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hley / 編輯:張風屹
「人類觀察所」,用動物頭套來演繹情景劇,解釋心理學、社會學概念。
「珍大戶」,用學校廣播體操來解釋區塊鏈,講述有趣的經濟金融故事。
「玩骨頭的盧老師」,用外賣吃剩下的雞骨頭拼成模型,介紹古生物學知識。
……
「人類觀察所」、「珍大戶」、「玩骨頭的盧老師」,以及其他抖音知識內容創作者,正在用腦洞大開的視頻,向抖音用戶傳達專業知識。短視頻給了知識內容創作者更多創意的空間。而如今,知識類的短視頻已經風靡了整個網絡。
截至12月2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內容創作者數量已超過7.4萬名,這些優質知識內容創作者累計創作了1985萬條優質知識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1.9萬億;他們創作的知識內容在抖音的日均播放量超過了52.1億次,日均點讚量超過1.6億次,每一條知識短視頻,觸達了近10萬人次。
「刷抖音漲姿勢」,已成趨勢。
「冷」知識,「熱」了起來
「柴知道」是抖音上74000個粉絲過萬的知識內容創作者中的一員。他在抖音主頁這樣介紹自己:15秒講明白一個有趣的知識。
「柴知道」發布的動畫短視頻所講述的主題,部分與日常生活相關,如「分類後的垃圾去了哪兒」,但更多的是圍繞著「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對比」、「地球磁場是怎麼來的」、「如何殺死C肝病毒」等展開的深度、專業知識科普。
花15秒看一個動畫短視頻,get一個「冷門」知識點,也是在加深對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的了解。這種精神所得,如莊子所言:無用之美是大美。
「向波老師」,在成為600多萬粉絲的抖音網紅之前,是四川省廣元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他的視頻封面清一色都是自己在課堂上講課的場景,而內容包括中學化學知識、歷史小故事、結合自身經歷的一些勵志故事等等。在他視頻底下常出現這樣的評價:「化學+物理+歷史+感情學於一體的老師=德雲社。」
在接觸到「向波老師」之前,很多人沒想到化學這麼有意思。而通過短視頻,大家上了一堂妙趣橫生的化學課。擁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往往能調動大家對於知識的興趣。
「向老師的教室好大,基本全抖音都聽你課。」桃李滿園的向波老師,在抖音上只關注了4位抖音創作者。這四位和他擁有同一重身份,都是內容知識創作者:地科苑、易中天、戴建業以及峰頂千尺刃。其中兩位也是教師,另外一位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一位是文化學者。
數據顯示,半年間,文化教育領域一萬粉絲以上的抖音創作者數量,增長了330%。多元化的知識內容,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內容創作者,構成了抖音愈發蓬勃的知識內容生態。
7.4萬、1985萬條、1.9萬億、52.1億次、1.6億次……12月18日的「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上,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公布了一系列數據。
「截至12月2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內容創作者數量已超過7.4萬名,這些優質知識內容創作者累計創作了1985萬條優質知識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了1.9萬億;他們創作的知識內容在抖音的日均播放量超過了52.1億次,日均點讚量超過1.6億次,他們創作的每一條知識短視頻,觸達了近10萬人次。」
可見,在抖音平臺上,大量的「冷」知識,已然「熱」了起來。
興趣部落,流量入口
入選抖音2019年度知識創作者的向波,通過發布短視頻,從五十位學生的化學老師,發展成了如今600多萬粉絲共同的老師。「用好傳播工具,能夠消弭知識傳播的時空壁壘,點亮更多人對於化學的熱情。」
選擇越來越多,用戶注意力稀缺的當下,傳統、嚴肅知識類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力無疑是相對薄弱的。
短視頻打破了這種壁壘。簡短有趣、視聽結合的形式,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或許你沒時間讀完整本《人間詞話》,但肯定有15秒來看一個講解古典詩詞的短視頻;或許你原本對古脊椎動物毫無興趣,但看了一個用黃燜雞外賣骨頭拼出始祖鳥的視頻,你可能會覺得化石、科學並沒有那麼無聊。
而一旦用戶發掘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內容,就很可能轉化為忠實粉絲,持續關注創作者發布的內容,進入某一知識體系中。
網際網路技術突破了信息載體的有限性和知識流通的封閉性。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抖音短、平、快的特性,為他們進入知識類賽道提供切入口;對於用戶而言,抖音上優質的內容創作者搭建的是一個興趣部落。
短視頻正在成為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抖音也受到了來自教育領域投資者的關注。根據《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教育學習移動端活躍用戶規模已接近5億,其中,K12教育的用戶最為活躍。
在抖音集中投放信息流廣告,是教育公司的新動作。2018年底至2019上半年, 1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在線教育公司都入駐了抖音。新榜學院數據顯示,抖音的教育廣告主數量月均增長達到325%,信息流廣告消耗月均增長達到762%。
在線教育「衝「向抖音,是看準了其商業化的前景。一位科普類創作者在採訪中表示,抖音知識號的盈利主要有三個渠道:第一是帶貨,直接分銷,賺佣金或者商務合作;第二種是廣告;第三則是將帳號運營成一個獨立品牌,定製文創用品。
知識普惠,徐徐圖之
「在知識生產環節,短視頻豐富了知識的內涵,豐富了知識的圖譜;在知識傳播環節,短視頻拓展了知識傳播的邊界,打破了知識傳播中的固有壁壘,讓用戶隨時隨地接收知識信息。在知識習得環節,短視頻點亮了用戶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興趣,以直觀生動的形式,提升用戶知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今年以來,字節跳動在教育市場上動作不斷。12月18日的創作者大會之前,是10月17日的EduTok海外項目發布會。
TikTok計劃與多家印度在線教育機構達成合作,提供教育內容,探索獲利模型。據了解,EduTok包含了一系列學科知識內容以及泛興趣類教學視頻等內容。自今夏推出以來,標籤下的教育類內容增幅達到128%。
在海外市場,TikTok旗幟鮮明。在國內市場,抖音「徐徐圖之」。
3月,抖音、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聯合啟動了「DOU知計劃」,號召有知識創作能力的機構和個人積極創作知識短視頻,傳播多元化的內容。
吸引了幾十家知識權威機構、13位兩院院士、52位專家學者參與的「DOU知計劃」,成立了抖音科普顧問團、組織了短視頻科普大賽、發布了2份短視頻知識普惠學術報告、整理了短視頻知識創作者手冊,也制定了一套包含百個知識點的短視頻知識創作框架體系。
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
到了12月份的「DOU知創作者大會」,抖音的知識內容生態更加立體化:科研人員、專業教師、草根達人聚集,自然科學、人文學科、課堂補充、素質技能壯大了整個教育內容版塊的體量,平臺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知識普惠平臺。
最新發布的「DOU知創作者學院」計劃,將提供包括平臺規則、製作、運營、漲粉、變現方法在內的一系列官方指導課程和全方位內容運營指導,幫助知識內容創作者找到一條與世界進行知識分享的「超級連結」。
知識內容創作領域的增長,終將導入平臺成熟的轉化陣地。而整體產生的流量,又能進一步實現商業化變現、品牌生態內容塑造,助平臺達成營收目標。而對於知識普惠目標的長線布局,又帶動了網際網路行業的內容價值提升,形成正向社會影響。
回溯人類文明,結繩記事之時,沒有人料到簡策版牘的誕生。從帛書紙冊到廣播電視節目,又跨越了兩千年。知識傳播,在信息介質的發展中不斷更迭。下一站,或許就是短視頻。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鏡像娛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