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文學欣賞的意義以外,同樣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從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的飲食風俗、科技發展以及一些未被記載的歷史事件,當然也包括那個時代的審美及妝發時尚。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單分享幾則被記錄在詩詞中的流行化妝方式。
蛾眉
在畫眉這件事上,詩詞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蛾眉」。比如「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蟬鬢半含花下笑,蛾眉相映醉時妝」,那麼這個「蛾眉」到底是個什麼眉呢?一般來說,它指的是那種像蛾子觸鬚一樣細長彎曲的眉毛,不過在文學意義上也可以用來泛指美女。
不過,唐朝時流行一種短眉毛,叫蛾翅眉,因其形似蛾子的翅膀,這種「蛾眉」就是我們常常在唐朝仕女圖中看到的那種末端揚起的粗眉,也叫桂葉眉,小編發現這種眉形在近代好像沒有流行起來過,也許時尚達人們可以考慮一下。
眉際月
「鬢嚲(duǒ)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晏殊這首《浣溪沙》反映出他所處時代曾流行過的一個妝容設計,當時女子會在眉心處用黃色的粉塗抹出一個圓形,如同月亮一般,這就是眉際月。聽起來有些類似我們小時候參加文藝表演時被老師在腦門上點個紅點,不過這事在今天同樣不流行了。
貼花鈿
歐陽修曾有詩云:「客來呼兒旋梳洗,滿額花鈿貼黃菊。」這裡的「花鈿」在詩詞中也非常常見,指的是一種女性面飾。關於它的由來還涉及一則有趣的傳聞: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有天在屋簷下休憩,這時一陣風吹了過來,朵朵梅花紛紛落下,其中有一朵落在了她的額頭上,被汗水浸透,花色也因此留在額上,看起來嬌豔美麗,宮女們看到後都很羨慕,紛紛模仿,用各種材料製成花朵形狀貼於額上,從此讓貼花鈿的妝容風格流行了起來。
花鈿的材料有很多,有金箔、銀、紙、茶油花餅等等,除花朵形狀外,據說還有小魚、小鴨的形狀,顏色以紅色、綠色、黃色為主。在今天好像也不太流行了。
古代美甲
清朝洪亮吉在《十二月詞之七》中描述到:「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可見美甲不是現代人獨有,清朝時女子就會用鳳仙花自製「指甲油」來染指甲,想來肯定比現代甲油更環保。
古代潤唇膏
宋朝嶽珂有詩云:「銀罌翠筦恰冬時,近臘金門賜口脂。」這裡的「口脂」就相當於現代潤唇膏,可以在冬天起到保護嘴唇開裂的作用。與現代男性鮮少使用潤唇膏不同的是,「口脂」在古代男性中更有市場。另外,化妝用的口紅(古代意義上的)也可以被稱為口脂。
古代不光有「潤唇膏」,也有類似髮油的「香澤」,這是一種可以塗抹在頭髮上的化妝品,能起到潤澤乾枯毛髮的作用,「香澤者,人發恆枯顇,以此濡澤之也」。(摘自《釋名·釋首飾》)
包括現代香水,同樣有古代對應版,今天就不詳細展開了,留待下次專門寫一篇吧。從詩詞中透露出的各種妝容設計來看,時尚從古至今似乎是個從繁至簡的過程,現代時尚相比過去少了非常多的細節,現在如果一個女性在額頭上畫一朵花出門,恐怕要引起路人側目圍觀。當然我們也不能說簡約一定比繁複美,反之亦然,但小編發現,這種趨向簡單的追求不僅表現在妝發上,在很多領域都有體現,或許精緻的時代真的已經結束了,也說不定它會在未來開啟一次新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