇和導演拍攝的一部華語電影。
  • 站在畢業的分叉口,為什麼選擇去日本留學?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公司發布《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畢業生平均期望薪酬約6930元,那理想和現實差距有多大呢?目前國內本科生的平均起薪主要集中在4K-5K左右。那麼如何提升你的就業競爭力與薪資呢?讀研就是有效途徑之一。
  • 疫情下留在中國的日本人,武漢的大學生幾乎都吃過他的咖喱
    攝影 / 陳杰——島爺爺 (島田孝治 )是日本福岡人,現居武漢市武昌區,經營著兩家頂屋咖喱店。由於咖喱店受到當地人的喜愛,並且他為人親和、樂於助人,武漢大學的學生們尊稱他為「島爺爺」。疫情期間,島爺爺因為對武漢的不舍,拒絕了日本政府發給他的回國避險邀請,留在了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