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自古以來就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將近14億人口的龐大國家來說,農業的發展更是關係到國家民族戰略安全的大事。很多人從小上學就被灌輸一個概念,即「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其實以當今中國的農業產出和人口增長的形勢來看,中國雖然農業人口眾多,但農業還比較落後。
農產品進口現狀
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從基本自給自足到嚴重依賴進口已經是需要正視的大問題。2017年全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億噸,較2016年增加13.9%。主糧的小麥和稻米進口速度都在快速增長。最大宗的進口農產品是大豆,2017年超過了9600萬噸,佔全球大豆貨運總量的60%。
如今,美國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跟中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中國被迫做出貿易反制,首當其衝提升關稅的對象就是美國產的大豆。但其實,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字,我們進口大豆的34%都來自美國。對美國大豆提升關稅實在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奈之舉。面對世界局勢的變化,面對未來中國發展的趨勢,中國必須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並建立先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來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滿足中國發展的需要。
農業科技三要素
近年來,我國農業雖然是穩步發展,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相比,科技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農業科技最關鍵的因素有三,即人才、種質資源和技術。這些年,我國的農業科技人才引進方興未艾,各種渠道獲得的種質資源也很多。但是,受制於人的是關鍵技術,其中以生物技術為首。而且,種質資源的高效應用,也離不開生物技術手段的使用。
日本的農業技術獨樹一幟
要說農業機械化程度,美國和歐盟國家這方面做得更好,因為他們是絕對的地廣人稀,必須通過標準化和機械化來大量替代人力。而日本因為資源有限,家庭農場的規模也偏小,其農業發展更倡導精細化生態種植。從農藥使用方面來舉例,歐美國家提倡提升農藥使用效率和限制農藥殘留,而日本則是提倡儘量不使用農藥。所以日本的農業技術很多不一定體現在高科技設備上,而是一套遵循自然法則的農業生態辦法。
中國農業的困境
中國的農業實際情況跟日本更為接近,優質耕地資源稀少並且質量逐年退化,另外耕地分散農業很難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經營。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還處於瘋狂而簡單的掠奪資源型發展,缺少對資源的有效保護。日本的農業哲學和農業發展模式可能更值得我們借鑑,去日本學習農學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將會在中國未來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體現出極大的價值。
日本的農學專業
農學,是指和農業生產相關的學科課程,從廣義上來講,農業、林業、水產業、畜牧業、獸醫類的專業都屬於農學的範疇。日本不僅專注於農學專業本身,還將經濟學、生物學、環境學、農業機械學、社會學等專業與農學專業結合起來,創建了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體系。因此,可以確定,日本在農學專業的設立和推廣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日本農學專業較好的大學包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東京農工大學、巖手大學、名古屋大學、宮崎大學、鳥取大學、神戶大學、東北大學、明治大學、九州大學、岡山大學、近畿大學、靜岡大學等等。
在上述這些大學,開設的專業包括:農藝化學,農業環境工學,農業生產科學,森林環境設計,農學生命科學,農業生產學、環境農學,農業科學,環境農學消費,農業經濟學,農業工學,酪農學,園藝農學,農學生命課程,國際農業開發科學等。此外,鑑於日本的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的先天限制,如何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創造出高產量和高質量的食品,也逐漸成為了日本各個學校爭相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日本的大學裡學習農學專業,並不會僅僅局限於書本知識或者校內的實驗室,學校會經常提供到農場或園地實習的機會,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科技的力量和與從業人員交流獲得第一手最直觀的資訊。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農學專業的提升對一個國家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
富士國際語學院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