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海: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比較高 科普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1-01-11 金融界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圖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在致辭中表示,統計數據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在網絡謠言中佔比較高,食品安全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中國科協與有關機構建立聯合發榜機制,針對吃辣椒、吃大蒜防新冠等網絡謠言做出針對性的闢謠行動,總傳播量超過20億人次。

孟慶海介紹稱,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科協以科普中國為傳播平臺,外聯近400個傳播渠道,組織32個省級科協、191個全國學會、3500個地方學會、15000多個科技志願服務組織、357所科普場館、2萬名科技輔導員、3萬名基層「三長」(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513名科普信息員,開展應急科普,服務抗疫主戰場,各類抗疫科普信息傳播量超133億人次。

孟慶海表示,作為食品安全健康科普領域的品牌活動,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到今年已走過第十個年頭。十年來,學會針對年度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組織權威專家進行科學解讀,以「食品科技界共識」的方式,通過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廣泛傳播,用科學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議引導食品安全輿情逐漸向科學、客觀和嚴謹的方式轉變,傳遞中國食品安全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網絡食品安全謠言大盤點
    東方網4月9日消息: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食品的安全則更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經歷了「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後,國人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食品安全領域的謠言出現在網上。這些謠言有的荒誕不經,有的看似言之鑿鑿,或多或少都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 食物相剋、吃小龍蝦得「哈夫病」等成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千龍網北京11月21日訊 11月20日,在由國務院食安辦、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指導,新華網主辦的「2018年中國食品發展大會」上,《2018年食品輿情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業輿論場中的熱點話題,自媒體平臺成為食品輿情的重要來源。
  •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公布十大乳業謠言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公布十大乳業謠言 原標題:   中新網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杜燕) 「喝牛奶致癌」?「牛奶越喝越缺鈣」?今天,十大乳業謠言在京發布,近年來泛濫的食品謠言紛紛上榜。  近年來,關於乳製品方面的謠言,給處於轉型升級中的中國乳業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 網絡謠言6大類型 舉報謠言最高獲萬元獎金
    原標題:謠言就這樣產生  「學生失蹤幫忙轉發」、「大盤雞傳愛滋病」、「吳仁寶登上時代封面」、「賣光碟被城管逼下河」……一條條「爆炸性」信息在網絡傳播,衝擊著人們的視線。經過驗證,這些都是網絡謠言。  要麼別有用心、要麼吸引眼球、要麼謀求利益……為何一個個虛假的謠言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力,謠言背後又藏著怎樣的陷阱?
  • 過去一年食品安全謠言榜TOP25,你信過哪個?
    年關將近,不少人都在準備做年底的工作總結和未來展望,食品安全作為大眾最關注的話題,2019年也發生了不少大事。但你知道嗎,過去一年很多流傳甚廣的內容其實都是謠言! 下面梳理了一下2019流傳最廣的25條食品安全謠言,這些坑明年你可不要踩了!
  • 2018食品安全熱點公布 咖啡致癌等謠言肅清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已連續8年就每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解讀,整體上延續以往權威、專業及第三方的特徵,通過「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就公眾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以科學的建議肅清食品安全謠言。解讀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丁鋼強教授食品中丙烯醯胺來源於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目前尚缺乏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證據,國內外也沒有國家或組織制定食品中丙烯醯胺的限量標準。建議應強化針對消費者的「劑量-效應關係」的公眾科普;同時,食品加工企業應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減少生產過程中丙烯醯胺的形成。
  • 青苔科普 | 社區科普大宣傳,線上謠言找真相,科普知識就在你身邊!
    9月12日,團漢臺區委組織青年驛站的青年志願者們在漢臺區河東店鎮石門社區參加了「漢臺區2018年全國科普日農村示範活動」。在今天的啟動儀式現場,主辦單位精心組織安排了形式多樣的科普便民活動,包括:活動現場各科普宣傳服務隊開展的科普宣傳、義診和諮詢服務活動,以及青苔和志願者們一起進行的科普知識手冊宣傳。
  • 揭露河鮮海鮮謠言 到底怎麼吃最安全?
    >>青蝦 線狀物是精巢不是寄生蟲 ●謠言:在一段視頻中,一名女性剪下青蝦的頭部,用牙籤從蝦頭裡挑出兩條柔軟的、易扯斷的白色線狀物。該名女性聲稱,每隻青蝦裡都有這種「蟲子」。 ●真相:江蘇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總隊官方微博「江蘇網警」闢謠稱,那兩條「白線」不是寄生蟲,而是雄蝦的精巢。
  • 十年磨一劍 做好中國食品安全的守望者--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
    本次推出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從60多個熱點中篩選而出,來自於十餘家主流媒體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專家的提名、篩選及複議,基本上反映了2020年輿情的主要關注點。  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出席會議並致辭。
  • 深圳特區報評論:粉碎謠言網企守土有責
    當網絡謠言現身時,是追求點擊率和商業利益為先,還是以社會效益為重積極防謠闢謠?這是考量網際網路企業、網站社會責任意識的一塊試金石。  網絡謠言,最初大都是通過網站的論壇、貼吧、微博發布和傳播的,在謠言的升溫發酵過程中,或許網站並非始作俑者,但一些網站「心知肚明」卻聽之任之的態度,無疑為謠言的迅速擴散打開了方便之門。信息堤壩築得不牢靠,謠言的洪流當然就會泛濫成災。  企業的社會責任,決不是預先發布一個「免責聲明」就可以免除的。網際網路企業、網站不僅具有提供網絡服務的功能,更負有網絡管理的責任。
  • 西瓜打針、空心草莓...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曝光
    2017全國食品宣傳周農業部主題活動啟動儀式 中國青年網 實習記者 肖戍川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30日電(見習記者 馬昌)30日,在2017全國食品宣傳周農業部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農業部對近期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進了曝光
  • 食安科普江湖風雲再起 高校社團聯盟火熱招募進行時
    其實,這些都是常年「盤踞」在食品謠言排行榜上的「著名」謠言,政府和有關專家已經進行了多次澄清和解讀。但每當我們打開手機都會發現,這些謠言經常在改頭換面後,又在朋友圈裡悄悄地「復活」。  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重視下,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趨穩向好,消費者信心不斷提高。然而,在全媒體時代到來的當前,食品領域的謠言依舊層出不窮。
  • ​網絡謠言粉碎機 | 外交部:英國等國刻意散布謊言謠言
    ​網絡謠言粉碎機 | 外交部:英國等國刻意散布謊言謠言 2021-01-1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常見的34條「癌症謠言」:剩菜剩飯、隔夜菜致癌
    欺騙指數:★★★★危害指數:★★★★真相:不致癌但含糖高易肥胖科學界對焦糖色素的安全性研究相當充分,美國和歐盟等國家把它作為很安全的食品色素。欺騙指數:★★★危害指數:★★★真相:對人體幾乎沒影響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藺新英教授說,和某些食物相比,蘑菇富集重金屬的能力確實高。但蘑菇內含有多糖,這種成分可以抑制重金屬的解離,使之在體內無法成為離子,因此很難被腸道吸收。所以即使人吃了蘑菇,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小。
  • 「肉蛋類」食品謠言大合集,你信過幾條?
    最近幾天北京的氣溫越來越冷,想比夏天,很多人更願意吃點肉蛋類食品,然而網絡上關於「肉蛋類」的謠言就沒消停過,搞得許多消費者都不敢亂買肉蛋類食品了。今天闢謠君特意為大家準備了7條近幾年比較「火」的「肉蛋類」食品謠言,看看你信過幾條?↓ 1.殼上長斑的雞蛋感染沙門菌千萬別給寶寶吃一名6個月大嬰兒,一開始出現腹瀉嘔吐,然後發高燒,繼而發生抽搐,並經歷了短暫的昏迷,後經努力,寶寶得以搶救。
  • 謠言請打住!大家別再上當了
    冷凍食品不能吃了?這些消息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小僑整理了流傳較廣的謠言並做了澄清,新的一年,希望大家擦亮眼睛,警惕不明來源信息,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帶跑偏了!謠言:網球運動員李娜退出中國籍真相:網上流傳的「李娜」並非網球運動員李娜。
  • 謠言比病毒更可怕!全球媒體啟動「謠言粉碎機」
    大疫當前,謠言比病毒更可怕。全球媒體紛紛開啟「謠言粉碎機」(#RumorBuster),有力回擊了一批甚囂塵上、罔顧事實的謠言,為廣大民眾澄清事實,以正視聽,獲得廣泛支持與點讚。  謠言一:新冠病毒起源於實驗室?
  • 【網絡謠言粉碎機】原創|用生薑擦頭皮可以生發?這是謠言!
    【網絡謠言粉碎機】原創|用生薑擦頭皮可以生發?這是謠言! 網信雙橋weixinshuangqiao原標題:《【網絡謠言粉碎機
  • 新華網評:抵制網絡謠言系列評論
    抵制網絡謠言系列評論之三  曹 瀅  網際網路從誕生之日起,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這個虛擬世界裡,人們的行為是不是應該受到約束。答案從一開始便有了,那就是必須有所約束,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
  • 治理網絡謠言,「既要打雷也要下雨」
    近日,針對網絡上流傳的「9月起上海市將實行購房信貸新政」的謠言,上海在緊急闢謠的同時,刑事拘留了7名惡意編造散布謠言的涉案人員,並依法關閉了5個微信公眾號,引來網絡上一片叫好聲。 之所以贏得叫好聲,是因為網民看到了鐵腕的力量。網絡謠言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一個網絡空間治理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對於網絡謠言的監管處於相對空白的狀態。