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南京老頑主】原創
首發於百家號:南京老頑主
作者:【南京老玩主】
最近,有些朋友到南京老頑主的店裡,閒聊時,對我說,為什麼老哥店裡面,基本看不到調砂的紫砂壺呢?針對這個問題,一直想展開說說自己的觀點。以後,再有人問我的時候,我就直接把這篇文章轉給他看了。
《01》關於調砂類紫砂壺的解析
調砂,一般是指在熟泥中,調入適量的生砂或者熟砂,用以增加紫砂礦料的肌理,或為增加古樸感,或為增加成品率。一般情況下,調砂壺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同色調砂一:
熟泥中,調入目數大於自身目數的生砂,一般用來增加紫砂壺的肌理,區別於其他同款泥料,比如朱泥泥性中,一般以80目以上居多,加入適量40~60目的清水泥等顏色接近的生砂料,一方面可以製造出橘皮等效果,另一方面,又縮小了燒制收縮率,增加了成品率。
同色調砂二:
熟泥中,加入適量的熟砂,增加燒制的穩定性,提高成品率,同時增加了紫砂壺的古樸感。比如60目的紫泥,調入24目的紫泥熟砂,主要是為了營造老泥的感覺(早期老泥,基本以60目以內為主)。
外地料,調入目數相近的熟砂,增加了砂感,營造原礦的感覺等。
異色調砂一:
清水泥、紫泥中,加入適量的段泥熟砂,看起來類似於底槽清的雞眼分布出的金砂,對於一些對紫砂尚未精通的朋友,營造出酷似「原礦底槽清」的泥料。段泥中,加入適量的熟砂,調製出降坡泥的感覺等等。
異色調砂二:
本色泥料中,調入其他泥料的生砂,或者熟砂,人為的營造出特種泥料,強調其稀缺性。營造泥料本色的價值,如段泥加入白泥,營造本山綠泥;朱泥加入段泥,營造橘皮朱等。
《02》為什麼我個人不喜歡調砂?
原因之一:當前調砂,更多是出於商業目的,營造、提升泥料的商業價值。
我承認,在以紫砂為藝術創作的領域,在民風淳樸的早期,在外地料沒有被廣泛應用的年代,調砂或者是泥料調配,作為一些紫砂藝人的密不相傳的配方,對於紫砂泥料在久遠時代的創新,豐富,在紫砂藝術的升華等方面,卻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然而回到現今,再看看當前出品的調砂類紫砂壺,其更多的,是為了營造出商業附加值,而不是出於藝術的考慮。目前,低端市場,為了強調泥料特別的所謂龍血砂,降坡泥,幾乎都是外地料,加入了一些熟砂調製而成。
原因之二:原礦泥、本山料,調砂的意義不大
原礦紫砂,我們喜歡的是其良好的透氣性、長期使用吸附茶香後,再泡茶而增加了茶香和茶的潤味與厚度,我們喜歡的是其長期使用以後,帶來的包漿變化與潤度,玉化,在長期使用後形成的情感培養和融合,我們喜歡的是作者的藝術加工與紫砂特性的融合。而這些,出於藝術加工之需求的調砂,固然能夠為紫砂壺藝術加分,在我個人看來,少了調砂之藝術構想,更多的是少了複雜的、科技手段下唯利是圖的假泥辨別的風險。
因此,我個人一直存在的觀點是,既然可以面對純正的,正統的原礦料、本山料,就無需為複雜的,可能混淆是非的調砂料去猜想、分辨了。畢竟,在我看來,目前調砂類的泥料,低端是主流。
我不否認調砂,對於營造紫砂壺的肌理,增加成品率以及增加透氣性,豐富紫砂泥料等方面做出的貢獻。本文為我個人一家之言,純屬於個人分析和喜好,不能代表行業標準和行業正統觀點,僅僅出於經驗分享和交流。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留言。也歡迎關注我,或者私信留言交流。
本文由【南京老頑主】原創撰寫,如果您覺得此文有用,懇請給予點讚,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