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邱吉爾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估計,全球大約有3億人患有抑鬱症,約佔全球人口的4.3%,近十年來增速約18%。為正確認識抑鬱症,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看完,也衷心希望大家能過重視起來。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小雷從小學習非常好,他的父母要求非常嚴苛。進入青春期後的他,父母的苛刻讓他產生了牴觸心理。小雷經常把自己鎖在自己的屋子裡,不願與父母交流,父母也因為工作繁忙忽視對小雷的關心。長此以往小雷常感空虛,對課程失去興趣,上課偷玩手機遊戲,放學後沉迷網路遊戲,甚至逃學通宵達旦。
久而久之小雷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學習生活完全被打亂,作息晝夜顛倒,房間也不收拾。並且小雷也不願與以前的好朋友交流,性格孤僻,愛好減少,行為懶散,逐漸走進抑鬱的雷區。學校告知小雷父母他的在校表現,才引起小雷父母的重視,帶他就醫,最終被診斷為抑鬱症。
由此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青春的叛逆和家庭支持的缺失是這種情況的主要成因。
青少年的情感起落較大且不成熟、可塑性強,極易受挫,稍不小心便墜入抑鬱。
面對青少年期抑鬱,第一時間關注並做到家庭支持是此時期最重要的因素,需引起家長的重視。
我們總認為抑鬱症就會讓人一直不開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就像不是所有的抑鬱症患者都失眠,還有嗜睡的情況存在)。
實際上,抑鬱症患者並不是一定會感到悲傷——他們更多的是麻木,可以用荒蕪來形容,絕望、無助。
曾經感興趣的有吸引力的食物、活動不再有趣,也沒有精力,總是覺得事情困難,辦不到,但是自己又解釋不清,反正就是這麼覺得。感覺什麼事都不值得做(無意義、無價值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除此之外,焦慮、孤獨、羞愧如影隨形。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抑鬱症傾向?
1、心境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 、興趣減退,重者悲觀絕望、度日如年。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甚至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我感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連交流都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進行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
4、情緒偏激:此類青少年,有的表現為無刺激緊張,整日坐臥不安,處於一種恐懼狀態之中。有的表現為易激動,情緒不穩定,無論見什麼人遇什麼事都心情煩躁,經常發脾氣。
5、過分猜疑:抑鬱症青少年還常表現為過分猜測,他們常以為同學在模仿取笑自己,若有幾個同學在一起討論,他們便以為是在議論或謾罵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他們也處處表現為小心翼翼,說話低聲下氣。
抑鬱症應該如何治療呢?
抑鬱症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當懷疑患有抑鬱症時,一定要到專業機構及時就醫。
抑鬱症治療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組合等方式。目前,藥物治療是主要手段。抗抑鬱藥需服用數月,直至症狀減輕。心理治療則可以採用認知行為治療。
在治療的基礎上,應當規避患者自殺風險 ,保持患者與周圍人的支持關係。
抑鬱症如何預防呢?
現有研究表明,抑鬱症是壓力、炎症和菌群變化三者平衡紊亂的結果。從發病機制出發,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預防抑鬱。
1、適時釋壓:長期處於壓力下使人陷入抑鬱,甚至導致自殺。因此,應當學會應對壓力的正確方式,適時減壓。
2、運動預防:運動可以加強自我認同感,有助於擺脫抑鬱情緒。
3、合理飲食:飲食宜以清淡為主,油膩、高糖食物的攝入易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通過腦腸軸引起腦內神經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