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向黨沐陽光,和諧社會更富強,從小就要樹理想,點滴生活來醞釀。民主文明不能忘,公正法治作保障。自由平等都堅強,愛國敬業工作忙。誠信友善把歌唱,人人要有好思想。」近日,記者來到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滏陽小學採訪,正趕上學生們課前一分鐘的童謠誦讀時間,他們挺直的腰板和響亮的聲音裡透露著一股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兒。
十八大以來,滏陽小學就開始嘗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童謠創作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校長張春燕對記者說,「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我們感到傳唱童謠對小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效果較好,它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生活化,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習慣,於是我們決定用這種形式來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在全校廣泛開展了童謠編、唱、傳系列活動。」
學校開展了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為主題的童謠徵集活動。通過學生互評、家長參評、學校綜評篩選等,先後徵集童謠7000多首,評出優秀童謠100多首,並整理印製《我的中國夢》童謠集。
為充分發揮童謠的教育作用,入腦入心。滏陽小學分年級對優秀童謠進行唱誦,感染每一位教師,吸引每一名學生,讓優秀童謠在全校唱響。學校每班都有「優秀童謠唱誦小使者」,每天第一節課前一分鐘,分別在「唱誦小使者」的帶領下集體唱童謠;課間十分鐘,學生們通過拍手歌、集體舞等形式唱童謠;每逢升旗儀式及其他重大集體活動,把齊聲唱童謠作為重要環節。
「通過學習和背誦童謠,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團結友愛,比如誠實守信。」「我覺得編童謠、背童瑤是一種樂趣。」「童謠需要押韻,能提高我的寫作水平。」編寫、誦讀、傳唱童謠,從根本上摒棄了枯燥無味的傳統說教方式,寓教於樂、融教於趣、化教於心,實現了價值觀形象化、大道理具體化,真正讓孩子參與進來,入腦入心。開展童謠傳唱以來,學生勤儉節約的多了,盲目攀比的少了;熱愛勞動的多了,鬧矛盾的少了;關心他人的多了,只顧自己的少了……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滏陽小學不僅注重童謠在校園內部的唱誦,還努力把童謠向校外推廣,向社會延伸,放大童謠的社會效應。學校在高年級組建了「童謠傳唱志願隊」,通過表演童謠情景劇、舉辦童謠朗誦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參加社區的鄰居節、文藝會演等活動,傳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童謠,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也使群眾受到了教育。(本報記者 耿建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