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和3歲的孩子一起看這部動畫片,也可以跟90歲的老人一起探尋其中的深意。
眾所周知,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李嫣,本是一個讓人豔羨的「星二代」,卻帶有天然的身體缺陷——上唇顎裂,也就是俗稱的兔唇。
雖然可以通過手術治癒,但修復周期較長,隨著李嫣一天天長大,她發現了自己的不同之處。
一年級時,李嫣曾經問過奶奶,「我的嘴唇怎麼跟別的小朋友不太一樣?」
奶奶反問:「艾美麗和她姐姐一樣嗎?」
李嫣:「不一樣。」
奶奶:「曉雪跟林林一樣嗎?」
李嫣:「不一樣。」
奶奶:「就是啊,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毫無疑問,李嫣是幸運的,睿智的奶奶幫她清除了自卑的種子,父母和姐姐的真心呵護,讓她成長為一個自信陽光的女孩。
而《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的主角哈特,一隻被食草恐龍養大的霸王龍,也擁有李嫣這樣的幸運人生。
當哈特還是個蛋的時候,就因意外和親生父母失散,被一隻好心的慈母龍撿到,撫養長大。
在肉食動物天性的驅使下,哈特不告而別,從樹林走向平原,回歸了霸王龍的生活。
長大後的哈特,偶然收養了一隻食草的小甲龍,開啟了新一段奇異的親情。
後來,火山頻繁噴發,恐龍們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哈特決定找到養母,保護她的安全。
這個故事的漫畫原著在豆瓣評分高達9.1,改編成動畫電影後,也獲得了8.9分的高分,在豆瓣電影的TOP250中,排行第176。
很多父母都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為三代人之間的親情之美感動落淚。
但實際上,這個故事的價值遠不止於此。
從哈特由膽小困惑到自信堅定的成長之路,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一步步跟自己的與眾不同(曾經是弱點,後來是被人討厭的優勢)和解,最終擁有了強大的內心世界。
這正是當下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如何正視自己和他人的差異,減輕身份焦慮,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第一階段:誰都有不喜歡吃的食物
哈特一出生,慈母龍族群的長老就發現了他尖利的牙齒,懷疑他是肉食恐龍,擔心他將來會對族群不利,要求媽媽丟掉哈特。
但媽媽不忍心拋棄這個剛出生的小生命,寧願脫離族群,也要撫養他長大。
因此,哈特小時候,只跟著媽媽和哥哥一起長大。
即便是這樣,哈特還是很快發現了自己的的不同之處。
慈母龍是草食動物,媽媽和哥哥都可以吃草為生,哈特的身體卻無法消化粗糙的草莖樹皮,只能吃軟軟的漿果度日,身體非常孱弱。
媽媽和哥哥從沒有嫌棄過哈特,每天都辛苦地為他採集軟軟的紅漿果。
可是哈特始終在心中有種恐懼:我為什麼比別人差?
直到有一天哥哥無意跟哈特說了一句,「你跟我長得不一樣」,哈特馬上崩潰大哭。
他鼓起勇氣問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吃樹葉和橡果?
媽媽輕輕撫摸著哈特的小腦袋告訴他:誰都有不喜歡吃的食物。
這個回答溫柔又智慧,化解了哈特心中的自卑,讓他完成了第一次心靈的成長。
第二階段:我可以思考選擇吃還是不吃
哈特回歸霸王龍的生活之後,一直不敢回家去看望媽媽。
他在和朋友談心時吐露心聲,害怕自己會吃掉媽媽,擔心媽媽看到他就會害怕。
當火山噴發,媽媽可能有危險的時候,哈特顧不上太多,決定回去保護媽媽。
在遇到媽媽的族群時,慈母龍看到他都非常驚恐。
幼時親密無間的哥哥也站在族群這邊,把他看成是危險分子。
對於哈特提出的馬上遷徙族群的建議,他們都不肯接受。
情況危急,哈特乾脆喊著「不走就吃了你們!」結果真的起了作用,慈母龍的族群開始向著安全的地方走去。
找到森林中的媽媽後,哈特此前的忐忑都化為烏有。
媽媽一眼就認出了他,還假裝生氣地訓斥他「居然擅自離家出走不回來,知道我有多擔心嗎?」
媽媽完全沒有害怕他,還是像小時候一樣,緊緊地把他擁入懷中。
這份信任,讓哈特找到了內心的平衡。
當哥哥問他「你不吃肉嗎」時,他坦然地回答:
「吃,不吃的話我會死。
不過我現在會思考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
實際生活中,我們和周圍的人,不會有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這樣的巨大的差異。
但是和哈特一樣的是,很多時候,優勢也會成為我們的軟肋。
有調查顯示,遭受校園霸凌,被同學冷落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成績好的同學。
那些不搭理「好學生」的同學,很多不是討厭他們,故意欺負他們,只是單純地認為成績好的人就一定高傲,看不起人,自行退避三舍。
心理學上認為,人的本性會對比自己強大的人有畏懼之情,選擇敬而遠之。
被孤立的「強者」,如果內心不夠強大,就會以自己的優勢為恥辱,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白白浪費了一身能力。
因此,在某一方面具有優勢的人,應該像哈特這樣,學會控制自己的優勢,不用來欺凌他人,而是幫助他人。
一個跆拳道黑帶的男生,也許會令朋友害怕,畢竟萬一動手,沒人打得過他。
但他可以明確地告訴朋友們:我是很會打架,但我只會選擇在場館裡訓練,選擇在遇到壞人時挺身而出,而不會選擇隨便對身邊的人動手。
就連繪畫這種看似文靜的技能,有時候也會變成傷人的刀子。
有的小朋友會把同學畫成漫畫,惡意放大、醜化他的形象。
而在善良之人的手中,它可以用來保護人們。
河北省寧晉縣的高中生穀子矜,15歲時,就製作了以「家庭消防」為主題的《子衿和你學消防》公益短片,獲得了「消防宣傳大使」的稱號。
今年,才16歲的穀子矜,又手繪漫畫製作了《新冠病毒防控歌》,為抗擊疫情做出了一份貢獻。
我有一份能力,我選擇用它幫助他人,這樣才能進入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良性循環,滋養自身,造福社會。
第三階段:弟弟們應該和同類一起生活
影片的最後,因為火山噴發導致居住環境惡化,慈母龍的族群要向北遷徙。
剛和哈特重逢的媽媽捨不得離開他,提出帶著弟弟們留下來,跟哈特一起生活的想法。
但哈特微笑著拒絕了媽媽。
因為,弟弟們應該和同類一起生活。
作為一隻從小沒有跟同類一起生活的恐龍,哈特太懂得其中艱辛。
媽媽和哥哥的疼愛,都不足以打消他的自我懷疑。
長大後收養了「很美味」,哈特對他進行了殘酷的身體訓練,只為他有自保之力。
卻忽視了「很美味」的品種不同,身軀過於嬌小,不管練就了多麼厲害的功夫,當他遇到其他霸王龍時,絕對的體型差和力量差,讓「很美味」毫無還手之力。
只有和同類生活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和他人的對比。
無論他人是有意還是無意,當我們和不同特點、不同三觀的人在一起時,真的太容易受到傷害了。
大學班上有一個男同學,實際上稱得上中產家庭,但他全家還住在農村,平時的吃穿用度也比較簡單,一度被認為是家境貧寒。
大學畢業前,女朋友的媽媽給他打電話,要求他跟女朋友分手,因為女朋友是幹部家庭,媽媽認為他「配不上」。
掛完電話,一個20多歲的大男生直接哭了出來。
雖然在表明了他的家境後,女朋友還是回到了他的身邊,但他心底一直記著那個電話,幾年之後跟我們提起,還是難過地說:
「被人看不起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別人的誤會和白眼,並不能對我們產生任何物理上和物質上的影響。
我們口袋裡的錢不會減少,身體上不會被劃出傷口,但對於心靈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
最無力的是,我們很難改變別人的認知。
一個人的內心再強大,都是有一定限度的,都需要從外界得到認可和肯定。
因此,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自我肯定和第二階段的自我約束後,我們還需要第三階段,改變所接觸的小環境。
英國隨筆作家艾倫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提出緩解身份焦慮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波西米亞式的心靈態度。
19世紀初,在西歐和美國出現了有一群特立獨行的人。他們衣著簡單,喜歡博覽群書,穿著打扮前衛,喜歡投身於藝術和情感,不太重視商業和物質上的收益。這些人其實就是「波西米亞人」。
當時的資產階級根據事業、財富上的成功與否,公眾聲譽如何,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身份。
但波西米亞人認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作為個體,去更好的感知和認識世界。
波西米亞認為,我們在與主流文化資產階級相抗爭時,能時刻維持信心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當時的群體小環境,依賴了我們所交往的人的種類,依賴了我們所閱讀的書,和我們所聽的的話是什麼。
因此,「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態度」,就是儘量避免接觸勢力的人群,只跟同等價值觀的人群相處,簡單點說,就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對於那些三觀不一致的人,就讓我們活在各自的世界中,各自快樂,互不打擾就好。
結語:
哈特和媽媽最後分別時,深情告白:
養育之恩,無以為報,
我很自豪是你的孩子。
這份自豪,幼年時的哈特說不出來,因為他在自卑,覺得自己是媽媽和哥哥的累贅;
青年哈特說不出來,因為他在自我否定,以優勢為恥辱,時常擔心自己會傷害媽媽。
還好,他足夠幸運,遇見了溫柔的媽媽、可愛的兒子、親密的朋友,在他們的鼓勵下,最終走出心魔,放下焦慮,長成一隻真正強大的恐龍。
時常因自身的不同之處(沒錯親愛的,那些不是你的缺點,只是不同)陷入焦慮的現代人,或許都可以從這隻恐龍身上,學會坦然的處世態度,活成獨一無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